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 第112章 战友重逢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第112章 战友重逢

作者:哥特努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2:12:35

桂西北的雷霆手段在麻城化作了春风化雨般的坚持。1981到1983这三年,对李云龙和丁伟而言,是与家乡的贫瘠、观念的壁垒、以及盘根错节的地方现实进行的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耗尽心力的“持久战”。

“大别山农业发展公司”的根基

“大别山农业发展公司”从最初的构想,逐渐落地生根,成为撬动李家坳乃至周边区域变革的核心杠杆。

示范田的成功效应如同涟漪般扩散。在李云龙近乎“赔本赚吆喝”(低价甚至免费小说网站提供良种、补贴化肥农药)的策略下,高产杂交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覆盖了李家坳及邻近三个生产大队。石松爪哇农场的专家轮番驻点,田间地头的“科技课堂”成了新风景。粮食产量连年跃升,彻底解决了困扰几代人的口粮问题,“饿肚子”成为了历史名词。

菌菇种植大棚从最初的试点,发展成拥有二十余座标准化温室的“食用菌基地”,产品经由李云龙的关系,稳定销往武汉、广州,甚至通过石松的网络试探性出口港澳。油茶林经过精心抚育和品种改良,挂果率和出油率显着提升。公司投资兴建的小型现代化油茶加工厂在1983年投产,生产出清亮醇香的“大别山茶油”,成为市场上的紧俏货。板栗、山野菜的初加工也初具规模。

连接李家坳与乡镇的沙石公路在1982年完成了最后的拓宽和部分路段的硬化,班车终于通到了村口。高压电线不仅通到了每家每户,还保障了农场、加工厂的稳定用电。小型水库和灌溉网络覆盖了主要农田,旱涝保收不再是奢望。

“云龙小学”和“石松卫生所”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地标。学校不仅接收本村孩子,还吸引了邻村学子,朗朗书声是山村最动听的音符。卫生所配备了两名经过培训的乡村医生和基本药物,常见病、小创伤再也不用跋山涉水。李云龙设立的助学基金,已资助了十余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进入县里、市里的中学就读。

辉煌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次的磕绊与磨合:

从传统小农到公司化运作,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农场工人迟到早退、加工厂工人操作不规范导致次品率高等问题时有发生。丁伟借鉴了部分企业管理经验,结合农村实际,制定了简单有效的奖惩制度,并持续进行技能和安全培训,才逐渐步入正轨。

总有乡亲或拐弯抹角的干部,想托关系让不合格的亲戚进公司,或者想赊账、占点小便宜。李云龙和丁伟深知“人情债”最难还,也最容易坏了规矩。他们顶住压力,坚持公开招聘、按章办事,宁可私下个人掏腰包帮衬困难户,也绝不破坏公司制度。这份“不近人情”,起初招致非议,久而久之,反而赢得了理解和尊重。

虽然为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李云龙和丁伟始终保持着“外商”的清醒定位。他们不介入地方行政事务,与官员保持着必要的距离和商业化的合作关系。只有站在山梁上,看着山下欣欣向荣的景象,听着学校里孩子们的欢笑声,他们心底那份属于“龙伢子”和“老丁”的归属感,才格外温暖而踏实。

1983年底,当一场瑞雪覆盖大别山时,李云龙和丁伟站在公司新建的办公楼(一座朴素的二层小楼)窗前,望着银装素裹却生机盎然的山村。

“老丁,三年了。”李云龙的声音带着感慨,“李家坳,总算像个样子了。虽然离爪哇农场还差得远,离深圳、广州更没法比,但乡亲们能吃饱穿暖,孩子能上学,老人看病方便,这就够了!咱们这‘外商’,也算没白当。”

丁伟推了推眼镜,微笑道:“是啊,老李。这‘精耕细作’的活儿,不比打仗轻松。但看着这变化,心里头,舒坦。”他顿了顿,“不过,咱们的使命,看来还没完。”

话音刚落,秘书送进来一份加急电报,发自广州。

电报内容简洁有力:“云龙兄、丁伟兄:速来穗。有要事相商,关乎特区发展大计。尤、张盼晤。” 落款是广州军区两位主要领导的姓氏。

李云龙和丁伟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久违的锐利光芒。麻城李家坳的“持久战”告一段落,新的“战役”,在南方那片更火热的土地上召唤着他们。

一九八四年·春·广州——老战友,新战场

羊城的春天,木棉花开得如火如荼。李云龙和丁伟风尘仆仆地抵达广州,直接被接到了军区小招待所。推开门,两个熟悉的身影大笑着迎了上来。

“老李!老丁!可把你们盼来了!” 声如洪钟,身材敦实,正是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尤太忠。

“云龙兄,丁伟兄,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旁边一位气质儒雅、目光炯炯的将军笑着伸出手,是时任广州军区政委的张仲先。

没有繁文缛节,四双布满老茧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穿越了数十年的烽烟。

“老尤!你这大嗓门,隔着珠江都听见了!”李云龙用力拍着尤太忠的肩膀,又看向张仲先,“老张!你这拿笔杆子的,现在管起千军万马了,当年那‘铁皮喇叭’的功夫没落下吧?”

张仲先大笑:“比不上你老李的‘土炮’威风!丁伟兄,快坐!”

晚宴就在招待所的小餐厅,没有外人,只有他们四个老战友和几瓶特供茅台。几杯烈酒下肚,话匣子彻底打开,瞬间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岁月。

“老尤,还记得长乐村不?”李云龙眯着眼,“老子刚当营长,你小子还是个愣头青连长!老子一脚踹你屁股上:‘机枪架那么高,等着给鬼子当靶子?’”

尤太忠佯怒:“踹得老子差点啃泥!不过那一脚值啊,后来打鬼子炮楼,老子就学乖了,专摸死角!” 他模仿着当年匍匐前进的样子,引得众人哄笑。

丁伟接口:“那次要不是老李的土炮排硬生生堵住口子,我那个营抄后路也悬。老张,你当时是不是猫在战壕里给我们写表扬稿呢?”

张仲先笑着点头:“没错!那张合影可惜了,底片丢了。不过我记得清清楚楚,老李一脸硝烟,尤太忠龇着牙,丁伟兄你扶着枪,我在中间举着个破喇叭。旅长后来还问:张仲先,你这照片拍的,怎么跟刚打完败仗似的?”

“放屁!明明是打了胜仗!”李云龙笑骂。

话题又转到锦州。“12发炮弹!”尤太忠竖起手指,“老李,你团里一颗炮弹都没了,急得眼都红了。老子把全营家底给你搜刮来,就12发!丁伟兄,你狗日的真敢用,全轰一个点上!”

丁伟慢悠悠地说:“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那城墙豁口一开,你的兵不就跟下饺子似的冲进去了?老张第二天就把‘12发炮弹破锦州’写成了经典战例。”

张仲先自嘲:“那叫艺术加工!把你们仨抗命瞎搞,写成‘灵活机动,坚决贯彻纵队意图’!不然你们仨早挨处分了!”

“哈哈哈!”四人放声大笑,杯中酒一饮而尽。昔日的“铁三角”和“政工一枝笔”,在茅台酒的醇香里,重温着用鲜血和智慧铸就的情谊。

酒过三巡,气氛更加热络。尤太忠抹了把嘴,切入正题:“老李,老丁,这次请你们来,不是光叙旧的。北京下了决心,特区要大步快跑!深圳那边,嗷嗷待哺,需要大资金、大手笔!”

张仲先补充道:“我们知道你们和石松亲王的关系,也知道你们在桂西北、在麻城干的大事。老领导们,对石松先生爱国爱乡、实力雄厚是高度赞赏和信任的。我们希望,石松亲王能将目光更多地投向深圳这片热土!”

李云龙放下酒杯,眼神锐利起来:“尤司令,张政委,实不相瞒,石松亲王对深圳的前景,非常看好!他让我转告二位老战友:他决定,首批投入十亿人民币!”

“十亿?!”饶是尤太忠和张仲先身居高位,也被这个天文数字震了一下。1984年的十亿,其购买力堪称恐怖。

“对,十亿!”李云龙斩钉截铁,“用途很明确:

大规模购买土地: 主要集中在罗湖、福田、南山等未来核心区域,用于商业开发(商场、酒店、写字楼)和工业用地(建设现代化工厂)。

兴建现代化工厂: 重点引进电子、纺织、玩具、塑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内地劳动力。

建设员工住房: 解决工人居住问题,配套建设生活设施。

部分自用设施: 石松亲王计划在风景优美的区域(如蛇口、小梅沙附近),建设几处别墅,作为东南亚联盟在华南的商务接待和休憩之所。”

丁伟补充道:“亲王的意思很明确,这十亿是投石问路,更是坚定支持!他希望与广州军区、深圳市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把深圳打造成中国改革开放最亮眼的名片!具体的细节,后续会由叶英同志带领专业团队,与深圳方面详细对接。”

尤太忠激动地一拍桌子:“好!痛快!石松亲王真是大手笔!有这十亿砸下去,深圳的筋骨就硬了!老张,你看,这像不像当年锦州城下的12发炮弹?只不过这次轰开的是贫穷落后的大门!”

张仲先也难掩兴奋:“云龙兄,丁伟兄,请务必转达我们对石松亲王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广州军区将全力配合,保驾护航!政策上能给的便利,我们一定给足!需要协调的,我们出面!这深圳,就是我们新的‘锦州’!必须打好这一仗!”

四只酒杯再次重重碰在一起,清脆的响声回荡在房间,仿佛吹响了进军深圳特区的号角。老战友们的热血,在新的经济建设战场上,再次沸腾。

一九八四年·五月·普吉岛攀牙湾——碧海、白纱与往昔峥嵘

深圳的蓝图刚刚绘就,一封来自东南亚的鎏金请柬送到了李云龙和丁伟手中。石松亲王与香港当红影星翁美玲小姐,将于五月在泰国普吉岛攀牙湾皇家行宫举行盛大婚礼。

重聚:二十年沧桑

当李云龙和丁伟的私人飞机降落在普吉岛机场时,湿润温暖的海风带着热带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皇家行宫坐落于攀牙湾的悬崖之上,俯瞰着如翡翠般镶嵌在安达曼海中的星罗岛屿,景色壮丽非凡。

婚礼现场奢华而浪漫,名流云集。但当李云龙和丁伟步入会场时,他们的目光瞬间被两个人吸引。

一位是身着笔挺白色礼服,意气风发却难掩岁月痕迹的石松亲王。另一位,则是站在他身边,一袭华丽婚纱、明艳照人的新娘翁美玲身旁,那位身着剪裁合体的深紫色旗袍,气质雍容华贵、眼神依旧锐利如鹰的女子——十三妹!

时光仿佛倒流了二十年。南丫岛的烈日、海风中的练兵、帝汶岛的硝烟、东南亚的纵横捭阖……无数的画面在三人交汇的目光中闪过。

“大哥!丁大哥!”石松大步迎上,紧紧拥抱住李云龙,声音带着激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他又用力握住丁伟的手。

“云龙哥,丁伟哥。”十三妹走了过来,她的声音沉稳依旧,但眼角已有了细密的皱纹。她看着李云龙鬓角的白发和丁伟脸上的风霜,眼神复杂,有感慨,有欣慰,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二十年了,真快。”

“阿松!十三!”李云龙重重拍着石松的背,又看向十三妹,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好!都好好的!这就好!” 丁伟也微笑着点头致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盛大的婚礼仪式在碧海蓝天间举行。新人交换戒指,许下誓言。宾客们掌声雷动。李云龙、丁伟和十三妹坐在贵宾席上,看着台上光彩夺目的石松和翁美玲,思绪却不由得飘向了远方。

“还记得南丫岛吗?”十三妹低声说,目光投向远处湛蓝的大海,“五千兄弟,就藏在那些岛礁后面。那时候,谁敢想能有今天?”

李云龙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是啊,那时候就想着怎么活下去,怎么打下一块地盘。谁能想到,阿松能成亲王,你能执掌一方,咱们还能坐在这里,看着这片太平盛景。”

十三妹感慨:“帝汶岛那一仗,打的真过瘾。”

石松敬酒间隙走过来,听到他们的谈话,也陷入回忆:“那时候,真拼命。但现在想想,也真他妈的痛快!大哥,十三,丁大哥,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石松的今天!这杯,敬我们的生死兄弟情!” 四人举杯,杯中酒映着海天一色,也映着他们眼中闪动的、属于那个铁血年代的光芒。

婚礼的喧嚣持续到深夜。李云龙和丁伟没有久留。临别时,十三妹单独找到李云龙。

“云龙哥,”她看着李云龙,眼神深邃,“阿松现在家大业大,身边莺莺燕燕也多。翁小姐很好,但…你懂的。我在香港,会帮他看好后院。国内那边,你和丁大哥,多费心。深圳的事,是大事,也是新的战场。”

李云龙郑重点头:“放心,十三。有我在,有老丁在,阿松的事,就是咱们自己的事。深圳,我们会打好这一仗。”

月光下,海浪轻拍着悬崖。两位曾经并肩浴血、如今各自镇守一方的老友,在异国的海风中,为共同守护的人和事业,再次达成了无言的默契。二十年的光阴,改变了容颜与身份,却未曾改变那熔铸于战火中的信任与担当。

李云龙和丁伟登上返程的飞机,舷窗外,普吉岛的灯火渐行渐远。南方的深圳,正等待着他们去开启一个崭新的、用十亿资金和无数汗水书写的特区传奇。而他们身后,是已然焕发生机的麻城李家坳,是风起云涌的桂西北,是连接着过去烽火与未来辉煌的、剪不断的兄弟情谊。新的征程,已然展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