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 第95章 香江新纪元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第95章 香江新纪元

作者:哥特努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2:12:35

一、 经济峰会:数字背后的脉动

1959年12月31日,香港年终经济峰会。

维多利亚港的海风带着咸湿与活力,吹拂着会议中心巨大的落地窗。石松站在聚光灯下,身形挺拔,背后占据整面墙的电子显示屏(在当时绝对是尖端科技)正以令人炫目的速度滚动着耀眼的金色数据:

房地产:石氏地产旗舰项目“浅水湾国际社区”均价已飙升至3000港元\/平方尺,较开盘价暴涨300%,一房难求! 屏幕上适时闪过浅水湾碧海蓝天映衬下摩登公寓的效果图,以及西装革履的经纪人在售楼处被汹涌人潮包围的现场照片。

外资涌入:中环核心区,石氏旗下刚刚落成的“帝汶金融中心”大厦灯火通明,气派非凡。 屏幕画面切换,清晰显示出大厦入口处悬挂着崭新的铭牌:渣打银行 (the chartered bank)、汇丰银行 (hong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美国银行 (bank of America)。画面下方小字滚动:“首批十五家国际金融机构完成签约入驻,租赁率达98%”。 镜头拉远,可见码头边停靠着悬挂星条旗和米字旗的远洋邮轮,暗示着资本正跨海而来。

电子工业:石氏电子厂(Shi's Electronics Factory)年度报告:晶体管收音机产量突破50万台! 屏幕上展示着流水线上工人们熟练组装着最新款“维港之声”牌收音机的场景,锃亮的金属外壳反射着灯光。紧接着画面切换成堆积如山的订单文件特写,旁边一个醒目的红色箭头标注:“订单排期已至1961年第三季度,涵盖欧美、东南亚市场。”

玩具制造:香港塑胶玩具年度出口总额达1.2亿港元! 屏幕上对比柱状图清晰显示,代表香港的蓝色柱体首次、且以显着优势超越了代表日本的红色柱体,下方标注:“亚洲塑胶玩具出口龙头易主!”

石松的目光扫过台下济济一堂的商界巨贾、政府要员和外国代表,嘴角扬起自信的弧度。他从容地从西装内袋中取出一个约莫八寸高、穿着粉色蕾丝裙的塑胶洋娃娃(芭比娃娃)。他轻轻转动娃娃背后的发条,然后将其举高。

“诸位请看,这不仅是一个玩具!”石松的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传递,“这是我们香港制造的智慧结晶!”话音未落,娃娃小巧的嘴巴张开,一串清脆悦耳、带着些许电子质感的歌声流淌出来,正是金嗓子周璇那首脍炙人口的《夜上海》。歌声在安静的会场中格外清晰,充满了魔幻的现代感。

短暂的寂静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夹杂着惊叹与笑声。闪光灯此起彼伏,记录下这象征香港工业创意与市场嗅觉完美结合的时刻。

二、 城市新生:石硖尾的蜕变

九龙,石硖尾徙置区。

曾经那片被1953年圣诞夜那场吞噬五万家园的大火化为焦土的难民营,如今已被一片崭新、整齐划一的七层高h型混凝土大厦群取代。灰白色的外墙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朴素却坚固。穿着白色护士制服、臂弯挎着药箱的阿英,正带着一支精干的医疗队,挨家挨户进行新住户的健康登记和基础检查。

独立卫浴的惊喜: 推开一户新家的门,年轻的母亲正兴奋地向邻居展示她家那个小小的、贴着白色瓷砖的独立卫生间。“阿美姑娘快看!水龙头一拧就有水,还是热的!不用再摸黑去挤公厕排队了!”她的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满足和尊严。这“全港首创”的配置,对习惯了板间房和公共水喉的底层市民而言,无异于一步跨入了现代生活。

天台上的希望: 走上开阔的天台,琅琅的读书声随风飘荡。由慈善机构和石氏基金会资助的“天台小学”正在上课。几十个穿着整洁但朴素校服的孩子,坐在简易课桌前,仰着小脸,跟着年轻的教师大声朗读课文。阳光洒在他们专注的脸上,知识的种子正在这片曾经绝望的土地上萌芽。

楼下新开设的小工坊里,气氛热烈。几台崭新的“胜家”牌电动缝纫机(Singer Sewing machine)发出轻快而稳定的“哒哒”声。主妇们围坐在一起,手法熟练地将各色花布裁剪、缝合,制作成款式简单的成衣、手袋。小工坊负责人正拿着订单本核对:“这批童装下礼拜要交到中环的百货公司,大家加把劲!”

老手艺人的泪光: 角落里,须发皆白的老裁缝王伯,布满老茧的手指带着敬畏,轻轻抚摸着其中一台缝纫机冰凉的金属外壳和光滑的台面。他尝试着踩了一下踏板,机器立刻发出流畅的嗡鸣,针头上下跳跃。一滴浑浊的泪水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滴在崭新的布料上。“……这辈子,真没想到,能用上这‘铁车’……比我这双老手快十倍不止啊……”他喃喃自语,声音哽咽,既有对旧手艺被取代的感伤,更有对效率新世界的震撼与接纳。

三、 文化绽放:多元星辉耀香江

沙田,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首届开学典礼现场,洋溢着青春与学术的朝气。新落成的校园依山傍水,红砖绿瓦的中式建筑与现代风格的礼堂交相辉映。

荣誉校董的献唱: 作为新成立的大学的荣誉校董,传奇歌后周璇身着一袭典雅的素色旗袍,站在铺着红地毯的礼堂舞台上。追光灯下,她仪态万方,朱唇轻启,那标志性的、清亮婉转如夜莺般的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唱的是专为香港谱写的《东方之珠》。歌声悠扬,饱含深情,唱出了对这座新生大学、对这个城市的祝福与期许。

名流荟萃: 台下嘉宾席星光熠熠:

邵一夫爵士 (Sir Run Run Shaw) 正襟危坐,面带微笑。他身旁立着一个精致的牌匾模型,上书“逸夫图书馆”——这是他刚刚慷慨捐建、以他名字命名的新图书馆,象征着对文化教育的鼎力支持。

年轻的李小龙 (bruce Lee) 作为特邀武术表演嘉宾,穿着一身黑色练功服,眼神锐利。在典礼间隙,他即兴表演了一套融合了咏春与西洋拳击的凌厉拳法,迅捷如风,力发千钧,引得台下师生阵阵惊呼与喝彩,展示了香港本土孕育的独特力量。

观众席后排,一个戴着宽檐帽和大墨镜的身影低调地坐着,正是国际影星奥黛丽·赫本 (Audrey hepburn)。她此行名义上是私人度假,实则在为她的新片《修女传》(the Nun's Story) 秘密考察取景地。香港独特的都市风貌与市井气息深深吸引了她,她不时在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墨镜后的目光充满好奇与欣赏。

电波新声: 礼堂外,一辆漆着“香港商业电台”(mercial Radio hong Kong) 标志、顶部竖着长长天线的广播直播车格外醒目。穿着马甲、戴着耳机的男主持人正对着麦克风,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通过车顶的大喇叭向周围的人群和全港的收音机听众宣告:“各位听众!这里是香港商业电台!我们正式启播!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粤语广播频道!从此刻起,无论白天黑夜,香江的声音,伴您同行!”宣告声与校园内的歌声、掌声交织在一起,宣告着一个信息传播新时代的开启。

四、 暗涌与希望:风雨中的前行

自然的考验: 气象台的警报已经发出,强台风“温黛”(wanda) 正气势汹汹地逼近香港。消息通过电台、报纸和街头的告示迅速传递到各个偏远的渔村。渔民们紧张地加固着缆绳,收拾着晾晒的鱼获。然而,与往年面对台风时的惶恐不同,许多人望向岸边新筑起的那道灰黑色的、敦实厚重的混凝土堤坝。它像一条沉默的巨龙,稳稳地守护着港湾,任凭海浪在远处开始翻涌咆哮,堤坝岿然不动。老渔民阿水伯叼着烟斗,眯眼看了看堤坝,又看了看阴沉的天,对儿子说:“有这‘石敢当’顶着,咱的船,稳!”

工人的心声: 深水埗一间狭小的劏房里,纺织厂女工阿霞刚刚领到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的工资。她小心翼翼地数着那些带着油墨香的钞票,脸上是疲惫却满足的笑容。下班后,她没有立刻回家,而是走进街角的电器行,用几乎一半的薪水,捧回了一台簇新的“维港之声”牌晶体管收音机。夜晚,当收音机里传出“圣女电台”(可能是宗教或女性关怀类节目)主持人温柔而坚定的声音,谈论着信仰、自立与希望时,阿霞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着衣物,感觉一天的辛劳都被这小小的匣子里流淌出的声音抚慰了。电波连接着她与更广阔的世界和内心的慰藉。

边界的微澜: 暮色低垂,深圳河在月光下泛着幽暗的波光。绰号“夜大少”的石志超(石松长子或得力助手),穿着低调的深色风衣,站在河岸这边。河对岸,一位穿着中山装的广东代表伸出手。两人的手隔着无形的界线,短暂而有力地握在一起。眼神交换间,是心照不宣的默契。在他们身后不远处的临时码头上,悬挂着帝汶航运(timor Shipping)旗帜的货轮正悄然卸下大批标着“五金建材”、“工业零件”的木箱。河水的流动声掩盖了装卸的轻微响动,平静的水面下,物资与信息的暗流,正随着时代的大潮,悄然涌动。

尾声:维港不夜天

午夜将近,1959年的最后时刻。

维多利亚港两岸,早已是人山人海。随着新年钟声的临近,“咻——嘭!” 第一朵硕大无朋的烟花在墨蓝色的夜空中轰然炸开,璀璨的金色光芒瞬间点亮了海面,也映亮了无数仰望的脸庞。紧接着,红的、绿的、蓝的、紫的……无数绚丽的烟花争先恐后地升腾、绽放,将整个维多利亚港变成了一个流光溢彩、震耳欲聋的梦幻舞台。欢呼声、惊叹声、情侣的私语声、孩童的欢笑声,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石松独自站在“帝汶金融中心”顶层的全景玻璃幕墙前,手中端着一杯琥珀色的干邑白兰地。窗外是倾泻而下的火树银花,照亮了他深邃的眼眸。

石松的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那是对过往成就的了然,更是对未来的无限野望。他缓缓举起酒杯,向窗外壮丽的夜景致意。

晶莹的杯壁上,清晰地倒映着:

九龙半岛上,石硖尾以及更多新市镇如雨后春笋般亮起的、密密麻麻的万家灯火,那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与温暖;

繁忙的海港中,无数艘亮着航灯的货轮如织如梭,拖曳出长长的光轨,将香港制造的货物运往五洲四海,也将世界的财富与机遇带回这片港湾;

远在荃湾、观塘的工业区,石氏电子厂和其他工厂的车间依旧灯火通明,彻夜不熄的灯光如同大地上不眠的星辰,象征着这座城市永不停歇的脉搏。

在烟花最盛大的轰鸣声中,在维港两岸震天的欢呼浪潮里,石松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一个属于香港的、充满活力与变数的、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正伴随着1960年的第一秒钟,轰鸣着,奔腾着,不可阻挡地降临在这片传奇的土地上。香江的故事,翻开了崭新而波澜壮阔的一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