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厉风行首战传捷报 多方并举活水汇东河
陈临海在政府党组会上的精彩陈词和那份极具操作性的融资方案,很快形成了会议纪要,并上报区委。虽然王猛、钱卫东等人内心依然不服,但在陈临海严密的逻辑和展现出的巨大决心面前,他们暂时找不到更有力的反对理由。刘国栋书记在听取了李卫国的详细汇报后,权衡再三,最终表态支持陈临海的融资思路,要求区政府"大胆探索,稳妥推进"。
这一表态如同春风化雨,让指挥部全体成员精神为之一振。陈临海立即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以雷霆万钧之势,将融资方案全面付诸实施。
他亲自点将,成立了三个专项工作小组,每个小组都配备了最强阵容:
第一组,由发改委局长马文斌挂帅,财政局副局长、商务局副局长配合,专职负责"跑部钱进",攻克省级产业基金和专项资金。马文斌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发改,深谙与上级部门打交道的门道。他带着足足装了三个行李箱的项目材料,在省城一住就是大半个月。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守在省发改委服务业处门口,陪着笑脸向每一位工作人员问好;午休时间,他守在食堂门口,寻找能与处长、司长们"偶遇"的机会;晚上,他又带着整理好的补充材料,挨个拜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有一次,为了争取省商务厅一位关键处长的支持,马文斌在对方办公室外整整等了四个小时。当那位处长终于开完会出来时,看到满头大汗却依然保持微笑的马文斌,不禁动容:"老马啊,你们东河区的干部,这股子韧劲真是让人佩服!"
第二组,由财政局局长周健和新组建的平台公司筹备组长牵头,专职对接政策性银行。周健原本对融资方案心存疑虑,但在陈临海的激励下,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干劲。他组织全局精干力量,连续奋战七个昼夜,准备了一份厚达五百多页的融资可行性研究报告。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核对,每一个风险点都制定了应对预案。
陈临海更是亲自出马,与国开行省分行的分管副行长进行了一次长达三小时的高规格会谈。会谈中,陈临海不仅对项目的商业模式、还款来源和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了详尽阐述,更展现出了对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的深刻理解。他准确预判了未来三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 商贸物流"的创新模式,让在场的银行专家都频频点头。
第三组,由招商局局长赵磊和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开始与社会资本接触,准备BOT等模式的项目推介资料。赵磊带领团队走访了省内外二十多家知名物流企业和电商平台,深入了解投资商的需求和顾虑。他们精心制作了中英文对照的项目推介手册,还专门拍摄了一段展现东河区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宣传片。
工作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马文斌在省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某个关键部门的经办人员态度冷淡,以"材料不齐"为由多次退回申报文件;另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则直言不讳地说:"像你们这样的项目,全省每年有几百个,凭什么给你们特殊照顾?"
周健那边更是困难重重。国开行派出了一支由八人组成的尽调团队,在东河一住就是十天,对项目的每一个细节都刨根问底。有一次,一位年轻的银行分析师甚至当场质疑:"你们预测的客流量增长率达到25%,这个数据的依据是什么?如果达不到,还款来源如何保证?"问得周健一时语塞。
社会资本方面,虽然咨询的人不少,但真正愿意投资的却寥寥无几。一位来自南方的投资商说得直白:"陈区长,不是我们不看好这个项目,实在是现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我们也要对股东负责啊。"
面对这些困难,陈临海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舵手,牢牢掌控着方向。他建立了每日例会制度,雷打不动地听取各小组的进展汇报。对马文斌,他鼓励道:"不要怕碰钉子,钉子碰多了,门也就开了!省里不批,我们就天天去;处长不见,我们就找厅长!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
对周健,他提醒道:"银行看重的是风险和收益,我们的方案无懈可击,要有信心!记住,我们不是在求他们施舍,而是在提供一个双赢的合作机会!"
对赵磊,他指导道:"推介资料要突出我们的优势和政策红利,要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赚钱效应!可以组织潜在投资商到江东的成功项目实地考察,让他们亲眼看到商贸物流的发展前景!"
在陈临海的精准指挥和团队的全力拼搏下,转机开始出现。马文斌那边首先传来好消息:经过数轮艰苦的谈判和专家评审,东河商贸新城项目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创新模式,成功被纳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名单!更令人振奋的是,省发改委和商务厅联合下达了首期五千万元的引导基金支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