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 第46章 哈默中国行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第46章 哈默中国行

作者:哥特努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2:12:35

波音727的引擎轰鸣逐渐低沉,巨大的机翼切割开北京清晨稀薄的雾霭。哈默透过舷窗,专注地俯瞰这座即将揭开面纱的东方都市。低矮的、仿佛褪了色的灰色建筑群如同棋盘般铺展,其间点缀着金瓦红墙的宫殿,提醒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街道上,自行车的钢铁洪流无声地涌动,汇成一条条银灰色的溪流,几乎听不见汽车喇叭的喧嚣。他的私人飞机,这架象征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庞然大物,缓缓滑行在略显空旷的跑道上,最终稳稳停住,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架获准直飞中国的西方私人飞机——一个微小却意义重大的历史注脚。

舱门打开,一股混合着干燥尘土、青草气息和淡淡煤烟味的初夏空气涌入机舱。哈默深吸了一口这陌生的空气,仿佛在品味历史的转折点。他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剪裁考究的深蓝色西装领带,挺直腰背,迈步走下略显陡峭的舷梯。阳光有些刺眼,他微微眯起了眼睛。几名身着笔挺深色中山装的中国官员早已肃立在停机坪上

“谢谢,这真是一次令人期待已久的飞行。”哈默笑着回应,目光敏锐地扫过四周——机场的设施确实简朴,甚至有些陈旧,但地面光洁,秩序井然。远处,几名执勤的军人身姿笔挺,绿色的军装和帽檐下的眼神透着严肃,但并没有流露出明显的戒备或敌意。一种混合着好奇与谨慎的氛围弥漫在空气中。

乘车前往市区

一辆线条方正、庄严肃穆的黑色红旗轿车无声地滑到近前。哈默被邀请入座,车内空间宽敞,深色的丝绒座椅带着一种特有的沉稳感,只是弹簧略显坚硬。车子平稳地驶出机场,沿着一条宽阔但两旁行道树尚显稚嫩的马路向市区行进。

窗外,景象快速变换:大片的农田,绿油油的麦苗在风中起伏;然后是连片的灰色工厂区,高耸的烟囱吐出缕缕白烟;偶尔能看到穿着蓝色或灰色工装的人群,骑着样式统一的黑色自行车匆匆而过,汇入一条条自行车的河流。

“北京的变化很大吧?”陪同坐在前排的翻译侧过身问道,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比我想象的更有活力,也更……真实。”哈默回答,目光依然流连在窗外,“我在苏联待过很多年,经历过革命和建设时期。但这里的氛围,有种……我说不上来,一种压抑已久的生机正在破土而出的感觉,与莫斯科那种计划铁幕下的氛围完全不同。”

车子驶入市区边缘,街道两旁的建筑逐渐密集,灰墙红字的大标语也多了起来。“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口号被醒目地刷在墙头或悬挂在电线杆间。哈默饶有兴致地阅读着翻译轻声念出的内容,点头表示理解。

就在这时,车子在一个路口因红灯停下。哈默的目光无意间扫过街角一面斑驳的砖墙。那里,一幅巨大的标语虽然颜色已经严重剥落,但残留的粗粝字体依然清晰可辨:“打倒美帝国主义....!”。

哈默的心脏骤然一跳,一种近乎本能的警觉感瞬间攫住了他。在冷战最激烈的年代,这样的标语在东方阵营随处可见,它所代表的敌意和隔阂曾是他商业版图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他的手指下意识地在膝盖上收紧了一下。他迅速观察周围行人的反应——没有人驻足观看,甚至连瞥一眼的兴趣都没有。骑自行车的人们面无表情地等待绿灯,几个挎着菜篮子的妇女在路边低声交谈,仿佛那面墙和墙上的字迹只是街景中毫无意义的一部分。标语本身的破败状态,与旁边崭新的“改革开放”口号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绿灯亮起,车子再次启动。哈默靠在椅背上,深深吸了口气,方才的紧张感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领悟和玩味。他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低声对翻译说(更像是自言自语):“看来,有些口号,是写给过去看的;而有些口号,是写给未来看的。”他从西装内袋掏出一个小笔记本和一支金笔,飞快地记下:“旧标语:褪色、无人关注。新标语:清晰、醒目。风向已变。”写完后,他随手撕下那张纸,揉成一团,在车子经过一个敞口的垃圾箱时,准确地丢了进去——那个纸团在空中划了个弧线,掉进了写有“讲卫生”字样的箱子里。

下榻钓鱼台国宾馆

车队驶入一座被高大围墙环绕的幽深园林。参天的古树遮蔽了午后的阳光,在精心修剪的草坪上投下浓密的阴影。曲折的回廊连接着飞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一池碧水在微风中泛起涟漪——这里是闻名遐迩的钓鱼台国宾馆,中国接待外宾的最高规格场所,宁静中透着无言的尊贵。

“这里曾是前朝帝王垂钓休憩的御苑,如今用来款待最尊贵的客人。”翻译介绍道,语气中带着自豪。

哈默点点头,这里静谧厚重的氛围让他不禁想起当年在克里姆林宫也曾受到过的特殊礼遇,只是东方的韵味更为含蓄悠长。他被引导至一栋独立的、掩映在竹林后的别墅。房间内部陈设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典雅的红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精美的丝绸窗帘垂落在地,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檀木清香。宽大的书桌上,除了文房四宝,还特意摆放了一盘新鲜的、水灵灵的北方水果——苹果、梨和几枚红得诱人的樱桃。

“请您先休息,下午龙国领导同志将会见您。”负责接待的官员恭敬地说道。

哈默看了看腕上那块经典的百达翡丽,距离正式会谈还有两个多小时。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平静如镜的湖面,几只野鸭悠然划开水面,留下道道涟漪。这片宁静之下,涌动着时代变革的巨浪。

晚餐后,哈默在宽敞却略显空旷的客厅里踱步。一天的所见所闻在脑海中翻腾:巨大的标语反差、官员们谨慎而热切的态度、城市中潜藏的活力……他需要一个绝对信任的人来梳理这些信息。他走到房间角落那部笨重的、需要接线转接的红色电话机旁,拨通了一个极其隐秘的号码,连接香港。

电话只响了一声就被迅速接起,仿佛对方一直在等待。

“哈默老哥?”一个带着语调却异常轻松明快的声音传来,正是他的老朋友兼最重要的亚洲盟友——香港首富石松。石松的背景神秘,眼光精准得近乎预言,哈默虽不明所以,却深知其价值。

“石,是我。”哈默的声音低沉而直接,“我现在在钓鱼台。”

“钓鱼台?好地方啊!感觉如何?”石松的声音带着笑意,没有丝毫意外,仿佛哈默只是去了趟隔壁街区。

“感觉……像站在一座刚刚苏醒的火山口上。”哈默斟酌着词句,“表面平静,底下蕴藏着难以想象的能量。他们需要技术,需要资本,态度非常务实。领导很干脆,直接谈合作,特事特办。”

“哈哈哈!”石松的笑声爽朗,“意料之中!我早说过,你这趟是‘破冰船’,撞开的不是冰层,是金矿的大门!大胆做,他们比任何人想象的都更需要你这样的‘第一个’。”

石松笃定无比的语气,像一颗定心丸。哈默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消散了。他这位老友的“预见力”,无数次被证明是可靠的。

“好,我明白了。”哈默停顿了一下,话题一转,“对了,松哥,施瓦辛格,非常棒。那小子健身拿了无数冠军,在加州搞地产也有声有色,帮我们打开局面起了大作用。你眼光毒!”

“所以,”哈默顺势提出请求,这是他打这个电话的另一个重要目的,“你那里,还有没有类似的好苗子?年轻的,有潜力,值得培养的?不拘领域。”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似乎在翻看无形的名单。然后,石松用一种闲聊般的、却带着神秘确信的口吻说道:“嗯……明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迈克尔·乔丹(michael Jordan),一个打篮球的”

“迈克尔·乔丹?篮球?”哈默微微一愣,这与他预想的商业或政治新星有些偏差,但石松的推荐从未失手,“好,我记下了。北卡大学,迈克尔·乔丹。谢了,shi!”

哈默放下听筒,走到书桌前,翻开笔记本,在空白页上工整地写下:“北卡罗来纳大学 - michael Jordan - 篮球 - 关注(石松荐)。” 石松的“预言”总是天马行空,却又最终切中要害。施瓦辛格如此,这个乔丹,又会带来什么惊喜?一丝好奇的微笑浮现在哈默脸上。窗外,北京的夜色宁静而深邃。

下午,哈默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穿过国宾馆内幽静的回廊,来到一间宽敞明亮、陈设庄重的会客厅。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侍者奉上清茶。他开门见山,没有任何多余的客套:“哈默博士,您在苏联的经历我们都很了解。列宁同志当年就高度赞扬过您讲求实际的精神和对新政权及时而有力的帮助。历史证明了您的眼光。现在,”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更加专注,“我们希望您也能将这种眼光和行动力,带到我们中国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真正愿意帮助我们发展的朋友。”

哈默立刻捕捉到了其中的核心信息:肯定历史、明确需求、强调“朋友”和“发展”。他放下茶杯,身体同样微微前倾,展现出诚恳合作的姿态:“这正是我此行的唯一目的。我看到了一个古老国家焕发的巨大生机和潜力,这种潜力一旦释放,将是世界级的。西方石油公司,愿意成为第一批,也是坚定的长期投资者和合作伙伴。”

“我们刚刚打开国门,很多外国的企业家还在观望,犹豫,甚至怀疑。但您来了,而且是在这个时候,这本身就传递了非常重要的信号。这很重要!”他强调道。

接下来的会谈务实而高效。哈默凭借其丰富的国际经验和资源,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合作方向:渤海湾和南海的石油勘探合作、利用先进技术开发山西储量惊人的煤炭资源(特别是他重点提及的平朔露天煤矿构想)、以及引进现代化农业技术和设备。

在接下来紧凑的行程里,哈默在官员陪同下参观了北京的工厂车间、京郊的公社农田以及一些科研机构。他带着商人的锐利眼光仔细观察着一切。工厂的设备大多是老旧的苏联型号或国产仿制品,轰鸣声中带着岁月的沉重;农田的耕作方式还比较传统,效率不高;科研机构的实验条件简陋。基础设施的落后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让哈默印象深刻的,是工人们在老机器旁专注操作的神情,是农民在田埂上讨论如何学习新技术的热情,是科研人员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在一次参观一家农机厂时,哈默的到来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工人们暂时放下手中的活计,围拢过来,带着强烈的好奇和一丝腼腆,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美国大资本家”。哈默没有架子,主动通过翻译和大家交流。

“你们每天工作多久?”哈默问一位看起来像老师傅的工人。

翻译转述后,老师傅搓了搓沾满油污的手,声音洪亮地回答:“八小时!不过为了赶任务,多学新技术,大伙儿都乐意多干会儿!国家要现代化,咱工人也得加把劲不是?”周围响起一片认同的笑声和附和。

哈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晚上,在钓鱼台国宾馆安静的书房里,橘黄色的台灯光晕下,他翻开厚厚的皮质笔记本,用流畅的笔迹写道:“5月xx日,北京。物质的匮乏是现实,但精神的富足和改变现状的渴望超乎预期。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韧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对改善生活的渴望是如此真实而迫切。机会就在眼前,巨大的需求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关键在于如何将西方的技术、资本与中国的人力和决心有效结合。平朔煤矿是第一个关键落点,必须全力促成。”

访问的最后一天,一场隆重的告别晚宴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举行。水晶吊灯洒下璀璨的光芒,长长的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摆放着精美的瓷器。龙国领导亲自出席并主持。席间气氛融洽而热烈。

“哈默博士,这几天我们进行了坦诚而富有成效的交流。您不仅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商人,更是一位行动派的朋友。您的到来和即将展开的合作,意义远不止于商业本身。您架起了一座重要的桥梁,一座沟通中美人民、促进两国友谊与合作的桥梁。为此,我提议,大家共同举杯!”

哈默起身,举杯回应,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中方官员,最后落回领导身上:“感谢您和贵国政府的盛情款待与高度信任。这几天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受触动。这片土地和人民让我想起年轻的美国——同样充满梦想,同样敢于冒险,同样拥有改变自身命运的坚定决心。我相信,我们即将开始的合作,不仅仅会改变几家公司、几个项目的面貌,更将为两国关系开启新的篇章,带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美好的未来,为我们的成功合作,干杯!”

宴会结束后,哈默婉拒了直接回房间的提议(主要是公交和少量轿车),以及远处广场朦胧的轮廓。他知道,这次破冰之旅只是一个序幕,一个宏大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平朔煤矿的蓝图、南海石油勘探的可能、农业合作的构想……无数具体的计划已在心中成形。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挑战,更充满了无与伦比的机遇。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哈默的专机再次启动引擎,巨大的轰鸣声打破了国宾馆园林的宁静。他透过舷窗,看着下方这座古老又年轻的都市在晨光中渐渐缩小、远去。灰色的屋顶、纵横的街道、金瓦红墙的宫殿轮廓逐渐模糊。

飞机爬升,穿越云层。哈默收回目光,打开随身的公文包,里面是厚厚一叠会谈纪要、合作意向书和他在北京期间记录的笔记。他抽出关于平朔煤矿的那几页,手指轻轻敲击着纸面,眼神锐利而坚定。

“中国,”他望着舷窗外翻滚的云海,轻声自语,仿佛在向这片广袤的土地许诺,“我们很快会再见。平朔,只是一个开始。”引擎的轰鸣,此刻仿佛化作了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声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