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 第76章 三个世界的切片

1946:系统绑定,家族传奇 第76章 三个世界的切片

作者:哥特努力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2:12:35

(切片一:帝汶岛·丰饶之土与海疆卫士)

地点: 帝汶圣女联盟首府,“翡翠城”中央指挥部

清晨的阳光穿透宽大的落地窗,洒在铺着巨大南洋地图的红木桌面上。空气里弥漫着咖啡的醇香和热带水果的甜腻气息。已经满头银发但腰板依旧挺直如标枪的李云龙,穿着舒适的丝绸唐装,手里却握着一个古朴的白瓷酒盅,里面是清澈如水却烈性十足的茅台。

他面前摊开几份报纸和内部简报。

头版是触目惊心的标题和黑白照片:“黄河下游出现罕见断流”、“多地粮荒加剧,凭票供应紧缩”。

另一份则是帝汶本地的报道:“‘爪哇奇迹农场’再创纪录,年产粮突破1.1亿吨!水产畜牧全面丰收!”,配图是连绵无际的金黄稻田和现代化养殖场里膘肥体壮的猪、鸡鸭,以及巨大的海上网箱里跳跃的鱼群。

“唉……” 李云龙重重叹了口气,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辛辣感从喉咙直冲脑门,却化不开心头的苦涩。“他娘的!老家这是怎么了?!好好的地,咋就种不出粮了?老子当年打鬼子,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支前,也没听说饿成这样啊!” 他粗糙的手指划过报纸上家乡饥馑的报道,眼中充满了不解、心痛和深深的无力感。作为征战半生的老将,他最看不得百姓受苦,尤其是饿肚子。

帝汶在石松当年近乎“神启”般的规划下(“爪哇奇迹农场”体系),早在五十年代就彻底告别了饥饿,如今更是富得流油,成了东南亚乃至世界的粮仓和优质蛋白供应地。这种对比,让他这个离乡背井的老兵心里像压了块大石头。

窗外,传来城市的脉动。不再是旧时代的牛车马蹄,而是此起彼伏的“突突”声和轻微的电机嗡鸣。宽阔整洁的林荫道上,穿着各色工装或时尚便服的市民们,骑着崭新锃亮的摩托车或安静的电瓶自行车,汇成上班的车流。路边商铺琳琅满目,热带水果堆积如山,人们脸上洋溢着富足带来的从容。远处港口,万吨巨轮正装卸着粮食、水果和工业品,一派繁忙景象。

李云龙的目光投向更远处,碧蓝的海平面。一支由数艘大型舰艇组成的舰队,正劈波斩浪,在联盟海域进行例行巡航。舰队核心,赫然是一艘体量庞大、拥有平直甲板和舰岛的大型军舰——圣女联盟的航空母舰“守护者号”。甲板上,几架喷气式舰载机正进行起降训练。舰队的指挥官,正是现任帝汶圣女联盟元帅,叶英的弟弟叶小五。他站在舰桥,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海天线的动静,确保这片石松当年打下的、如今已富甲一方的海域,不受任何威胁。

“老弟啊…” 李云龙摩挲着酒盅,望向墙上石松年轻时的照片,喃喃自语,“你当年说,手里有粮,海里有船,心里才不慌…老子现在信了,真他娘的服了!可老家那边…你倒是醒醒啊!” 丰饶与乡愁,强盛与忧虑,在这位老帅的心头交织。

李云龙摸出一张发黄的纸片,上面写着“生死关头,来香港相聚... 不要和小姨子跳舞...勃朗宁手枪不祥”,一幕幕仿佛在昨天,但已经物是人非

(切片二:加勒比联盟·中产之梦与玫瑰利刃)

地点: 加勒比联盟某岛屿,新兴海滨社区

正午的阳光炽热,照耀着色彩明快的海滨住宅区。一栋栋带房屋整齐排列,棕榈树在微风中摇曳。空气中飘荡着烤肉的香气和孩子们在社区泳池嬉戏的欢笑声。

在一户典型的中产之家客厅里,几件象征着“家庭六件套”的电器正各司其职:

彩色电视机(尺寸不大,但色彩鲜艳)里正播放着联盟自制的肥皂剧。

双开门电冰箱发出低沉的运行声,里面塞满了各种食物和饮料。

滚筒洗衣机在阳台辛勤工作,甩干桶发出规律的轰鸣。

窗式空调努力地吐出冷气,对抗着加勒比的炎热。

立体声收音电唱一体机播放着轻快的卡利普索音乐。

厨房里,女主人正用崭新的电烤箱准备午餐。

男主人下班回来,将大众甲壳虫轿车停进车库,和邻居笑着打招呼。孩子们跑出来迎接。这是加勒比联盟无数中产家庭的缩影。依托着联盟独特的地理位置(贸易枢纽)、石松时代打下的工业基础(虽然核心技术在石家,但下游产业繁荣)以及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联盟的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享受着战后经济繁荣带来的物质生活提升。

然而,在这片祥和景象的边缘,一片被圈起的私人海滨训练场上,气氛截然不同。

枪声如爆豆般响起,硝烟弥漫。一群身着迷彩作战服、全副武装的女子,正在各种复杂地形下进行着高强度的战术演练。她们动作迅猛精准,配合默契,眼神锐利如鹰。为首的教官,正是已成长为一名冷艳强悍女军官的十三妹(娜美的远房小姑)。她梳着利落的短发,脸上涂着油彩,手持短突击步枪,厉声下达着指令。

“移动靶!快速射击!注意掩护!”

“c组左翼包抄!火力压制!”

“狙击手!清除制高点!”

这是十三妹一手训练出来的精英部队——“玫瑰军团”。她们是加勒比联盟最锋利的暗刃,执行着最危险的情报、安保和特殊任务。十三妹的目光扫过训练场,看着这些在汗水和硝烟中淬炼出来的女战士,眼中闪过一丝满意。联盟表面的繁荣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六件套”生活,需要她们在阴影中随时准备亮出致命的尖刺。

(切片三:北京·离歌)

地点: 北京,某科学院家属楼

黄昏,秋风萧瑟,卷起地上的落叶,带着北方特有的干冷气息。一栋灰扑扑的筒子楼里,灯光昏暗。

59岁的杨姜(化名)正默默地收拾着一个不大的帆布包裹。她的动作很慢,很仔细,带着一种近乎仪式感的沉重。几件洗得发白的换洗衣物,一个掉了漆的搪瓷缸,一支用了多年的钢笔,几本卷了边的专业书籍…这就是她能带走的所有。书桌上,还散落着大量未能带走的文献资料和手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笔记。她拿起一本凝聚了她半生心血的专着,手指在封面上轻轻摩挲,眼中充满了不舍和无奈,最终也只能将它轻轻放回原处。

她的丈夫,60岁的老钱(同为着名学者),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低着头,手里无意识地卷着一根劣质纸烟。烟雾缭绕中,他布满皱纹的脸显得更加愁苦。花白的头发凌乱地翘着,背脊有些佝偻。他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满了烟蒂。

“收拾好了?”老钱的声音沙哑干涩。

“嗯。”杨姜轻声应道,将包裹的带子系紧,“就这些了。”

“唉……” 老钱长长地叹了口气,想说什么,最终只是化作一声更沉重的叹息。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院子里停着的那辆破旧的、用来接他们去火车站的解放牌卡车。车斗里已经堆了一些其他同事的行李,像一堆等待被运走的货物。

通知就放在桌上那张薄薄的纸上——“下放河南信阳‘某某’干校,参加劳动,接受思想教育”。冰冷的铅字,宣告了他们学术生涯的骤然中断,也宣告了他们即将远离熟悉的实验室、图书馆和讲台,走向陌生的田野和“改造”。

楼道里传来其他家庭压抑的啜泣声和沉重的关门声。这个知识分子聚居的院落,弥漫着一种无声的悲凉。知识和专业,在这个特殊的年代,似乎成了一种需要被“改造”的负担。

杨姜走到丈夫身边,轻轻握住他冰凉粗糙的手。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渐沉的暮色,看着这座承载了他们青春、理想和半辈子奋斗的城市。未知的干校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思想上的压力如同沉重的铅云,笼罩在他们心头。火车的汽笛声仿佛已经在远处响起,催促着他们踏上这段前途未卜的旅程。知识的微光,在这1970年北京的秋日黄昏里,显得格外微弱和飘摇。

三个世界,三种人生。帝汶的丰饶与乡愁,加勒比的中产崛起与暗影守护,北京的离歌与知识分子的寒冬。1970年的世界图景,在财富、力量、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徐徐展开。而沉睡在香港浅水湾的石松,他的意识是否在无尽的混沌中,感知到了这些与他生命轨迹或深或浅交织的波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