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背叛后从乡镇到封疆大吏 > 第4章 琐碎磨人心,深夜一盏孤灯

第四章:琐碎磨人心,深夜一盏孤灯

李伟那番看似无心实则戳心窝子的话,以及汪飞燕那条炫耀与怜悯交织的微信,像两把钝刀子,在陈临海的胸腔里反复绞动。办公室里那杯凉白开的温度,似乎透过指尖,蔓延到了四肢百骸。

但他脸上看不出任何异样。他只是沉默地将那杯水喝完,然后拿起李伟扔给他的那摞文件,默默地坐到那张布满灰尘的空桌前。

小赵偷偷递过来一块抹布,眼神里带着一丝同病相怜的怯意:“陈哥,擦擦吧,这桌子好久没人用了。”

“谢谢。”陈临海接过抹布,低声道谢。他开始仔细地擦拭桌面的灰尘,动作不疾不徐,仿佛要将所有翻腾的情绪,都随着这些灰尘一同抹去。灰尘在从窗户透进来的光柱中飞舞,像极了此刻他纷乱却无处着落的心事。

擦拭干净桌面,摆好寥寥几件个人物品,他深吸一口气,翻开了那摞文件最上面的一份——《新枣镇历年农业生产情况汇总报告》。

纸张有些泛黄,散发着油墨和旧纸张特有的味道。里面的数据多是手写后复印的,格式并不规整。他强迫自己集中精神,一行行看下去。玉米亩产、花生收购价、生猪存栏量、特色林果种植面积……枯燥的数字和术语,暂时挤占了他脑海中对过往的不甘和对现实的愤怒。

然而,看着看着,他大学生涯培养出的分析和逻辑能力开始不自觉的运转。他发现数据统计口径前后不一,某些年份的数据明显存在逻辑错误,甚至一些关于农户增收原因的分析,也流于表面,全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之类的套话。

这和他大学时在图书馆啃的那些厚重的经济学着作,和他熬夜为企业做的那些数据翔实、分析犀利的策划案,简直是两个世界的东西。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失落感再次袭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现在做的,分明是‘为文件掸灰,给数据挑错’。

“小陈啊,”王姐抱着一摞新文件走过来,放在他桌上,温和地打断了他的思绪,“这些是近期区里和镇里下发的通知、简报,你按科室和紧急程度分一下类,盖上收文章,然后送到各个办公室去。这是收文章,这是各办公室分布图。”她耐心地指点着,“送完回来,这里还有几份会议纪要需要校对打印。”

“好的,王姐,我知道了。”陈临海点点头。

接下来的时间,他就像一颗被投入庞大官僚机器最末端的螺丝钉,开始了机械而重复的旋转。他低头、盖章、分类,然后抱着一摞摞文件,穿梭在镇政府略显阴暗的楼道里。

“党政办的?放那儿吧。”这是大多数办公室里人员对他的态度,头都懒得抬一下。 有时遇到门关着,他得轻轻敲开,迎上的是被打扰的不耐烦眼神。 计生办的大姐声音尖利,正在电话里跟某个对象吵吵嚷嚷;扶贫办的门开着,里面烟雾缭绕,几个人皱着眉盯着墙上的表格;农办的门槛差点绊了他一下,里面的人正围着电脑看什么东西,发出阵阵哄笑,没人注意到他进来又出去。

每一扇门,似乎都隔着一个他完全陌生、也难以融入的小世界。他像个透明的邮差,沉默地完成着传递信息的任务,却无人关心信息本身,更无人关心他这个传递者。

一趟趟下来,腿有些发酸,更重要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虚无感和疲惫感,如同潮湿的苔藓,一点点爬上他的心头。身体上的劳累远不如精神上的磨蚀来得可怕。这些琐碎、重复、缺乏价值感的工作,正在一点点消磨他的锐气和热情。

中间有一次,他回到办公室,听到李伟正对着电话抱怨:“……是啊,周书记非要搞什么特色产业深度调研,哪那么容易?数据都是现成的,往上堆呗!还能写出花来?唉,尽给我们下面找事……”

陈临海默默坐下,拿起需要校对的会议纪要。纪要记录的是上次镇领导班子会议的情况,字迹潦草,语句不通,错别字频出。他拿起红笔,开始逐字逐句地修改校对。这份专注,暂时让他忘记了周遭的喧嚣和内心的苦闷。

下班铃声响起,办公室瞬间活络起来。 “走了走了,接孩子晚了又要挨老师说!” “晚上哪家吃?老刘家好像今天有新鲜河鱼。” 李伟早已拎着他的公文包,不知踪影。王姐招呼了一声:“小陈,走啦,食堂开饭了,去晚了没好菜。”小赵也飞快地关了电脑,准备离开。

“哎,你们听说了吗?区府办那个张志鹏,好像要提副科了!”一个刚从外面回来的同事,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扔出个消息,“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咱们在这熬资历,人家上去才多久?”

“嘁,有个好爹呗!听说他爸最近又活动了,估计还能往上走一走。” “啧啧,这以后见了面,得更客气点了……”

议论声伴随着脚步声远去。陈临海校对最后一段文字的手指,停顿了一下。他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将那骤然涌起的酸涩和怒意,强行压回心底。然后,他继续奋笔疾书,直到将整份纪要修改完毕,整齐地放在王姐桌上,才起身离开。

镇政府食堂饭菜的味道只能算勉强下咽。大锅菜炖得稀烂,油水不多,米饭也有些硬。他默默吃完,洗好碗筷,回到了那个分配给他的单人宿舍。

宿舍在办公楼后面的一排平房里,极其简陋。一张硬板床,一张旧书桌,一把椅子,一个掉了漆的铁皮衣柜。墙壁斑驳,角落里能看到细微的蜘蛛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消毒水混合的味道。

他打开那扇吱呀作响的窗户,窗外是一排高大的杨树,树叶在夜风中沙沙作响,更衬得四周寂静无比。远处镇上的零星灯火,像沉睡巨兽模糊的眼睛。

孤独感如同潮水,瞬间将他吞没。

他瘫坐在椅子上,甚至懒得开灯。月光透过窗户,在地上投下一片清冷的光斑。黑暗中,白天的种种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里回转:李伟虚伪的笑容和刻意的“提点”、同事们的议论和忽视、繁琐无意义的工作、楼道里那些漠然的脸孔、还有那个阴魂不散的名字——张志鹏,以及汪飞燕那条刺眼的微信……

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紧紧攥住,又闷又痛。他甚至产生了一丝怀疑,自己放弃在企业发展、选择这条看似光明的道路,是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坚守那份家训和理想,在这个现实而粗粝的环境里,是否显得如此可笑和不自量力?

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大学时代。也是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不过是在灯火通明的大学自习室里。他和汪飞燕并肩坐着,她复习英语六级,他啃着厚厚的《公共管理学原理》。

她偶尔会碰碰他的胳膊,指着一个看不懂的长难句,眉头微蹙。他会放下书,耐心地给她讲解,看着她恍然大悟后那双亮晶晶的眼睛,觉得所有的疲惫都值了。

休息时,两人会溜到天台。她家庭条件不好,夏天连根最便宜的冰棍都舍不得买。他总会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两支,一支给她,一支自己吃。她吃着冰棍,笑得像个孩子,依偎在他身边,看着远处的城市灯火,说:“海哥,以后我们一定会在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家,对吧?你那么厉害,一定能考上公务员,到时候我就给你做好吃的,把你养得白白胖胖的!”

那时的月光,也如今晚一般皎洁,却温柔地洒在两人身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她眼中的依赖和信任,曾是支撑他无数次熬夜奋斗的动力之一。

冰冷的现实猛地将回忆击碎。那个说要用美食把他养胖的女孩,此刻正穿着名牌衣服,涂着昂贵的口红,依偎在另一个男人的怀里,享受着“更高质量的生活”,并怜悯着他这个“在基层辛苦”的前任。

“呵……”一声压抑不住的、混合着痛苦和自嘲的轻笑,在漆黑的房间里响起。

他猛地站起身,打开灯。刺眼的白炽灯光瞬间驱散了黑暗,也似乎晃醒了他。

不能这样下去,我要努力做出成绩,我要提升我的个人能力。

他走到房间角落,打开行李箱。最下面,用几件衣服仔细包裹着的,是几本他带来的书——《宏观经济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战略管理》,还有一本崭新的《基层工作实务手册》。书的旁边,是一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他大学时做过的策划案、读书笔记以及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他将这些书和笔记本拿出来,郑重地放在那张旧书桌上。然后,他打来一盆水,将书桌里里外外重新擦洗了一遍,直至一尘不染。

他坐了下来,翻开那本《基层工作实务手册》,又拿出白天看的那份漏洞百出的农业生产报告,再摊开自己的笔记本。

目光变得专注而锐利。

琐碎的工作磨灭不了真正的斗志,环境落差压不垮坚韧的脊梁。既然那些报告做得如此不堪,那他就从看懂这些报告、找出真正的问题开始。既然无人可以交流,那就与书本和笔记为伍。

他重新审视那些粗糙的数据,尝试用自己的知识框架去重新梳理、分析。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写下一个个问题,一条条分析,一点点可能的方向。灯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斑驳的墙壁上,像一个孤独而坚定的守望者。

窗外,万籁俱寂,只有风吹过杨树的呜咽声。

新枣镇的夜,很长,很沉。 但在这间简陋的宿舍里,一盏孤灯,一颗不甘沉沦的心,正在艰难地拨开迷雾,试图点亮第一缕微光。

他知道,这条路会很难,很孤独,甚至充满屈辱。 但他更知道,自己已无路可退。 唯有前行。

谢谢各位书友的捧场,敬请期待后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