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 > 第10章 临危受命,调研报告显锋芒(上)

第十章:临危受命,调研报告显锋芒(上)

怀揣着那份印着红色抬头的通知文件,陈临海走下楼梯的脚步,如同踩在云端,轻快中带着一丝不确定的飘忽。周书记办公室里的短暂谈话,像一道强光,骤然刺破了他这些日子以来积压的阴郁和憋闷,在他心中点燃了一簇炽热的火苗。

机遇?挑战?或许兼而有之。但无论如何,这不再是那些无穷无尽的琐碎杂事,而是真真切切、能够触摸到小镇发展脉搏的工作!他感觉自己仿佛一个被闲置已久的引擎,终于被赋予了油门和方向。

回到党政办,他脸上的神情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丝不同以往的振奋。李伟正端着茶杯,看似无意实则密切关注着他的归来。

“小陈回来了?书记找你……有什么事?”李伟放下茶杯,故作随意地问道,眼神却锐利地扫过陈临海手中那份显眼的文件。

陈临海迅速收敛了外露的情绪,将文件放在自己桌上,语气尽量平淡:“书记交代了一项关于特色产业扶持基金申报摸底的工作,让我协助了解一下镇里的情况。”

“扶持基金?”李伟的声调拔高了一些,带着明显的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嫉妒,“书记让你负责摸底?”

这反应在陈临海意料之中。他点点头:“是的,李主任。书记要求尽快拿出初步意见。”他没有说“牵头”,也没有说“筛选”,用了“协助”和“了解”这样相对模糊和低调的词汇,试图淡化这件事的敏感性。

但李伟何等精明,岂会听不出其中的分量?让一个刚来没多久的新人“协助了解”如此具体且重要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信号。他的脸色变幻了几下,最终挤出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好啊,好事!书记这是看重你!年轻人,好好干,这可是难得的锻炼机会。有什么需要办公室协调的,尽管说。”

话虽如此,但他眼神里的复杂情绪却丝毫未减。他甚至下意识地瞥了一眼自己桌上那些日常性的通知文件,对比之下,一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油然而生。

王姐和小赵也投来好奇和惊讶的目光。小赵更是凑过来,小声问:“陈哥,啥大项目啊?”

陈临海没有过多解释,只是笑了笑:“就是下去跑跑,看看哪些厂子可能符合条件。”他不想在事情未有眉目前就闹得人尽皆知,更不想进一步刺激李伟。

然而,他低估了镇政府大院信息传播的速度。不到下班,几乎各个科室都知道了一件事:新来的那个大学生陈临海,被周书记亲自点了将,要去摸底那个宝贵的扶持基金名额了!

议论再次悄然兴起,但这一次,味道却有些不同。 “真的假的?周书记这么看好他?” “看来是有点真本事,不然书记能让他碰这个?” “嘿,李主任脸色可不太好看啊……” “说不定人家背后真有点啥呢?不然能从上头‘发配’下来?” “这下有好戏看了……”

这些议论,陈临海或多或少听到一些,但他已无暇顾及。巨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驱使着他。他深知,这是周书记对他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他立刻投入战斗状态。首先,他将那份通知文件反复研读,吃透每一条评审标准和申报要求。然后,他并没有急于下村,而是钻进了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的档案室,一头扎进那些积满灰尘的报表和总结报告中。

他需要先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快速勾勒出新枣镇特色产业的全景图。哪些产业有一定基础?哪些合作社在运营?哪些厂子有过创新尝试?他像一台高效的信息处理机,快速筛选、记录、对比,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要点和数据。

经济发展办公室的主任是个快要退休的老同志,姓赵,对电脑不太精通,平日里的数据统计多是应付了事。他看到陈临海如此认真,甚至有些较真地核对某些矛盾的数据,不禁感叹:“小陈啊,这么认真干嘛?差不多就行了,报上去的材料,上面也未必细看。”

陈临海从一堆表格中抬起头,笑了笑:“赵主任,数据准一点,心里才有底。不然下去走访,容易被糊弄。”他的语气温和,但态度却异常坚定。

老赵摇摇头,没再说什么,但眼神里多了一丝欣赏。

花了整整一天半时间泡在档案室,陈临海初步梳理出了几个重点方向:除了周书记点名的“枣香情”农产品加工厂,镇南边有两个村的农户联合搞了一个生态黑猪养殖合作社,规模虽小,但口碑不错;镇东头有一家传统工艺的竹编作坊,老师傅手艺精湛,但产品销路一直打不开;还有一个大学生村官牵头搞的绿色蔬菜大棚项目,技术新,但缺乏资金扩大规模……

带着这份初步清单和满脑子的疑问,陈临海开始了他的实地调研。他没有通知村里干部陪同,而是借了一辆快要散架的二手自行车,骑着它,迎着秋日凉而不寒的风,深入一个个村庄、一家家企业。

第一站,他去了那家生态黑猪养殖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是个黝黑精干的中年汉子,叫王大河。起初他对这个骑着破自行车、看起来像个学生娃的镇干部并不感冒,言语间有些敷衍。

陈临海没有摆任何架子,而是直接钻进猪舍,仔细查看养殖环境,询问饲料来源、防疫情况、销售渠道,甚至具体到每头猪的生长周期和成本核算。他问的问题专业而切中要害,完全不像个门外汉。

王大河渐渐收起了轻视,眼神变得认真起来。两人蹲在猪舍旁,就着地上的土坷垃,画起了销售模式的草图。陈临海结合自己学过的市场营销知识,给他分析高端肉制品市场的潜力,建议他尝试定制化、会员制销售,并提到扶持基金或许可以用于品牌认证和冷链运输设备的初期投入。

“干部,你……你这话说到俺心坎里去了!”王大河激动地搓着手,“俺就知道光养好猪不行!就是缺钱缺门路啊!要是真能那样搞,俺们合作社就有盼头了!”

离开养殖合作社时,王大河一直把陈临海送到村口,反复握着他的手:“陈干部,俺信你!这事要是能成,俺们全村都感谢你!”

接着,他又走访了那家竹编作坊。老师傅已经七十多岁,带着两个徒弟,守着即将失传的手艺。作品精美绝伦,却只能堆在简陋的作坊里,靠偶尔来的零散游客买走几件,价格还被压得很低。

陈临海仔细观看了老师的编织过程,询问了每一种竹编的工艺难度和耗时。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仅是资金问题,更是如何与现代审美、市场需求结合,如何打通销售渠道的问题。他初步设想,基金或许可以用于开发符合现代家居审美的新品图样、搭建线上销售平台以及参加手工艺展会。

老师傅话不多,但浑浊的眼睛里却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光亮。

他还去看了绿色蔬菜大棚。大学生村官小刘带着他参观现代化的滴灌系统和无土栽培技术,侃侃而谈绿色农业的前景,但谈到市场时却面露难色:“……超市进场费太高,我们这种小规模根本进不去,只能附近集市卖卖,或者等菜贩子来收,价格压得厉害。”

陈临海一边记录,一边思考着如何利用基金帮助其与“枣香情”这类加工厂或者镇上的学校食堂建立直供合作,稳定销路,降低成本。

当然,他也再次深入走访了“枣香情”加工厂。厂长刘茂才早已从李伟那里得知了消息,热情接待了他。陈临海没有停留在之前的方案上,而是更细致地查看了生产车间、原料仓库,详细询问了成本构成、利润空间以及工人们的收入情况。他发现,厂子最大的问题除了包装和市场,还有原料(蜂蜜和红枣)收购标准不一,导致产品质量存在波动,这直接影响品牌信誉。

他将这一点也认真记了下来。

每一天,他都是迎着朝阳出门,披着星光归来。骑着他的破自行车,奔波在乡间坎坷的土路上,裤腿上沾满了泥点,嘴唇因为长时间说话和吹风而有些干裂。但他的眼睛,却越来越亮。

他看到了小镇的落后与闭塞,但也看到了蕴含在泥土之中的勃勃生机和民众改变现状的渴望。每一次坦诚的交流,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碰撞,都让他更加贴近这片土地,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为生民立命”这五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然而,就在他全身心投入调研的第四天傍晚,当他拖着疲惫却充实的身躯回到镇政府大院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身影,正站在宿舍门口的那棵老槐树下,似乎已等候多时。

竟然是苏晓薇。

她穿着一件浅蓝色的毛衣,手里拎着一个保温桶,在渐浓的暮色里,身影显得有些单薄,眼神中带着一丝担忧和犹豫。

“陈……陈干部,”她看到陈临海,脸上微微一红,有些局促地开口,“我……我听王姐说,你这几天天天下村,很辛苦……食堂饭菜油水少,我……我煲了点汤,你……趁热喝点吧。”

她的声音轻柔,像晚风拂过树叶,带着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

陈临海愣住了,看着眼前这个才见过两次面的姑娘,看着她手中那个冒着热气的保温桶,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猝不及防地冲垮了他连日来的疲惫和心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