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殿下我们造反吧 > 第124章 阳奉阴违,淮扬风波

殿下我们造反吧 第124章 阳奉阴违,淮扬风波

作者:窗台的仙人球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06:59:05

新朝的政令如同试图渗入干涸板结土地的春雨,在那些根系盘绕、利益交织的角落,往往难以真正滋润到渴望生长的幼苗。就在内阁诸臣于文渊阁内为疏通帝国脉络而殚精竭虑之时,一场性质恶劣、近乎公然挑衅新政权威的风波,在素以富庶闻名的淮扬之地悄然滋生,最终化为一道刺耳的警钟,传回了京城。

淮扬府,下辖江都、广陵诸县,地处南北漕运之咽喉,大运河如玉带穿境而过。这里商贾云集,市井繁华,稻米、丝绸、盐业尤为发达,素有“天下膏腴”之称。然而,极致的富庶往往也滋养着最为盘根错节的势力。地方豪强、漕运帮派、退隐官吏,乃至与各级衙门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胥吏,共同织成了一张巨大而坚韧的利益网络。

江都县,作为淮扬府治所所在,更是这张网络的中心节点。县令周文正,年约四旬,面容白净,留着三缕梳理得一丝不苟的长须,看上去颇有几分儒雅气度。他并非那位以刚直着称的京兆尹周文斌,虽同姓,却走了截然不同的路子。周文正科场出身,中过举人,却在进士门槛前蹉跎多年,最终靠着钻营和家族在淮扬的一些关系,补了这江都知县的实缺。在他看来,这江都县就是一方流淌着银钱与机遇的宝地,关键在于如何“经营”。

新政的诏书抵达江都那日,周文正率领县衙一众属官,在衙门口摆香案,恭敬迎接,当众朗声宣读,引得围观的百姓阵阵欢呼。他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肃穆与感奋,仿佛对新朝、对那位远在京都的年轻皇帝充满了无限的忠诚与期待。

然而,仪式结束后,回到后堂书房,周文正脸上的热情便迅速冷却下来。他抿了一口侍女奉上的香茗,对早已候在此地的师爷和几位心腹胥吏淡淡道:“朝廷新立,锐意进取,自然是好的。只是这新政……未免有些操切了。减赋?朝廷的用度从哪里来?垦荒?那些流民岂是易于之辈?还有那劳什子新式织机、水车,奇技淫巧,扰民罢了。”

师爷捻着鼠须,附和道:“东翁明鉴。这江都地界,人情复杂,沈老爷那边……怕是也不好交代。”

他口中的“沈老爷”,正是江都县,乃至整个淮扬府都赫赫有名的豪强——沈万金。此人产业遍布粮行、布庄、盐号、车马行,田产连阡陌,家仆如云,私下里被人称为“沈半城”,意指其财富几近江都之半。更关键的是,沈家与漕帮、乃至府衙的一些官员都有着深厚的交情,是真正的地头蛇。周文正上任以来,早已与沈万金达成了某种默契,彼此依存,各取所需。

很快,江都县对新政的“执行”,便呈现出一种极其怪诞的局面。表面上,一切都在按章办事:

· 赋税方面:朝廷明令减免的夏税秋粮,县衙的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然而,没过几天,各乡各甲的里正、胥吏便开始挨家挨户催收新的款项。名目五花八门——“粮米转运损耗补”、“官仓修缮捐”、“义仓备荒银”,甚至还有“庆贺新朝祥瑞费”。算下来,百姓实际要缴纳的钱粮,比新政前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因这些巧立的名目增加了两三成。有胆大的农夫拿着朝廷的告示去县衙理论,却被胥吏一把推开,冷笑道:“告示是告示,县尊老爷的章程是章程!朝廷减免的是正赋,这些是必要的杂项,岂能混为一谈?再不缴纳,便以抗粮论处!”

· 垦荒方面:县衙贴出公告,鼓励流民和无地百姓开垦荒地,承诺三年不征赋。消息一出,确实吸引了不少人前来登记。然而,衙门的书吏在分配荒地时,却大有文章。所有靠近运河、水源充足、土质肥沃的滩涂、坡地,早在内部册籍上被标记,旋即以各种理由(或言“已有主”,或言“规划为官用”)划到了沈万金及其亲信、其他几家豪强的名下。真正分到普通百姓手中的,尽是些远离水源、碎石遍布、难以耕种的贫瘠山地。更有甚者,百姓欲垦荒,需先缴纳一笔不菲的“地契登记费”和“垦荒保证金”,美其名曰防止“占而不垦,浪费资源”。许多流民本就身无分文,只能望而却步,或被迫接受沈家田庄更为苛刻的佃租条件。

· 商贸方面:沈万金凭借与周文正的勾结,几乎垄断了江都县的命脉行业。他控制的粮行,在秋收时大肆压低粮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待到青黄不接时,又高价售出。布匹、盐铁亦是如此。若有外地客商运来质优价廉的货物,试图在江都销售,很快便会遭到“特殊关照”。或是地痞流氓日日到其店铺前滋扰生事,或是漕帮之人故意在装卸货物时制造“意外”损失,再不然,便是县衙的税吏突然变得异常“严格”,以各种理由课以重罚。几番下来,敢于在江都公平交易的外地商贾几乎绝迹。

· 技术推广:工部天工院根据新政要求,派遣了数名精通新式织机和水车改良技术的工匠,作为“技术指导”来到江都。周文正表面上客气接待,却以“衙署房舍紧张,恐怠慢京中来人”为由,将他们安置在条件简陋的驿馆,一晾就是大半个月,既不安排他们与本地工匠、农户见面,也不提供任何推广所需的支持。与此同时,沈万金手下的仆役则在市井间散播流言:“听说了吗?那新式织机梭子太快,容易断线,织出的布看着光鲜,却不耐穿!”“还有那新水车,哗啦啦响个不停,坏了咱江都的风水龙脉,可是要招灾的!”愚昧的乡民将信将疑,本就对新生事物心存抵触,如此一来,更是无人问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