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 第117章 小洁的成长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第117章 小洁的成长

作者:哥特努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2:12:35

小洁在香港的学术成长轨迹(1951—1963)

1951 – 1954:港岛书房里的宇宙雏形

香港岛富人区的公寓里,十二岁的小洁静得像一幅画。窗外是喧嚣的都市和海港,窗内则是父亲叶教授那间堆满了书籍、期刊和演算纸的书房。这里是她在香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课堂”。

叶教授经历了离乡的错愕与不安,但香江中文大学客座教授的职位提供了远超内地的物质保障和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他迅速调整心态,将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中。对于女儿小洁,他敏锐地察觉到她远超同龄人的专注力与理解力,决定亲自引导。

叶家的书房于是成了小洁的宇宙起点。叶教授不照本宣科,而是让她在真正的前沿文献里“泡”着。他读《physical Review》时,会随手把杂志递给她,指着一条曲线或一个公式,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背后的物理图景:牛顿的力、麦克斯韦的场、爱因斯坦弯曲的时空……

“小洁,看这里,”叶教授指着一篇宇宙射线论文,“这些粒子来自遥远的深空,穿越了亿万年,带来宇宙诞生的讯息。物理,就是破译这些密码的语言。”

她很少提问,只是紧盯着那些符号和曲线,偶尔点头,偶尔蹙眉。演算纸上的字迹,从稚拙到流畅,再到带着锋芒的力量。

母亲邵琳则负责她的文史教育和生活照料。邵琳发现,女儿读历史时的目光像在拆解一套精密系统——冷静、系统、不带多余情绪,与她在父亲书房凝视公式时的神情一模一样。

这段时间,小洁几乎没有同龄朋友。她的世界,是父亲的书房、母亲的故事、窗外的维多利亚港云天,以及脑海里由物理定律支配的宇宙模型。

1954 – 1957:求知若渴与独立探索的萌芽

十四岁,小洁以优异成绩直接进入香港大学预科,选修理科重点班。课堂进度对她而言太慢,她真正的战场仍是家里的书房与港大图书馆。

叶教授此时已更深地融入香港学术圈。得益于香江的信息枢纽地位,他能比在内地时更便捷地获取西方最新成果:期刊、会议论文集、影印本,全部向小洁敞开。

她不再满足于父亲的讲解,开始海量自主阅读: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狄拉克的量子讲义、海森堡的不确定性、泡利的不相容……她像一块干燥海绵,瞬间吸饱。

遇到艰深处,她标记、整理,夜里在灯下与父亲讨论。叶教授惊讶地发现,女儿的问题常切中要害,甚至触发他新的思考。讨论从单向传授,逐渐变成平等交流。

数学成为她的利器。高等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她自学后立刻用在物理模型里:用傅里叶级数分解恒星脉动,用矩阵描述量子态演化……

一个显着变化是:她对天体物理的兴趣迅速压倒其他方向。恒星演化、宇宙膨胀、超新星核合成、类星体能量之谜——这些题目让她眼里燃火。

一次晚饭后,她罕见地主动问父亲:“如果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我们最先发现他们的方式,会是‘看’还是‘听’?”

叶教授沉吟:“以目前技术,‘听’——也就是探测电磁波——更现实。光会被尘埃遮挡,而特定波段的无线电波穿透力更强、传得更远。我们需要的是一只巨大的耳朵,对准宇宙深处。”

那一瞬,小洁眼里闪过执拗的光。叶教授知道,那颗探索宇宙的种子已破土,且正朝某个明确方向疯长。

1957 – 1960:锋芒初露与天体物理的聚焦

十七岁,小洁以港大预科第一的成绩直升港大。当时港大尚无独立物理系,她选了数学系——最扎实的理论基石,同时把所有选修与课余时间砸进物理课程与讨论。

她成了理学院几位物理背景教授的“编外学生”。大家很快发现:这女生不仅数学凶狠,更能把艰深概念翻译成清晰方程。她参与研讨,甚至对技术细节提出改进。

叶教授的研究偏理论物理基础,小洁却越来越明确地指向天体物理。她系统研读霍伊尔、邦迪、戈尔德等人的宇宙学着作,关注大尺度结构与能量来源。

1958 年,一份关于苏美竞相建设射电望远镜、监听宇宙信号的综述报告,经父亲之手落到她桌上。抛物面天线阵列、低噪声接收机、对太空“噪音”的解码——这一切与她三年前问父亲的问题惊人重合。

她意识到,射电天文学不仅是哲学思辨,而是一门正在爆炸的实验科学。人类真的可以“竖起耳朵”倾听宇宙。

于是,她开始了新一轮疯狂自学:无线电工程、天线理论、信号处理。傅里叶分析、信息论、随机过程,这些数学工具被她立即用于模拟星际介质的辐射谱。她甚至用山坡地形与自制抛物面,在笔记本上勾画简易干涉阵列的草图。

1960 – 1963:独立研究与“意外”的惊雷

1960 年,十九岁的小洁以最优异绩点获港大数学荣誉学士。她拒绝海外名校奖学金(局势复杂、远行不易),选择留校读数学硕士——只为获得更锋利的数学刀:偏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数值计算,以对付恒星大气、辐射转移、宇宙学尺度引力场的复杂模型。

她的硕士课题名义上是“应用数学”,实则聚焦天体物理中的辐射机制建模。导师被她严谨与狂热打动,给她最大自由。

白天,她泡在图书馆与计算中心,用港大刚引进的 Ferranti mercury 机跑 Fortran 程序;夜里,回家与父亲推演方程到深夜。

1962 年,她完成硕士论文《关于非热辐射机制(特别是同步辐射)在致密射电源中的模型建立与数值分析》。论文系统梳理类星体与射电星系的同步辐射主流理论,并首次用改进的数值方法模拟了复杂磁场与粒子分布下的谱演化。

港大理学院与校外评审震动。一位刚访问过焦德雷尔班克射电台的评审在报告里写:“作者对前沿问题的洞察与建模能力,已接近国际前沿水准。”

在他的力荐下,论文核心章节被整理成 Letter,投往《Nature》。

1963 年春,港大理学院小圈子炸开锅:小洁的同步辐射模型被《Nature》接收!二十一岁、身处香港、几乎只靠父亲与图书馆,就把名字写进了国际顶刊。

那天傍晚,叶教授把淡蓝色航空信函递给女儿,指尖微颤。小洁拆开,目光掠过编辑用打字机敲出的“…pleased to accept…”字样,抬头望向父亲。

窗外,维多利亚港的灯火正一盏盏亮起,像遥远星系次第点燃。

叶教授忽然意识到:从书房里那个安静的小女孩,到今天站在国际学术门槛上的年轻天体物理学家,小洁已彻底踏上属于她自己的星辰大海。他的指引与庇护,已抵达边界;余下的宇宙,必须由她独自倾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