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 > 第143章 锅灰桐油改黑板

一个中年男人的时空札记 第143章 锅灰桐油改黑板

作者:用户25472785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05:15:07

枫窗映课声初起,墨色新凝助读忙

私塾的木窗棂上还沾着晨露,几片红枫叶子斜斜搭在窗沿,阳光穿过叶隙,在青砖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屋里的读书声刚起,却总带着几分滞涩 ——“人之初,性本善……” 读到 “初” 字时,前排的小豆子忽然顿住,眯着眼瞅讲台前的木板,小声嘀咕:“先生,这字咋像把小刀呀?”

王老先生拄着枣木拐杖,慢慢挪到木板前。那拐杖头磨得发亮,是他用了二十年的老物件;而手里拎着的木板更旧 —— 私塾用了三年的 “黑板”,边缘磕得坑洼,板面发黑的墨痕早掉得斑驳,露出浅棕色的木头纹路,有的地方墨块结了痂,像晒裂的泥块,写在上面的 “初” 字,右下角那一点被木纹断了茬,真像少了撇的 “刀”。

老先生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指尖蹭到板上的墨痂,簌簌掉了些黑渣:“陈先生,您是个有学问的人,您瞅瞅这板。” 他指着 “初” 字,声音发涩,“俺教了三遍,小豆子还把它看成‘刀’,昨儿更甚,二丫把‘性本善’的‘善’看成了‘羊’。再这么下去,俺这教了四十年书的老脸,都没地方搁了。” 说罢,他叹了口气,拐杖头在青石板上轻轻磕了两下,满是无奈。

陈建国赶紧接过木板,指尖刚触到板面,就觉出糙意 —— 坑洼处能卡住指甲,结块的墨痕硬得像小石子。他摩挲着木纹,忽然想起城里儿子乐乐学校的黑板:墨绿色的树脂板面,写起字来顺滑,擦完一点痕迹都不留。可枫溪镇没有树脂,他盯着木板琢磨半晌,眼睛忽然亮了:“王老先生,咱们用锅底灰混桐油试试!锅底灰细得能飘,上色匀;桐油黏得牢,干了还防水。两样混一起,黑板准能黑亮,写字清楚,还能擦掉重写。”

王老先生闻言,眉头皱得更紧,花白的胡子翘了翘:“锅底灰?那不是烧火剩下的脏东西吗?刮下来都得扔的,涂在板上会不会掉?万一沾得学生满手黑……”

“您放心!” 陈建国拍着胸脯,指了指济世堂院子里的竹筛,“咱们先做块巴掌大的小木板试手,不好用再改,绝不耽误孩子们上课。”

这话刚落,赵二柱就扛着竹篮站起来:“俺去镇上收锅底灰!张婶、李伯家天天烧柴灶,灰准多!” 他说着就往外跑,刚到门口,小丫就攥着衣角追上来:“二柱哥等等俺!陈先生说灰要细,俺帮你挑小石子!”

两人跑遍了枫溪镇的家家户户。赵二柱站在灶房门口,对着正烧火的张婶笑:“婶子,您灶膛里的锅底灰给俺留点呗?王老先生的私塾要做新黑板,孩子们等着用呢!” 张婶一听是为孩子,立马找了铁铲,把锅底刮得干干净净,连边边角角的细灰都扫进竹篮。小丫则蹲在巷口的青石板上,把竹篮里的灰倒出来,摊成薄薄一层,小手指细细扒拉 —— 见着小石子就捡出来扔远,碰着没烧透的小炭粒,就凑到嘴边轻轻吹掉,吹得小脸都鼓起来:“陈先生说灰细了,涂在板上不硌手,学生们握毛笔才不疼。”

等两人把满满两篮细灰拎回济世堂,陈建国已经支好了陶盆。他先把竹筛架在盆上,抓一把锅底灰慢慢筛 —— 细灰穿过竹篾的缝隙,像淡黑色的雾,落在盆里轻轻扬起来。“得把粗渣都筛掉,不然涂上去会起疙瘩。” 他边说边示范,王老先生凑在旁边看,扶着老花镜,手指沾了点筛好的灰,捻了捻,果然细得像面粉,忍不住点点头:“这灰倒真细。”

筛完灰,陈建国往陶盆里倒了温热的桐油 —— 桐油是赵二柱昨天刚榨的,还带着点桐籽的清香。“灰和油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多了油会流,少了粘不牢。” 他拿着木勺顺时针搅拌,一开始灰是灰、油是油,搅着搅着,黑色慢慢晕开,最后变成了漆黑的膏状,稠得能挂在勺上。王老先生凑得更近了,伸手沾了点 “漆”,待它半干,用指甲轻轻刮了刮,居然没掉渣,他眼里的疑惑渐渐散了,笑着说:“这法子倒新鲜!俺活了六十年,只见过用锅底灰止血,从没见人这么用,陈先生你可真会想!”

小木板晒了整整一下午,傍晚时摸上去已经硬实。陈建国取来一支新毛笔,蘸了墨,在板上写下 “天地人” 三个字 —— 笔锋落处,黑得发亮,横平竖直,连 “地” 字的竖弯钩都写得顺滑。他拿块干净的粗布擦了擦,字一下就没了,板面上只留淡淡的痕迹,再写,墨色依旧鲜亮。

王老先生乐得胡子都翘到鼻尖,凑过去盯着板面看了又看,还用手指摸了摸,感慨道:“比城里的黑板还亮!” 他立马让赶来的学生搬来私塾最大的木板 —— 足有门板那么大,是他当年特意请木匠做的。孩子们围着木板,有的帮着递刷子,有的蹲在旁边看,小豆子忍不住伸手想摸刚涂好的 “漆”,王老先生立马用戒尺轻轻敲了敲他的手心:“别捣乱!这是陈先生费心帮咱们弄的新黑板,得爱惜着用,以后你们就能看清字,再也不认错了!” 小豆子赶紧缩回手,吐了吐舌头,眼睛却还盯着黑亮的板面,满是期待。

三天后,新黑板终于挂在了私塾的枫树下。赵二柱搬来梯子,陈建国扶着木板,王老先生站在下面指挥:“再往左挪挪,对,正好对着窗户,孩子们看书不费眼!” 黑板挂稳时,风刚好吹过,枫树叶沙沙响,影子落在黑亮的板面上,像跳动的墨点,好看得很。

王老先生从怀里掏出个蓝布包,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套新笔墨 —— 笔杆是细竹做的,笔头饱满;墨锭上还刻着 “文房四宝” 四个字,旁边是一本泛黄的《论语》,书页边缘都卷了边,显然是常读的。他双手把东西递过去,声音格外郑重:“陈先生,您是个实诚人,这笔墨您拿着,写起来顺手;这《论语》是俺年轻时读的,您要是有空,就来给孩子们讲讲‘外面的世界’—— 他们总问‘天上有没有会飞的铁盒子’‘城里的房子是不是比咱们的枫树林还高’,俺答不上来,您准能讲明白。”

陈建国接过东西,指尖触到《论语》的纸页,脆生生的,还带着淡淡的墨香。他翻开第一页,一片干枫叶从书页里掉出来 —— 枫叶是深红色的,叶脉还清晰,显然是老先生特意从私塾院子里摘的,压得平平整整。他看着枫叶,忽然想起以前在城里:乐乐让他在家长会的签到本上签字,他刚写下名字,乐乐就皱着眉抢过本子:“爸,你字写得真丑,别让人看见,像没文化似的。” 那时他心里涩得慌,可现在,他用最普通的锅底灰和桐油,竟赢得了老秀才的尊重,赢得了孩子们的期待。

结尾哲思:知识的价值从不是 “懂多少高深的道理”,而是 “能把道理变成有用的东西”。城里的黑板再先进,不如枫溪镇的 “锅底灰黑板” 能让小豆子看清 “初” 字,不再把它错认成 “刀”;书上的学问再渊博,不如亲手帮王老先生解决难题,让私塾的课声重新清亮来得实在。当学问沾了烟火气 —— 沾了锅底灰的细,沾了桐油的暖,沾了小丫挑石子的认真;当 “黑板” 不再是冰冷的教具,而是藏着赵二柱收灰的奔波、王老先生递书的心意,知识才真正有了温度,像枫树下的阳光,暖透人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