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 > 第237章 刘三叔的 “味觉考验”

“老叟疑粮味不醇,新炊对比释心痕”

刘三叔蹲在晒场边的青石板上,烟袋锅子抽得 “吧嗒” 响,烟丝烧尽了还舍不得磕 —— 他盯着脚边两个粗瓷碗,碗里的白米饭冒着热气,却像两块压在心头的石头。

这是他特意准备的 “考题”。左边碗里的米,是他亲手晒了三天的老稻子,每天天不亮就去翻晒场,盯着日头挪稻堆,连风大的时辰都要找竹席挡着,颗颗米都沾着 “太阳味儿”;右边碗里的,是陈建国用烘干棚烘的,虽说看着也金黄,可刘三叔总觉得 “缺了点啥”—— 他种稻子四十三年,从记事起就跟着爹晒粮,哪听说过稻子不用晒、靠烧火就能干的?

“都来尝尝!评评理!” 刘三叔 “咚” 地把烟袋锅子往石板上一磕,声音比平时亮了三分。晒场上正翻粮的村民们闻声围过来,赵二柱刚扛着木锨跑过来,就被李大婶拽着胳膊:“慢着点,别碰洒了老刘的‘宝贝饭’!”

大家凑成一圈,有人伸筷子夹左边的饭,有人试右边的。王大爷嚼着晒干的饭,眯着眼点头:“还是老法子地道,有股子硬朗的香!” 旁边的小媳妇却小声说:“俺觉得烘干的软乎,俺家娃牙口不好,肯定爱吃这个。”

刘三叔耳朵尖,听见这话赶紧摆手:“软有啥用?香味淡了!你问问陈先生,他城里来的,吃的米精贵,他最懂!”

陈建国刚从烘干棚过来,裤脚还沾着稻壳。他笑着走过去,先弯腰闻了闻两个碗 —— 左边的饭带着股晒透的干爽气,右边的饭香更温润,还裹着点柴火的暖味。他各夹了一口,慢慢嚼着,等咽下了才开口:“三叔,您这米选得好,两碗都香。不过您品品 —— 烘干的饭,嚼着是不是更润?”

刘三叔梗着脖子:“润是润,可少了太阳晒的劲儿!”

“这就像咱们烤红薯,” 陈建国蹲下来,指着碗里的饭粒,“您晒粮,是靠太阳慢慢烘,要是遇上阴天,还得等;烘干棚呢,就像把太阳的热劲儿攒在棚里,柴火控着温,既没让稻子烤焦,也没让潮气闷在里头。您看这饭粒,颗颗都饱,香味没跑,就是口感软了点 —— 不是淡了,是更顺嘴。”

赵二柱也凑过来,扒拉着碗里的饭:“三叔,上次俺媳妇生娃,用烘干的米煮小米粥,娃吃了两碗都不闹!俺尝着比晒干的还甜,那甜味更绵!”

刘三叔还是皱着眉,手里的筷子在碗里戳来戳去。这时小丫拎着个布兜跑过来,看见围着的人,踮着脚往里挤:“三叔,俺也能尝吗?” 她不等刘三叔点头,就用自己的小筷子夹了一口烘干的饭,举到刘三叔嘴边:“三叔你再吃,俺刚才闻着了,这饭里有枫树叶的香味呢!昨天俺捡枯枝时,看见枫树叶落在稻子里了!”

刘三叔被小丫举着的小手逗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张嘴含住饭粒。这一次他没急着咽,慢慢在嘴里嚼 —— 确实,软乎乎的饭粒里,除了米香,还裹着点淡淡的草木气,比晒干的饭多了点温乎劲儿。他想起去年连阴雨,自家晒在场上的稻子发了芽,最后只能磨成碎米喂猪,心里忽然就松了劲。

“哎,是俺老糊涂了!” 刘三叔放下筷子,挠着后脑勺笑,“这烘干的饭,不光香,还省心。以后俺家的稻子,不用俺天天盯着晒了,就用陈先生的法子!”

旁边的村民们都笑了,王大爷拍着刘三叔的肩膀:“你啊,就是认死理!现在知道好了吧?” 刘三叔也不恼,把两个碗里的饭倒在一起:“中午俺家煮大锅饭,都来吃!让你们也尝尝,这烘干的米有多香!”

陈建国笑着递过一碗凉白开:“三叔,您是老行家,种稻子、晒粮的经验比俺多。以后俺们烘粮,要是有啥不对的,您可得多指点 —— 咱们老法子的讲究,加上新法子的省心,才是最好的。”

结尾抒情:“阳光斜斜地照在青石板上,两碗饭混在一起,颗颗米都泛着暖光。刘三叔捧着碗,正跟王大爷说以后要帮着盯烘干棚的火候,声音里满是爽快。陈建国望着这一幕,忽然觉得:中年人的‘成长’从不是把自己的道理硬塞给别人,而是像陈建国这样,先尊重老三叔四十多年的种粮经验,再用一碗实实在在的饭,让疑虑慢慢化在香里。这份不争不辩的体谅,比任何雄辩都更能暖透人心 —— 就像烘干棚里的火,不烈,却能把稻子烘得干爽,把人心烘得透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