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省委省政府大楼顶层大会议厅,穹顶高阔,气氛却凝重得如同即将引爆的炸药桶。省工业安全技术标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暨“磐石”技术标准草案专家论证会,就在这里举行。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坐满了省内外工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大型企业代表、相关厅局负责人。王磊作为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兼技术标准组组长,端坐于主席台一侧,身旁是高振邦书记和几位重量级的副主任委员。
会议厅后排及两侧,则挤满了省内各大配套厂的代表,恒力重工的赵天奎赫然在列,他面色阴沉,目光如同淬了毒的针,不时扫向主席台上的王磊。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硝烟。
会议按流程进行,首先由王磊代表技术标准组汇报“磐石”密封结构强制性安全技术标准草案的核心内容。巨大的投影屏幕上,清晰展示着经过矿务局实践检验、并在此次风波中淬炼升级的关键参数:材料性能极限、密封精度、动态补偿响应时间、极端工况下的疲劳寿命曲线……每一项指标都远超现行行业标准,甚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王磊的声音沉稳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基于无数次井下实测、破坏性试验和事故分析得出的冰冷数据:
“……基于矿务局井下超过十万小时的实际运行数据,特别是西一采区极限工况下的压力波动测试结果,以及此次人为破坏事件中暴露出的材料缺陷极限……草案中设定的这些参数,是保障液压主控阀组在井下复杂恶劣环境中,实现绝对可靠动态密封和安全控制的生命线!毫厘之差,就是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危!”
他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这不是矿务局一家之言,这是用鲜血教训和安全实践铸就的底线!任何低于此标准的核心部件,在极端条件下,都将成为威胁安全生产的定时炸弹!”
王磊的话音刚落,后排立刻响起一个略带尖锐的声音:
“王主任,标准高,固然是好事!但也要考虑现实国情和省情嘛!”发言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挂着省机械工业协会资深顾问头衔的老专家,姓刘。他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说,“你这些参数,对材料、加工精度、检测手段的要求,太高了!省内除了矿务局自己,有几家配套厂能立刻达到?全部更换设备、升级工艺?那成本,天文数字!最终还不是要转嫁到矿务局,转嫁到省里的财政负担上?安全生产要抓,但也不能不顾成本,搞一刀切,把整个配套产业都逼死吧?”
“刘老说得对!”恒力重工的赵天奎立刻高声附和,脸上带着忧国忧民的沉重,“我们这些老厂,为省里能源建设服务了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矿务局搞出一个‘磐石’,就要用这么高的标准把我们都扫进历史垃圾堆?这公平吗?这符合稳定大局吗?技术革新也要循序渐进,要给大家转型的时间和空间啊!”
他话音一落,后排立刻响起一片嗡嗡的赞同声,几个明显是他串联好的配套厂代表和“专家”纷纷发言:
“是啊!标准太高了!完全不考虑实际生产能力!”
“成本飙升,最终还不是矿工兄弟们买单?井下安全重要,但也不能不顾现实!”
“矿务局的系统是先进,但也不能要求所有配套厂都一步登天吧?总要有个过渡期!”
“这么搞,是不是有借机垄断,打压兄弟单位的嫌疑?”
质疑声如同潮水,带着“成本论”、“国情论”、“稳定论”的包装,汹涌地扑向主席台,目标直指王磊和他提出的高标准草案。赵天奎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用“现实困难”和“群体利益”的帽子,压垮王磊的“理想主义”。
会场气氛骤然紧张。一些原本中立的企业代表和专家也露出了思索和犹疑的神色。高振邦坐在主位,面沉如水,没有表态,目光深沉地注视着王磊。
面对这汹涌的质疑浪潮,王磊脸上没有丝毫波动。他等质疑声稍歇,缓缓站起身,走到台前,目光如同冰冷的探照灯,扫过刚才发言最激烈的几个人,最后定格在赵天奎脸上。
“成本?现实?稳定?”王磊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全场的沉静力量,每一个字都敲在人心上,“各位专家,各位代表,我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一个矿工兄弟的生命,值多少钱?一次因为核心部件失效导致的瓦斯爆炸、透水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代价,又值多少钱?”
他猛地一挥手,指向大屏幕!画面瞬间切换!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图表,而是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和视频片段!
——是几年前省内某大型煤矿因液压支架密封失效导致顶板瞬间垮塌的惨烈事故现场!扭曲的钢铁,弥漫的烟尘,救援人员抬出的裹尸袋……
——是遇难矿工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是年幼孩子抱着父亲遗像茫然无助的眼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