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岭南花林诡事录 > 第2章 勘验与心证

岭南花林诡事录 第2章 勘验与心证

作者:惨不忍睹的北山百微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07:32:21

第一节:院中棋局

省城的深秋,带着一种与山林截然不同的萧瑟。风从高墙外吹来,卷起几片枯黄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青石板铺就的院落里,发出沙沙的轻响。这声音,在阿木听来,比黑山寨最寂静的深夜还要空旷。

他已在这座被称作“别院”的精致囚笼里度过了数十个日夜。院墙很高,是那种只有官宦人家才用得起的、打磨得光滑如镜的青砖,上面还覆着一层薄薄的、带着寒意的霜。院中有一棵虬枝盘结的老槐树,树下有一张石桌,两张石凳。这便是他全部的世界。偶尔,他会抬头望天,天空被高墙切割成一块规整的、冰冷的蓝色,像一块被囚禁的玉。他怀念黑山寨那无边无际、风云变幻的天空,怀念山风拂过面颊时带来的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怀念夜晚能听到的万籁俱寂与虫鸣鸟啼。

在这里,只有死寂。以及每日准时而至的、脚步声沉重的仆役。那仆役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面无表情,如同一个提线木偶。他送来一日三餐,收拾碗筷,从不多说一句话,眼神也总是垂着,仿佛阿木是院中那棵不会说话的老槐树。阿木曾试图与他搭话,得到的只是沉默和更快的动作。他明白,这是规矩,是权力无声的宣告。他不是客人,而是被看管的“物”。

除了仆役,还有看守。他们不常露面,但阿木能感觉到他们的存在。那是一种如同毒蛇般冰冷、黏腻的视线,从院墙的某个了望口,从不远处的门房里,时时刻刻地投注在他身上。这视线让他浑身不自在,像被无数根无形的针扎着。他曾是山林中最敏锐的猎手,是追踪与反追踪的大师,如今却成了笼中鸟,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监视之下。这种无力感,比任何酷刑都更折磨人。

为了抵御这种令人窒息的煎熬,阿木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打坐冥想之中。他盘膝坐在冰冷的石凳上,闭上双眼,努力屏蔽外界的干扰,将心神沉入体内。他小心翼翼地探出精神触角,借助那枚贴身藏着的、已经微微泛黄的叶符,试图跨越数百里的山河,去触摸遥远黑风涧深处那沉睡的“石灵”。

那联系,是他与家乡唯一的、也是最脆弱的纽带。它像一根在狂风中飘摇的蛛丝,时断时续。大多数时候,他只能接收到一些混乱、模糊的情绪碎片——那是“石灵”被惊扰后的焦躁,是对矿脉被破坏的愤怒,是对周围大军的本能敌意。这些负面情绪如同潮水般涌来,冲击着阿木的心神,让他时常在冥想中惊醒,额上渗出冷汗。他知道,寨子虽然暂时因为他的“投诚”而免于刀兵之灾,但依旧被数万官军围得水泄不通。那是一种高压之下的平静,如同火山口上的一层薄冰,随时可能因为一丝微小的震动而轰然碎裂。每一次感受到“石灵”的怒意,他的心就跟着揪紧一分,巴叔、岩哥、老祭司……寨中所有人的面孔,都会在他脑海中浮现,让他忧心如焚。

刘师爷,就是在这时出现的。

他总是在午后,阳光最斜、院中光影最长的时候到来。他穿着一身熨帖的灰色长衫,步履从容,脸上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只是一个前来拜访老友的闲人。但阿木知道,这笑容背后,是深不见底的城府和算计。

起初,刘师爷并非独自前来。他有时会带着一两个穿着官服的师爷,或是穿着短打、手提工具箱的工匠。他们围着阿木,问题连珠炮似的抛出。

“阿木小哥,你所说的矿脉走向,具体是东南偏南十五度,还是正南偏东十度?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一个戴着圆框眼镜的师爷,拿着纸笔,神情严肃地追问。

“你说核心区有‘地脉能量’,可否具体描述一下?是热,是冷,是风,还是某种……震动?”一个面容精瘦的老工匠,眯着眼睛,眼神里充满了探究与怀疑。

“你当初是如何感知到的?是靠祖传的秘法,还是偶然的发现?可有典籍记载,或是口诀传承?”另一个问题,则试图挖掘他话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这些问题,刁钻而具体,充满了技术性的细节。阿木知道,他们是在交叉验证,是在用他们熟悉的、逻辑严密的方式,去审视一个来自山野的、充满神秘色彩的“谎言”。他必须小心应对。他谨记老祭司的教诲,也从未忘记在地底深处,那股磅礴到让他灵魂都为之颤栗的古老力量。他的回答,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真实与敬畏。

他描述矿脉的走向,精确到他能回忆起的每一个山脊、每一道溪流作为参照物。他解释“地脉能量”,用的是最质朴的比喻:“就像一头沉睡的巨兽,它的呼吸是风,它的体温是地热,它的心跳,就是大地的震动。我们挖矿,就像在它身上拔毛,它或许不醒。但若是要挖它的心脏,它必然会醒,会发怒。”他强调自己的感知,源于祭司的传承和对大山的敬畏,而非什么可以随意传授的“技术”。

他始终咬紧一条底线:核心区,绝不能动。破坏核心,必遭反噬。这不是威胁,而是他发自内心的、对那股恐怖力量的真实认知。

面对阿木这种半是神秘、半是真实的回答,官吏和工匠们往往面面相觑,既无法完全证实,也无法轻易驳斥。他们带来的精密仪器,在阿木的“直觉”和“经验”面前,似乎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渐渐地,刘师爷不再带旁人来了。他开始独自一人,拎着一个乌木棋盒,来到院中,与阿木对坐弈棋。

棋盘是上好的楠木所制,棋子是温润的黑白玉。这棋局,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消遣。

刘师爷棋风如其人,老辣、沉稳,滴水不漏。他擅长布局,看似平淡无奇的几手棋,往往在几十步后,才显露出其深远的意图。他尤其精于“弃子争先”,常常在局部主动放弃一些棋子,以此换取更大的实地和外势,如同官场中的权术交易,牺牲局部利益,以达成全局目标。他的棋,充满了算计和权衡。

阿木起初完全不是对手。他在黑山寨只和岩哥他们下过用石子画的简陋棋局,哪见过这般精妙的阵势。他输得很快,也很惨。但他没有气馁。他身上有着山民最宝贵的品质——耐心与韧性。他像一头潜伏在草丛中的猎豹,默默地观察,学习。他发现,刘师爷的每一步棋,背后都有其逻辑和目的。他开始不再只看眼前的得失,而是尝试去理解对方整盘棋的“势”。

他将在山林中狩猎的本能,用到了棋盘上。狩猎需要耐心等待,需要观察猎物的习性,需要判断整个山林的环境。下棋亦然。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在对方看似咄咄逼人的攻势下,先稳固自己的阵脚,寻找对方的破绽。他的进步,快得连刘师爷都感到惊讶。

“少年人,棋艺见长。”一日,刘师爷投下一子,看似随意地说道,眼神却锐利地盯着阿木,“可知弈棋之道,在于权衡与取舍?有时看似弃了边角,实则为争中腹大势。若一味固守,不知变通,则满盘皆输。”

这番话,明显意有所指。他是在用棋道,向阿木灌输官场的生存法则,暗示他应该懂得“妥协”,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坚持(比如核心区的绝对不可侵犯),以换取寨子的生存(中腹大势)。

阿木没有立刻回答。他凝视着棋盘,大脑飞速运转。他看出了刘师爷这步棋的陷阱,如果他去争夺那块看似诱人的“边角”,必然会落入对方预设的圈套,导致整条大龙被围。他深吸一口气,抬起手,指尖悬在棋盘上空,最终,他没有去应对对方的攻势,而是落下一子,落在了自己棋形略显薄弱的腹地。

这一手棋,看似保守,实则高明。它不仅加固了自己的根据地,确保了“眼位”的活棋,同时,它像一颗钉子,隐隐地威胁到了刘师爷一条尚未完全成型、却意图连接两翼的“大龙”的咽喉。

“师爷教诲的是。”阿木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平静地回应,“然边角若尽失,中腹亦成孤棋,大势何存?取舍之道,在于知何者可弃,何者不可弃。譬如根基,譬如家园,譬如……”他顿了顿,指尖轻轻点了一下棋盘上那颗刚刚落下的、代表自己“眼位”的关键一子,“……底线。”

他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那颗棋子,就是他的底线。是黑山寨的生存权,是“石灵”的安宁,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的东西。

刘师爷的目光微凝,落在那颗棋子上,又缓缓移到阿木的脸上。他看到了少年眼中的执着,那是一种未经世事打磨、却异常坚硬的执着。他忽然笑了笑,那笑容里,有几分欣赏,有几分无奈,还有几分深思。他不再言语,继续落子,但棋局的节奏,似乎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通过这一次次的“手谈”,阿木对刘师爷的了解,也日益加深。他感觉到,这位师爷并非一个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官僚。他内心深处,对“地灵”之说,是抱有几分敬畏和怀疑的。他更在意的,是实际的利益和可控的政治风险。他需要向抚台大人交差,需要一个既能拿到矿藏、又能避免灾难、还能安抚民心的“完美”方案。而阿木和黑山寨,正是这个方案中最关键、也最不稳定的变数。

阿木也明白,自己不能仅仅做一个被动的棋子。他必须利用这棋局,利用这难得的“对话”机会,去影响刘师爷,去为家乡争取更多的可能性。他开始在棋局之外,主动地、不经意地,抛出一些新的信息。

“师爷,我们山里人,除了靠山吃山,也懂得养山。”在一次对弈的间隙,阿木看似随意地说道,“黑风涧里,除了矿,还有许多外面见不到的好东西。比如一种叫‘雪线灵芝’的草药,只在千年雪线下的背阴岩壁上生长,能固本培元,延年益寿。还有一种‘铁心木’,质地比钢铁还硬,又不会生锈,是做上等兵器和船舵的绝好材料。”

刘师爷落子的手微微一顿,抬眼看了看他,没有说话。

阿木继续道:“这些东西,若只是我们山民自己用,价值不大。但若能想个法子,和外面的矿一起……嗯,一起‘经营’,或许比单纯挖矿,来得更长久,也更安稳。”

他故意用了“经营”这个他从刘师爷随从那里听来的词。他是在暗示,合作开发,可以有更多元化的模式,而不仅仅是掠夺性的采矿。这对于一个精于算计、追求长期利益的官僚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提议。

刘师爷依旧沉默,但阿木能感觉到,这些话,已经像种子一样,落入了对方的心田。他需要时间,需要证据,来让这颗种子发芽。

就在这种微妙的僵持与试探中,一个关键的节点,终于到来。

第二节:山中的印证

黑山镇外的官军大营,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虽然巡抚大人的手令已经下达,要求“暂缓攻击,以勘验为先”,但数万大军的临阵状态,依旧让整个黑山镇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士兵们操练的喊杀声震天动地,无时无刻不在向黑山寨传递着一种**裸的武力威慑。

特别勘验小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领头的,是巡抚衙门特意从省城工部调来的、一位姓胡的老工匠。胡师傅年近六旬,干瘦精悍,脸上布满了如同刀刻斧凿般的皱纹,那是常年与山石、矿脉打交道的印记。他的眼睛却异常明亮,像鹰隼一样,闪烁着专业、严谨而锐利的光芒。他不是官员,没有官场上的那些弯弯绕绕,他只相信事实,相信数据,相信他手中那把跟了他四十年的小锤。

与他同行的,是他的三个徒弟,以及两名从当地招募的、经验丰富的老矿工。他们带来的,不是勘探队那些笨重粗糙的设备,而是一整套精细得多的勘测工具:小巧精准的地质罗盘、刻度清晰的游标卡尺和角尺、用来敲击岩壁听音辨质的各种硬度的铁锤、用来收集土壤和矿石样本的布袋、油纸和琉璃瓶,甚至还有几台阿木从未见过的、据说能测量“地气”变化的西洋仪器。

“护卫”他们的,是一队百户长的精锐官兵。他们名义上是保护勘验队的安全,实际上,他们的眼神和时刻紧握的刀柄,无不表明了他们的真实任务——监视胡工匠一行,确保他们不会与“山匪”有任何私下接触,同时也监视着黑山寨的动向。

寨子里的气氛,同样紧张到了极点。

巴叔站在寨墙最高的了望塔上,用一架从官军斥候那里缴获的望远镜,死死地盯着官军大营的方向。他的脸色铁青,双手紧握着栏杆,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岩哥则带领着最精锐的几十名猎人,分散在黑风涧外围的各个山脊和密林中,他们如同鬼魅般潜伏着,手中的强弓已经拉满,箭头在幽暗的林间闪烁着寒光。每一个猎人的眼神,都像饿狼一样,充满了警惕和杀意。

他们收到了阿木通过秘密渠道送出的信。信是用一种只有他们才懂的、由植物汁液写成的密语,写在一张晒干的兽皮上。信的内容很简单:“忍。勿动。待客。”

这四个字,是阿木用自由换来的命令。巴叔和岩哥虽然心如刀绞,恨不得立刻冲下去与官军拼个你死我活,但他们更相信阿木的判断。他们知道,阿木在省城,正用一种他们无法想象的方式,为整个寨子进行着一场生死攸关的谈判。他们能做的,就是服从,就是忍耐,就是用最强大的武力,作为阿木谈判的后盾。

“爹,他们动了!”一个年轻的猎手低声喊道。

只见官军大营中,一队人马走了出来,为首的正是那个干瘦的老头胡工匠。他们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只是背着工具箱,在官兵的簇拥下,缓缓向黑风涧的方向走来。

“准备!”岩哥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通过事先约定好的鸟鸣声,传遍了整个潜伏网络。

所有的猎人都屏住了呼吸,将身体缩得更低,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他们就像一张拉满了的弓,只要对方越过了阿木在信中划定的那条无形界线,箭雨就会瞬间倾泻而下。

胡工匠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说,他根本不在乎。他的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一进入黑风涧的范围,就像一个回家的孩子,立刻变得兴奋起来。他时而蹲下,抓起一把泥土,用手指捻搓,凑到鼻尖闻闻;时而拿出罗盘,仔细校对方向;时而用小锤敲击裸露的岩壁,侧耳倾听那沉闷或清脆的回响。

他的徒弟们也各司其职,有的负责绘图,有的负责记录数据,有的负责采集样本。他们的工作方式,与之前那支勘探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勘探队是粗暴的、掠夺式的,用炸药开路,用大钻机取样,所过之处,一片狼藉。而胡工匠一行,则像是虔诚的朝圣者,缓慢、细致、充满敬畏。他们尽量不破坏原有的植被,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

“师傅,你看这里!”一个年轻徒弟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指着前方一处岩壁上的一条清晰矿脉露头,“色深质密,伴生晶体闪烁,富集度极高!您看,这里的走向、倾角,和那小子地图上标的,几乎分毫不差!”

胡工匠立刻凑了过去,从怀里掏出一个高倍数的放大镜,凑在眼前,仔细观察着矿石的纹理和结晶结构。接着,他用小锤小心翼翼地敲下一小块拳头大小的矿石样本,放在手心掂了掂分量,然后,做了一个让周围官兵都感到有些恶心的动作——他伸出舌头,飞快地舔了一下矿石的断面。

这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鉴别矿物方法,有经验的工匠能通过矿石的涩味、咸味或金属味,初步判断其成分和品位。

胡工匠的眉头先是紧锁,随即缓缓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异。他放下矿石,又从徒弟手中接过阿木那幅用炭笔绘制的、略显粗糙的地图副本,反复对照着方位、地形和标记。沉默了许久,他才重重地点了点头,从喉咙里发出一声低沉的“嗯”。

接下来的几天,勘验小队沿着阿木地图上标注的边缘矿脉,进行了地毯式的核查。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过溪,每一个标注点都走到了。结果,一次又一次地印证了阿木地图的惊人准确性。无论是矿脉的走向、宽度,还是富集程度的变化,都与地图上的标记严丝合缝。甚至在一些勘探队未曾发现的、被厚厚植被覆盖的隐秘区域,按照地图的指引,也找到了品质上佳的矿脉。

“这……这简直神了!”一个老矿工喃喃自语,他挖了一辈子矿,从未见过如此精准的“藏宝图”,“这小子,难道是山神转世不成?”

胡工匠没有说话,但他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他心中的震撼,比任何人都强烈。这绝不是一个没读过书的山野少年能够凭空想象出来的。这背后,必然有着一套他无法理解的、但却极其有效的“勘探方法”。这让他对阿木所说的“地脉感知”和“石灵”,第一次产生了动摇。或许,这片大山,真的隐藏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消息通过最快的驿马,一站接一站地传回了省城。

刘师爷坐在自己的书房里,手里拿着胡工匠亲笔写的、措辞严谨却难掩惊愕的初步报告,手指再次习惯性地在红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报告的内容,比他预想的还要好。

“……经实地勘验,阿木所献矿脉图,其准确性远超常规勘探手段,矿脉走向、富集区分布、伴生矿物特征,均与图示高度吻合。其精度,非亲历者、深谙此道者不能为。此图之真,已无可疑。”

看到这里,刘师爷的嘴角,终于勾起了一丝满意的弧度。矿脉图的真实性得到了无可辩驳的印证,这就意味着,阿木这个人的可信度,大大提升了。他接下来所说的话,尤其是关于“核心区”的警告,分量也完全不同了。

他继续往下看,心跳不由得加快了几分。

“……按图示,尝试接近标注为‘红区’(即所谓核心区)边缘约一里处,仪器出现异常。罗盘指针剧烈摆动,无法稳定指向;随身携带之精密金属尺规,表面出现肉眼可见之锈蚀加速;同行三人,均感莫名心悸、气短,精神不济,仿佛受无形之物排斥。此等现象,或与特殊地质构造有关,如强磁场、放射性矿脉等,然此地史载无此记录。是否与阿木所言‘地脉核心’、‘山灵之怒’有关,尚需更多佐证,然其潜在之巨大风险,已昭然若揭,不可不察。”

“好!太好了!”刘师爷忍不住一拍桌子,站了起来。胡工匠的这份报告,措辞虽然谨慎,但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牢牢地钉在了“核心区有危险”这个结论上。仪器异常、人体不适、锈蚀加速……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测量的现象!这比阿木那些虚无缥缈的“地灵”之说,要有说服力一万倍!

有了这份来自他最信任的、专业而客观的老工匠的报告,他再去说服抚台大人,就有了最坚实的砝码!

他立刻整理衣冠,再次求见抚台。

巡抚大人正在后堂赏玩新得的古董,听到刘师爷有要事禀报,才不情不愿地移步书房。他接过报告,漫不经心地扫了几眼,但很快,他的神情就变得专注起来。作为封疆大吏,他固然渴望通过开采银矿来充盈府库、博取政绩,但他更害怕在自己的辖区内,出现任何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尤其是这种涉及“天地异象”、容易让言官抓住把柄、弹劾他“失德于民”的事情。

胡工匠是他从省城特意调来的老匠人,为人耿直,技术精湛,其报告的分量,远非那些急于求成的下属可比。

“刘卿,依你之见,此事当如何处置?”抚台放下报告,沉声问道。

刘师爷躬身道:“大人,胡工匠的报告已经说得非常清楚。矿脉是真,价值巨大,此乃利。核心区有异,风险未知,此乃弊。为臣者,当趋利避害。如今之计,唯有‘以抚代剿,协商开发’一途,方为上策。”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道:“其一,阿木其人,其图已证其诚,其言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将他扣在省城,既是人质,也是‘专家’,可随时咨询。其二,黑山寨民风彪悍,又有地利,强攻之下,伤亡必重,即便攻破,也恐激起民变,得不偿失。不如暂缓军事行动,以谈判示之,瓦解其抵抗之心。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彻底勘明核心区之险。若真如胡工匠所报,那便划出明确的禁区,官府与寨子共同遵守,互不侵犯。如此,既可避免天灾,又能安抚民心,还能保证矿脉的有序开采。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抚台大人背着手,在书房里踱来踱去,手指不断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刘师爷的话,句句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他要的是银子,是安稳的官位,而不是一个可能引发天怒人怨的火药桶。

良久,他终于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既如此,便依你之策,先行试行。着黑山县暂缓一切军事行动,严密封锁黑风涧即可。命胡工匠,与那寨子派出之代表,共同详勘所谓核心区,务必探明其险。若确有异常,划界避让,亦无不可。然矿藏开采之事,绝不可久拖!至于收益分成……待勘界之后,再行议定。那个叫阿木的小子,继续留在省城,好生‘看顾’,不得有失。”

“下官遵旨!”刘师爷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躬身领命。

一道新的、更为明确和温和的指令,带着巡抚大人的印信,从省城巡抚衙门发出,如同一只信鸽,穿越山川,飞往了那个依旧剑拔弩张的黑山镇。

第三节:遥远的共鸣

省城小院,阿木正坐在石桌旁,用一根树枝,在潮湿的泥土上画着黑风涧的地形图。他凭借记忆,将每一条山脊、每一道溪流、每一片密林都清晰地勾勒出来。这是他对抗思念和焦虑的方式,仿佛只要他画得足够详细,就能缩短与家乡的距离。

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刘师爷走了进来。他今天的脸色,比往常要轻松许多,甚至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阿木,在作甚?”他踱步过来,看了看地上的地图,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闲来无事,随便画画,解解闷。”阿木不动声色地用脚将泥土抹平,站起身来。

“解闷?”刘师爷笑了笑,在石凳上坐下,“看来,你的闷,很快就要解开了。”

他没有直接说结果,而是像往常一样,开始和阿木闲聊。他聊起了省城的天气,聊起了最近茶楼的趣闻,聊起了棋局上的一些变化。但阿木敏锐地察觉到,刘师爷的这些闲聊,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释放”着一些信号。

“……这做事啊,就和这天气一样,不能一味求快。前几日还燥热难耐,这几日不就凉快下来了?有时候,缓一缓,等一等,反而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刘师爷端起阿木为他倒的粗茶,呷了一口,慢悠悠地说道。

阿木心中一动,他知道,这是在告诉他,官府的态度已经“缓下来了”。

“师爷说的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山里采药,也得看时令,不能乱来。”阿木顺着他的话回应。

“是啊,时令很重要。”刘师爷点点头,话锋一转,“你们山里的那些‘宝贝’,除了矿,还有什么来着?哦,对了,你上次说的什么‘雪线灵芝’,‘铁心木’,可是真的?”

阿木心中一凛,知道刘师爷是在试探,也是在评估寨子的“价值”。他坦然道:“千真万确。雪线灵芝,只在黑风涧主峰背阴面,海拔三千丈以上的雪线岩壁上生长,十年一开花,十年一结果,极为珍贵。铁心木,则生长在涧底的地脉汇聚之处,吸收地气,木质坚硬如铁,且不畏水火。这两样东西,寨子里都有一些存货,但数量不多。”

他故意说得具体,但又强调了“数量不多”,既展示了价值,又吊足了对方的胃口。

刘师爷眼中精光一闪,没有再追问,只是笑了笑:“听起来,倒是些好东西。若有机会,倒是可以见识见识。”

通过这次看似随意的交谈,阿木已经基本可以确定,山中的勘验,进展顺利。刘师爷态度的缓和,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悬了许久的心,终于稍稍放下了一些。他知道,第一道难关,他们闯过来了。

但他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开始。核心区的勘定、开采范围的谈判、收益的分配比例……每一关,都将是更加艰难的博弈。而他,作为实际上的人质和关键的“信息持有者”,必须在这省城的囚笼中,继续为家乡争取最大的利益。

他更加频繁地通过弈棋与刘师爷进行“交流”。在棋盘上,他不再仅仅是防守,而是开始尝试着进行一些“进攻”。他会主动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实地”,去换取对“大势”的掌控,然后,在关键时刻,利用自己对“势”的理解,去威胁刘师爷的大龙。

“好棋!好一个‘围魏救赵’!”一次,刘师爷看着自己一条看似无懈可击的大龙,被阿木几手看似轻描淡写的棋,硬生生地掐断了归路,忍不住拍案叫绝,“你这棋,越来越有‘大局观’了。”

阿木平静地落下一子,彻底将刘师爷的大龙置于死地,才缓缓说道:“师爷过奖。弈棋如治事,有时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矿’,也要看到山里的‘林’。矿总有挖完的一天,但林,只要养护得当,却能生生不息。我们寨子,愿意和官府一起‘下’这盘大棋,但我们希望,这盘棋能下得长久一些,而不是只争一时一地的输赢。”

他的话,通过棋局,清晰地传递了过去。他是在告诉刘师爷,黑山寨追求的不是一次性的补偿,而是长久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刘师爷沉默地看着棋盘上自己那条被围死的“大龙”,又看了看阿木,眼神变得异常复杂。他从这个少年的身上,看到了一种远超其年龄的智慧和远见。这让他更加确信,将阿木留在身边,作为谈判的“桥梁”,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与此同时,阿木开始进行一项更为大胆、也更为艰难的尝试——主动与“石灵”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

他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对方那混乱的情绪碎片。他要主动地,跨越这数百里的空间,向地底那古老意志,传递省城的信息,传递谈判的进展,甚至传递他对未来的构想。

这个过程,极其困难,也极其危险。

夜深人静,阿木盘膝坐在床上,将那枚叶符紧紧贴在眉心。他闭上双眼,将全部的精神力,如同抽丝剥茧般,从身体中剥离出来,注入叶符之中。他的意识,化作一道微弱的光,顺着那根无形的、时断时续的联系,向着遥远的黑风涧飞去。

省城的喧嚣,高墙的阻隔,都在他的意识中远去。他仿佛变成了一缕风,一片云,穿过了层峦叠嶂,看到了熟悉的山川河流。他“看到”了被官军围困的寨子,看到了巴叔忧愁的脸,看到了岩哥警惕的眼。他继续下沉,穿透了厚厚的岩层,终于,来到了那片幽暗、广袤、充满了磅礴能量的核心空间。

“石灵”依旧在那里,像一座由无数水晶和岩石构成的、沉睡的山脉。它散发着古老、威严、不容侵犯的气息。

阿木鼓起全部的勇气,将自己的意念,化作最纯粹的图像和情感,传递了过去。

他传递的画面,是官军后撤,是寨门紧闭但不再有厮杀,是胡工匠一行人在外围小心翼翼地勘测。他传递的情感,是“暂时安全”,是“休战”,是“正在尝试沟通”。

接着,他开始“描绘”他的构想。他描绘了一幅画面:在核心区之外,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界线内,是“石灵”的领地,神圣不可侵犯。界线外,人类可以进行有限度的、有节制的开采。他们会像敬畏神明一样,敬畏这片大山,绝不会再次惊扰它的沉睡。

最后,他甚至尝试着传递一些更复杂、更抽象的概念。他传递了省城的繁华,那高耸的楼阁,那川流不息的人群,那与山林截然不同的、充满了**和算计的“人间”。他也传递了这种繁华下的困苦,那些衣衫褴褛的穷人,那些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百姓。他想告诉“石灵”,山外的人类,并非都是贪婪的掠夺者,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他们需要大山,但大山,也可以以一种更温和的方式,接纳他们。

这个过程,对阿木的精神消耗是巨大的。每一次尝试,都像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当他从冥想中醒来时,总是面色惨白,冷汗浸透衣衫,头痛欲裂,仿佛身体被掏空了一般。他传递出的意念,也断断续续,模糊不清,不知道那古老的意志,能理解多少。

“石灵”大部分时间依旧沉默,如同亘古不变的岩石,对阿木的“倾诉”毫无反应。这巨大的沉默,常常让阿木感到绝望。

但他没有放弃。他日复一日地坚持着。他相信,只要他足够真诚,足够持久,总能触动那颗沉睡了亿万年的“心”。

终于,在一个精神力高度集中、几乎与叶符融为一体的夜晚,当他再次传递出那个“共同守护、和谐共存”的构想时,他感受到了一丝回应。

那不是语言,也不是清晰的图像,而是一种极其微弱的、带着困惑与审视意味的“回响”。那回响,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深潭,泛起了一圈微不可察的涟漪。它不再是单纯的愤怒或焦躁,而更像是一种深沉的、缓慢的“思考”。

阿木的精神之海,仿佛被这丝涟漪轻轻拂过。他“听”到了一个疑问,一个来自远古的、模糊的疑问:“……蝼蚁……为何……要与山……共存?”

这丝回响,虽然微弱,却如同惊雷,在阿木的脑海中炸响!他成功了!“石灵”感受到了他!并且,开始尝试理解他!

一股巨大的喜悦和力量,瞬间充满了阿木的全身。他不再感到疲惫,不再感到孤独。他知道,他不再是孤身一人在战斗。他的身后,不仅有亟待守护的家园和亲人,还有一个虽然无法直接沟通、却已经开始与他产生共鸣的古老存在!

他不再是那个被囚禁在省城小院里的无助少年,他成了连接人类世界与自然意志的桥梁!

数日后,巡抚衙门的新指令,正式抵达了黑山镇。

围困的官军,按照命令,后撤了五里。那些架在山头上的、黑洞洞的炮口被收了起来,营地的防御工事也明显减弱,转为一种警戒姿态。整个黑山镇的紧张气氛,为之一缓。

胡工匠拿着盖有巡抚大印的正式文书,在巴叔带领的一队猎人的“护卫”(实为监视)下,来到了黑风涧的入口处。在那里,老祭司指派的两位寨中代表,早已等候多时。一位是略通官话、见多识广的老猎人,另一位是寨子里最懂山石纹理、被称为“活地图”的老人。

双方的第一次非正式接触,就在这样一种极其微妙、充满警惕的氛围下展开了。语言不通,就靠手势和表情比划。彼此的眼神里,都充满了戒备和不信任。但无论如何,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战争阴云,总算暂时散去了一角。

共同勘验核心区的工作,在一种极其脆弱的互信下,缓缓拉开了序幕。

消息,再次通过秘密渠道,传回了省城。

刘师爷来到小院,这一次,他难得地没有带棋盘。他的脸上,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阿木,”他开门见山地说道,“第一步,算是稳住了。你寨子的人,已经和胡工匠他们接上头了。接下来,就看他们共同勘验的结果了。若核心区风险确凿,划界避让之事,便有望达成。”

阿木心中波澜涌动,面上却保持着惯有的平静:“多谢师爷周旋。”

“不必谢我。”刘师爷摆摆手,目光深邃地看着他,仿佛要洞穿他的内心,“要谢,就谢你那份精准得吓人的地图,和……你始终坚持的‘底线’。抚台大人要的是矿,要的是安稳。只要你能帮我们拿到矿,且保证不出乱子,你寨子的存续,并非不能商量。甚至……”他故意停顿了一下,观察着阿木的反应,“你们寨子的那份‘生计’,那些你说的什么灵芝、木头,也可以再议。如何合作,如何分成,大家都可以坐下来,好好谈。”

这是第一次,对方如此明确、如此直接地提到了收益分成的可能性!这意味着,谈判的实质性问题,终于被摆上了台面!

阿木的心脏,不受控制地剧烈跳动起来。他知道,真正的博弈,此刻才算是真正拉开了序幕。而他,虽身处囚笼,却已经手握了前所未有的筹码。

他望向窗外,省城的天空依旧被高墙切割成狭小的方块,灰蒙蒙的,看不出天气。但在他的心中,却仿佛能看到,在那遥远的群山之上,一道微弱的、却充满希望的曙光,正刺破厚重的云层,缓缓地、坚定地铺展开来。

那曙光,属于黑山寨,也属于这片,即将迎来新生的古老山林。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