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 第103章 命运的微光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第103章 命运的微光

作者:哥特努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2:12:35

1983年的香港,空气里永远搅着鱼市的咸腥和车流的尾气。霓虹灯在白昼也固执地亮着,像这座永不停歇的城市疲惫却不肯闭合的眼睛。这一年,街坊邻里都叫她阿瑛——十九岁。生活的潮水正将她推向一个未知的拐角。

阿瑛的家,曾是旺角弼街火车站旁一个普通的大排档人家。父亲守着那方寸灶台,烟火气勉强糊口,也熏染着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母亲,一个沉默的车衣女工,在日复一日的辛劳和丈夫的漠视中耗尽了心力,最终带着阿瑛逃离,改嫁他处。然而,新的港湾同样破碎。继父的酒瓶是暴力的导火索,醉后的拳脚和刺耳的咒骂,成了阿瑛少女时代挥之不去的背景音。争吵、压抑、担惊受怕,是她对“家”最深的记忆。

中学毕业,是阿瑛学生时代的句点,也是生计重担的起点。深造?那是橱窗里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她像一枚被生活抛掷的棋子,在打字机键盘、商店柜台、轰鸣的车间和保险公司的写字楼间辗转。微薄的薪水,在补贴家用和养活自己之间,总是捉襟见肘。

在茶餐厅做侍应时,每月那几百块港币,沉重得压弯了腰。她得时刻赔着笑脸,忍受客人的颐指气使和无理刁难。醉醺醺的手摸过来时,她只能僵硬地侧身,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忍下屈辱和反胃——这份工,丢不得。生活的底色是灰暗的,但阿瑛心底总有一丝倔强不肯熄灭,像墙角缝隙里钻出的一星绿芽,微弱却执着地向往着阳光。

阿瑛的家蜷缩在一条窄巷深处,单间的蜗居,墙壁薄得像纸。隔壁住着去年才搬来的石家。邻里间唤作“隔壁石家”,是这条旧巷里难得的“体面人家”。但阿瑛知道,那扇门后的世界,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汹涌。石先生和王女士这对夫妇,构成了阿瑛观察成人世界复杂婚姻的一扇独特窗口。

石先生(石志坚): 约莫五十岁,戴着一副细框眼镜。他在一家公司工程部做机械工程师,是家里的经济支柱。石先生话极少,对邻里总是礼貌地点头微笑,笑容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走路很轻,下班后最大的爱好,就是沿着广播道慢慢地、漫无目的地散步,常常走到夜间十点才归。阿瑛妈妈曾感叹:“石先生人挺好,就是太安静了,好像有什么心事压着。”阿瑛觉得,石先生像一口深井,表面平静无波,内里却积压着太多无人知晓的沉郁。他在工作中似乎也不太如意,处于一种隐形的“中年危机”中,焦虑和迷茫被很好地包裹在沉默之下。他应对妻子的方式,几乎只有两种:沉默的隐忍,或是被逼到角落后的短暂爆发。

王女士(王美凤): 比丈夫小两三岁,烫着时兴的卷发,穿着也比巷子里其他主妇讲究些,显得颇为利落。她在旺角一家贸易行做会计,精明能干,对外人极其热情健谈,是巷子里的“消息通”和“热心肠”。然而,家门之内,她是另一个王美凤。早年与婆婆恶劣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产后抑郁(需要长期服药),给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她对“失控”有着病态的恐惧。这种恐惧转化成了对家人,尤其是对丈夫,强烈的控制欲。她需要绝对的掌控感来获得安全感。王女士的日常非常忙碌且规律: 清晨雷打不动的瑜伽,下班后常去游泳馆,周末有时参加太太团聚会或教会活动。她似乎有无穷的精力投入到维持自己的健康和外界的社交形象上。然而,这种忙碌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平时她对石先生的具体“监管”是间歇性的,更多是下达指令和要求(比如必须完成的锻炼时长、家务标准)。真正的“风暴”,往往在她社交活动结束、精力尚存,而累积的不满(或发现石先生未达标)需要宣泄时,才会猛烈爆发——大约每月一次。

阿瑛的观察与分析:

隔着一道薄墙,石家那标志性的、每月一次的“大爆发”,总是如期而至。阿瑛听着,心也跟着揪紧,这场景有时会让她恍惚想起继父酒后的暴戾,虽然形式不同,但那种家庭空气被抽干的窒息感是相似的。她渐渐明白,石家的争吵核心,是性格与需求的巨大错位。

石先生渴望的是一份疲惫工作后的宁静,一个可以喘息的港湾。他习惯用沉默和退让来换取暂时的和平,把压力深埋心底。但王女士,她的世界充满了需要被填满的不安和需要被严格执行的秩序。丈夫的沉默在她看来是消极抵抗,是“没把我和这个家放在心上”;他偶尔的爆发,则成了她新一轮控诉和证明自己“操心”的绝佳论据。更关键的是,王女士不懂得“适可而止”,也缺乏情绪缓冲的开关。 当她的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往往就在她结束某个愉快的社交活动回家后),一旦找到导火索(比如石先生切错了菜、锻炼时间不够),就会像被点燃的炸药桶。她的“关心”和“要求”瞬间升级为尖锐的指责、翻旧账和人身攻击,形成一场无法被中途叫停、必须“宣泄”到她自己精疲力竭才罢休的风暴。阿瑛觉得,王女士像一团熊熊燃烧、却找不到正确燃料的火,最终只能灼伤身边最亲近的人。而石先生,则像一块被这周期性火焰不断炙烤、却无处可逃的木头,最终要么化为灰烬,要么在沉默中爆裂。

争吵的内容,阿瑛听得真切。王女士的声音又急又高,像刮擦的玻璃,极具穿透力:

“讲过几百次了!大白菜要横着切,纤维才短,口感才好!你竖着切是什么意思?跟我作对吗?我今天游完泳回来就看到这样!”

“番茄!番茄要烧到出汁水!干巴巴的一盘,怎么吃啊?你是没心思煮还是根本没脑子记?跟昨晚张太太的老公比比,人家多会做菜啊!”

“石志坚!你今天锻炼够时间没有?我看着钟呢!40分钟,一分钟都不能少!我瑜伽班的太太们都夸我保养得好,你就一点都不怕以后瘫在床上要我伺候吗?”(语气从命令迅速滑向恐吓和贬低)

石先生的回应起初是闷闷的:“知道了…下次会记得。” 或是疲惫的:“今天跟外国客户开会很受气,太累了,少练十分钟行不行?” 但当王女士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将他微弱的辩解完全淹没,并开始翻旧账、上升到人身攻击(“你就是这么没用!”、“我嫁给你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你怎么不学学隔壁陈先生那么会赚钱?”)时,那口深井也会猛然沸腾:“你有完没完?!整天拿别人跟我比!我上班已经够烦了!回到家还要受你的气!你游完泳吃饱了撑的就回来找茬!” 然而,口才和气势的悬殊,让他短暂的爆发很快又偃旗息鼓,只剩下更深的沉默或关门而去的声音。

石家的儿子石宇,二十岁,港大学生,暑假在家做英文校对。阿瑛在楼道里碰见过他几次,高高壮壮,体格明显继承了母亲那边的健硕,但眉宇间却锁着父亲般的沉郁和一丝挥之不去的阴郁。父母的争吵,尤其是那每月一次的激烈风暴,是他成长的背景音。风暴来临时,他那壮实的身躯会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房门紧闭,像一道试图隔绝噪音的壁垒。阿瑛后来还借过他的港大图书证。阿瑛猜想,这个家,对他这样高大却沉默的年轻人而言,恐怕也只是一个暂时的驿站。自从儿子上大学,石先生和王女士早已分房而睡,物理空间上的隔绝,是这场无解婚姻最无奈的注脚。平日里,王女士忙于自己的锻炼和社交,石先生沉默散步,家中倒有一种奇异的、紧绷的平静。但所有人都知道,那每月一次的雷暴,终会来临。

四、电话那头的星光

1983年的夏天,暑气蒸腾。阿瑛正端着油腻的托盘在餐厅人声鼎沸中穿梭,突然被叫去接电话。听筒里传来表妹阿芳急切又兴奋的声音:

“阿瑛!是我啊!天大的好消息,你一定要听!”

阿瑛靠在油腻的墙角,想到昨晚隔壁石家那场月度例行的争吵和王女士歇斯底里的嗓音似乎还在耳畔回响,疲惫几乎让她握不住话筒。“阿芳?什么事啊?”声音带着劳作后的沙哑。

“我收到消息!tVb艺员训练班在招生啊!”阿芳的声音拔高了,“你长得这么漂亮,气质又出众,为什么不去试试?说不定,真的可以当大明星呢!”

话筒像突然有了电流,震得阿瑛手心发麻。表演?明星?这两个词遥远得像天边的星。她从小喜欢对着镜子模仿电视里的人,那份隐秘的欢喜,早被生活的尘埃和隔壁那周期性的婚姻风暴所掩埋。期待像小火星一样蹿起,旋即又被巨大的不自信扑灭——她这样的出身,这样的经历,配吗?

“我……真的可以?”阿瑛的声音轻得像耳语,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

“为什么不可以?!”阿芳斩钉截铁,“机会难得!拼一把,说不定就能翻身!你一定要去报名!难道你想一辈子在茶餐厅挨骂受气?” 阿芳无心的一句话,却像针一样刺中了阿瑛。

电话那头表妹的笃定,像一阵强风,猛地吹散了阿瑛心头的迷雾。她沉默了几秒,巷子外车流的喧嚣、隔壁隐约传来的王女士对石先生忘记带钥匙的抱怨声(预示着下个月风暴的某个小引信),仿佛都远去了。一个微弱的、却无比清晰的声音在她心底响起:“不!我不要那样!” 她对着话筒,终于用力应下:“好!我去试试!”

五、推开那扇门

阿瑛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置办了一身最体面、也最朴素的衣裳。她对着公共盥洗室模糊的镜子,仔细梳理好头发。镜中的自己,眉眼间还带着疲惫,但眼底有一簇小小的火苗在跳动。这一步,她要逃离的不仅是自己破碎的家,还有那隔墙窥见的、令人窒息且循环往复的婚姻图景。

考场外,人潮汹涌。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上写满了相似的渴望与忐忑。阿瑛置身其中,手心沁出薄汗。她攥紧拳头,指甲陷入掌心,用那点微痛提醒自己:这是唯一能抓住的光,不能回头。

轮到她走进面试室。灯光有些刺眼。几位考官的目光扫过来,在她身上停留了片刻。阿瑛感到那目光里有审视,也有不易察觉的惊艳。她定了定神,将巷弄的卑微和隔壁的压抑暂时封存,表演了一段简单的舞蹈,清唱了一曲。回答问题时,声音起初带着紧张,但渐渐平稳下来,眼神清澈而专注,带着一种在底层挣扎过的人才有的韧劲。

走出考场,夏日的阳光晃得她有些晕眩。等待结果的几天,时间仿佛凝固。巷子里的日常声响、隔壁石家难得的平静(王女士大概又去游泳了)、餐厅的油烟味……都变得遥远而不真实。她像踩在云端,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这个不知是梦是醒的期待。

六、新生的序章

几天后,一封薄薄的信件,静静地躺在阿瑛租住小屋那斑驳的信箱里。信封上印着tVb的标识。阿瑛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她几乎是屏住呼吸,颤抖着撕开了信封。

一张录取通知书。

她反复看着上面的字迹,指尖冰凉,眼眶却阵阵发热。那几行简单的印刷字,每一个都仿佛带着滚烫的温度。终于,有什么滚烫的东西滑落下来,砸在纸面上,晕开一小片模糊的墨迹。隔壁传来王女士哼着歌开门的声音(大概是刚结束愉快的瑜伽班)。

她紧紧攥着那张薄薄的纸片,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十九年的沉重仿佛在这一刻找到了一个泄洪的闸口,化作无声的泪水汹涌而出。这不是悲伤,是长久压抑后的释放,是绝望深渊里终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绳索。那张纸,轻飘飘的,却承载着她全部的未来和希望,重逾千斤。

窗外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映照着少女泪痕未干的脸颊,也照亮了手中那张通往未知星途的凭证。1983年夏天的风,似乎终于带来了一丝属于阿瑛的、微弱的星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