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 > 第120章 报表如山方知积弊重 蓝图初绘乃觉前路艰

第120章:报表如山方知积弊重 蓝图初绘乃觉前路艰

陈临海坐在办公桌后,窗外是东河区略显陈旧的街景,而在他面前,摊开的是一份份如同沉重枷锁的经济数据报表。日光灯冰冷的光线照射在纸张上,那些黑色的数字仿佛带着钩刺,一下下扎着他的心。

他来到东河区已有一段时日,人事上的博弈初步站稳了脚跟,但他深知,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让这片土地焕发新的生机。而经济数据,是最无情,也最真实的镜子。

《东河区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开发区企业入驻及土地利用情况汇总》、《全区财政收支决算说明》……他一份份仔细翻阅,眉头越皱越紧。

“传统支柱产业纺织、建材,产值同比分别下降8.7%和5.3%……”

“东河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目前已出让及划拨土地利用率仅为62.3%,超过三分之一土地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

“全区财政收入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度高达58%,实体经济税收贡献率持续下滑……”

“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市场主体新增数量同比下降12%,个体工商户注销数量同比上升15%……”

每一个百分比背后,都是发展的困境,是财政的窘迫,更是民生可能面临的压力。陈临海放下最后一份文件,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东河区的经济,就像一艘负载过重、引擎老旧的旧船,在改革的洪流中步履维艰,甚至还在缓慢下沉。

“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必须转型升级!”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心中升起。不能总是在人事斗争、查处**中打转,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没有经济增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益和民生改善,任何政治上的胜利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的目光落在了手边另一份略显单薄的报告上——《关于东河区民营商贸业发展现状的初步调研》。这是他一到任就吩咐下面人做的,当时只是一个模糊的想法,如今结合这些冰冷的数据,这份报告显得尤为重要。

报告显示,东河区历史上曾是附近几个县市的小商品集散地,拥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东河商贸城”。但近年来,由于设施陈旧、模式落后、管理混乱,加上临近的江东省凭借更加优越的交通区位和政策扶持,崛起了几个大型的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本地的商户和客流被大量吸走。“东河商贸城”日渐凋零,已然沦为一个以零售为主、半死不活的“僵尸市场”。

“商贸……流通……”陈临海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东河区地处几省交界,拥有两条高速公路交汇的枢纽优势,地理位置并不差。为什么守着金饭碗要饭吃?为什么本地的商业血脉会近乎枯竭?

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在他脑海中成型——重启商贸,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的商品集散中心!这不仅能直接带动商业繁荣、增加就业和税收,更能盘活物流、刺激本地轻工业生产,甚至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可谓一举多得!

这个想法让他有些兴奋,但他立刻告诫自己必须冷静。兹事体大,动辄涉及巨大的资金投入、复杂的土地规划和利益调整,绝不能纸上谈兵。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政府办主任(目前由一位副主任主持工作)的内线:“把近几年关于商贸城、开发区闲置土地,以及我们区与江东省周边地市商贸往来情况的所有资料,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相关提案,都给我找出来。另外,安排一下,明天下午,我要去东河商贸城实地看看。”

他需要更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的构想,也需要亲眼去看看,那片被报告描述为“凋零”的市场,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

当天晚上,陈临海挑灯夜战,查阅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越看,他越觉得自己的想法具有可行性。东河区的交通优势是天然的,本地及周边县市也有一定的轻工产业基础(如毛巾、劳保用品、简易厨具等),缺乏的是一个能够整合资源、提供高效流通平台的现代化市场。

他还特意查找了江东省,尤其是以“义乌模式”闻名全国的几个商贸之都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文件。那些地方从一开始的“鸡毛换糖”,到如今成为全球小商品采购中心,其发展路径、政府角色、政策创新,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和震撼。

“别人能行,我们东河为什么不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他胸中激荡。他铺开一张白纸,开始勾勒初步的设想:区位选择(最好能与开发区闲置土地结合)、功能定位(差异化竞争,初期可主打中低端和区域性批发)、模式创新(如何引入电商、物流配套)……

直到深夜,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一份名为 《关于借鉴先进经验,重振东河商贸流通业,打造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的初步思考》 的汇报提纲,已然在他笔下成型。

第二天上午,他先与区长李卫国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沟通。

李卫国听完陈临海的初步构想,沉吟了许久,脸上写满了担忧。“临海啊,你的这个想法,很有魄力,也确实是看到了我们区的痛点。”他习惯性地用手指敲着椅子扶手,“但是,难度太大了。别的先不说,钱从哪里来?这么大的投入,我们区里这点家底,根本不够看。还有,土地、规划、拆迁……哪一样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很容易激起矛盾啊。”

陈临海早有准备,他沉稳地回应:“区长,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正因为难,才更需要我们敢于破局。资金问题,我们可以探索市场化运作,争取上级资金和政策,未必全部要区财政投入。至于其他问题,只要我们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一步一步来,总能找到解决办法。关键是,我们不能因为怕困难,就什么都不做,眼睁睁看着东河区的经济继续沉沦下去。”

李卫国叹了口气:“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他依然下不了决心。

陈临海又将目光投向一旁的纪委书记赵永刚:“永刚书记,您看呢?”

赵永刚依旧言简意赅,但态度明确:“发展是解决很多问题的关键。这个方向我认为是对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纪律红线必须守住,尤其是在土地出让、工程建设和资金使用方面,要提前做好风险防控,确保项目能成为发展工程,而不是**工程。”他的支持,带着纪检干部特有的冷静和警示。

有了赵永刚的原则性支持,李卫国的态度稍微松动了一些:“这样吧,临海,你再深入调研一下,特别是去实地看看,听听商户和群众的真实想法。然后……可以在政府党组会上先提出来,大家议一议。”

这已经算是向前迈进了一小步。陈临海知道,真正的阻力,还在后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