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 第127章 麒麟领地-飞天梦

1985年4月,柔佛-丹绒宾半岛,“麒麟”领地。

曾经荒芜的丹绒宾半岛尖端,如今已化作一片充满未来主义色彩与钢铁洪流般力量的巨大工地。近2200公顷的土地(原有2000公顷加上已初具雏形的200公顷填海区)被高耸的、带有亲王徽记的合金围栏严密圈禁,围栏顶部闪烁着警示灯光和监控探头。围栏外5公里的海面上,巡逻快艇划出白色的航迹,空中不时有涂装低调的直升机掠过——这是石松亲王卫队构建的海陆空立体警戒圈,“麒麟”领地俨然已成为东南亚版图上最神秘的科技堡垒。

心脏地带: 半岛最深入海洋的尖端,一片经过强化的巨大混凝土平台已然浇筑完成。其上,一座造型异常简洁、线条冷硬的银灰色巨型厂房正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厂房外部没有任何标识,只有亲王卫队的徽记和多重生物\/辐射危害警告标志。这就是“麒麟一号”核心反应堆厂房(代号:K-1)。它的地基深达数十米,采用了多重隔震、防爆设计。厂房周围,是亲王卫队最精锐力量构成的第二道、也是核心的陆上隔离圈,配备有重装甲车辆和先进的探测设备。海面下,声呐阵列和物理障碍网构成了水下防线。任何未经最高权限许可的接近行为,都将被视为敌对行动。mIt-dragon团队的30名核心工程师和技术专家,已携带家属入住领地内新建的、设施完善但管理严格的专家公寓区,他们持有特殊外交护照,并签署了包含严苛惩罚条款的终身保密协议。

能源与血脉: 紧邻K-1厂房,一座规模宏大的液氢工厂一期工程(设计产能3000吨\/年)主体结构已接近封顶。巨大的球形储罐和复杂的管道网络初现端倪。这是核热火箭的“血液”供应站。更远处,一座50mw级的专用发电站正在铺设基础,它将为整个基地,尤其是未来高能耗的试验提供澎湃动力。

指挥与智慧中枢: 位于相对内陆、背靠山丘的安全地带,麒麟研究中心(KRc)的主楼已经落成。它并非传统办公楼,更像一座坚固的堡垒与精密实验室的结合体。内部,超算中心、精密仪器实验室、设计中心、以及最重要的——叶文洁的专属研究室和指挥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设备。KRc楼顶,数个不同口径的射电天线阵列已架设完毕,这是叶文洁坚持要求的基础设施之一,用于同步进行深空环境监测和某些特殊频段的“倾听”。

填海造陆: 大型绞吸船和运输船日夜轰鸣,将来自柔佛海峡的泥沙源源不断地填入指定海域。新的200公顷土地轮廓已清晰可见,规划中这里将是未来的总装测试厂房、航天员训练中心以及更大规模的液氢储运区。

港大纽带:叶文洁的双城记

一架喷涂着石松亲王私人徽记的湾流IV公务机平稳降落在柔佛新建的专用跑道上。舱门打开,叶文洁教授在助手陪同下快步走下舷梯。这是她本月第三次往返于香港与柔佛之间。港大与“麒麟”之间的“空中走廊”已高效运转,每月数架次的包机确保了叶文洁能兼顾她在港大的教学职责(尤其是她坚持开设的科学伦理课程)和对“麒麟”计划的核心领导。

在港大,位于医学院深处的“麒麟-核火联合实验室(辐射生物学分部)”也已挂牌运作。依托港大世界一流的超净实验室和灵长类试验基地,由叶文洁亲自挑选的港大精英团队,正根据石松提供的“系统技术”中关于辐射防护的部分线索,以及叶文洁团队的理论模型,超前开展低剂量快中子持续辐照下的生物效应研究。这项研究对评估未来长期载人核动力航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是“盾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内,恒河猴等实验动物已在严密的生物安全防护下,开始了初步的辐照实验,海量的生理数据正被实时采集和分析。

半年攻坚:从图纸到实物的惊险跨越

在KRc的核心设计大厅和K-1厂房的洁净装配车间内,半年的成果正从蓝图和缩微胶片中艰难而坚定地走向现实:

50mw试车台设计冻结: mIt-dragon团队的核心成就之一。他们以石松提供的“系统图纸”为基础,结合现有工业能力和材料极限,完成了50mw级核热火箭地面试车台的详细工程设计。图纸上每一个阀门、每一根管道、每一处传感器布局都已确认无误,进入制造阶段。这标志着计划第一个年度关键指标达成。

K-1反应堆核心部件预研与本土化: 最核心的挑战在于那根“K-1a”燃料棒。系统提供的试样是奇迹,但要量产并承受极端工况,需要解决高温碳化钨的精密制造、包壳材料(需耐受极端中子辐照和高温氢腐蚀)以及复杂的堆芯几何结构加工等一系列“卡脖子”难题。mIt的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几乎住在实验室和合作工厂里,夜以继日地进行材料配方优化和制造工艺攻关。首批采用替代包壳材料的试验棒样品已经出炉,即将进入冷态性能测试。而基于系统图纸的堆芯支撑结构精密加工,也在高精度数控机床上开始试制。

液氢技术储备: 液氢工厂的建设是基础,但安全高效地储存、运输和加注零下253摄氏度的液氢,本身就是巨大挑战。mIt团队与本地工程师合作,攻克了大型液氢储罐的绝热材料和结构设计,以及适用于未来火箭加注的高速大流量液氢加注系统的关键阀门和管路技术原型。

轨道验证与“眼睛”的校准: 叶文洁团队并未局限于火箭本身。她们利用石松系统提供的那个不可思议的轨道计算模块(已整合进KRc的超算中心),持续优化着1988年火星窗口的自由返回轨道细节,并开始模拟更复杂的任务场景(如轨道修正、应急方案)。同时,KRc楼顶的射电阵列,在叶文洁的亲自调试下,已开始对特定深空目标(如类星体、脉冲星)进行高灵敏度观测,一方面验证设备性能,另一方面也在为未来的“深空之耳”积累经验和数据。叶文洁敏锐地察觉到,系统提供的轨道数据与射电阵列观测到的某些深空背景辐射特征存在微妙的、难以解释的关联性,这成了她私人笔记中一个待解的谜题。

人才熔炉: 马来西亚工艺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首批共50名尖子生,已通过严格筛选,带着亲王奖学金进入基地,开始接受mIt-dragon团队和港大联合组科学家的高强度培训。他们将是未来“300人华裔太空工程师军团”的第一批基石。

夜幕下的审视

夜色笼罩了忙碌的半岛。KRc主楼顶层,叶文洁的研究室还亮着灯。巨大的落地窗外,是灯火通明的工地和远处漆黑深邃的马六甲海峡。她刚刚结束与mIt团队关于燃料棒包壳材料最新测试结果的视频会议,结果喜忧参半。

桌上摊开着复杂的反应堆物理计算稿纸,屏幕上运行着深空信号处理算法。半年时间,从无到有,在金钱、权力和那个神秘“系统”的推动下,“麒麟”已从纸面计划变成了一个轰鸣作响、充满钢铁气息的庞然大物。进展神速,甚至超越了最乐观的预期,石松兑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承诺。

然而,叶文洁的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一丝挥之不去的隐忧。技术的狂奔如同在悬崖边飞驰。mIt团队对系统技术的惊叹与敬畏背后,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深深焦虑。那根K-1a燃料棒,像一个来自未来的幽灵,无声地提醒着她石松背后深不可测的秘密。而父亲关于“敬畏”的遗言,在核反应堆厂房日益成型的阴影下,显得愈发振聋发聩。

她走到窗边,凝视着夜空中稀疏的星辰。柔佛的灯火在她脚下延伸,人类雄心铸造的钢铁巨兽正在孕育。而星辰背后,那片理论上存在的、由她亲口向石松阐述过的“黑暗森林”,是否也正有未知的“眼睛”,在凝视着地球,凝视着柔佛半岛尖端这片骤然亮起的、充满技术野心的光芒?

“眼睛”和“盾牌”正在锻造,但人类,真的准备好点亮这片黑暗了吗?叶文洁轻轻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反射着基地璀璨的灯火和窗外无垠的黑暗。她知道,更艰巨、更危险的征程,才刚刚开始。1986年的冷流试车,将是检验这一切的第一个真正试金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