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设备技术处那扇沉重的、曾隔绝王强与外界联系的大门在他身后关上,发出沉闷的回响。走廊里消毒水和文件油墨的气味依旧,但此刻吸入肺中,却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凛冽清新。两名便装同志一左一右,步伐沉稳有力,如同无形的屏障,将那些投注在他身上复杂难辨的目光隔绝在外。
“王队!”一声压抑着激动和难以置信的呼唤在前方响起。王强抬眼望去,只见李卫国带着两名矿务局安保科的骨干,正焦急地等在大厅门口。李卫国几步抢上前,用力抓住王强的胳膊上下打量,声音都有些发颤:“好!好!回来就好!没事吧?”他目光扫过王强略显苍白疲惫的脸和划破的手指,眼中满是关切和后怕。
“没事,李局。”王强心头一热,用力回握了一下李卫国的手,嗓子有些发紧,“就是…憋坏了。”他环顾这熟悉又陌生的省厅大楼,目光复杂。这里的光鲜亮丽下,埋葬着多少肮脏的交易和刻意的遗忘?而他,竟是从这座精心构筑的囚笼里,亲手掘出了埋葬对方的坟墓。
“走!回家!”李卫国大手一挥,护着王强快步走向矿务局的越野车,如同接回战场上失散的兄弟。
---
矿务局机电队维修车间,气氛在王强踏入的那一刻达到了顶点!
“王队!”
“王顾问!”
“师父!”
惊喜的呼喊声此起彼伏。老张、小陈和他的徒弟们、还有技术小组的其他骨干,全都涌了上来,将他团团围住。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用力拍打肩膀的砰砰声、紧紧握住的手、和一张张洋溢着激动与关切的熟悉脸庞。空气里弥漫的机油味、汗味,此刻闻起来是如此亲切,如此踏实。
“王队,您不在,我们可一点没敢偷懒!”小陈挺着胸膛,指着模拟操作台上流畅运行的冗余切换演示,“0.48秒!严格按照《宝典》和您远程指导的参数!”
“是啊王队!您看这故障诊断树,我们按您上次提的思路优化了三级判断逻辑,定位速度提升了15%!”另一个徒弟也抢着汇报。
“师父,您…您瘦了。”年纪最小的徒弟眼圈有点红,递过来一双崭新的、厚实的工作手套。
王强看着徒弟们眼中那份纯粹的敬重和成长后的自信,看着模拟屏上稳定运行的数据流,一股巨大的暖流和自豪感瞬间冲散了省厅积郁的所有阴霾。他用力拍了拍小陈的肩膀,接过手套戴在手上,感受着那熟悉的橡胶触感,声音洪亮而带着笑意:“好!好样的!这才是我王强的兵!技术火种,算是真真正正在咱们矿务局扎根了!”
他大步走到主控台前,手指熟练地在几个关键参数上点过,眼神瞬间变得锐利专注:“这个冗余仲裁的响应阈值还可以再优化0.1秒!小陈,记一下,极限工况下,主通道信号衰减超过临界值0.3秒,冗余通道必须强制介入,不能完全依赖逻辑仲裁的容差判断!井下环境瞬息万变,这0.1秒可能就是生死的界限!”他立刻投入了状态,仿佛从未离开过这片战场。
老张看着王强那瞬间迸发出的技术光芒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咧开嘴笑了,眼中满是欣慰。技术灵魂归位,主心骨回来了!
---
矿务局小会议室,气氛却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凝重。全省新系统推广协调会的预备会刚刚结束,但留下的涟漪远未平息。钱明将一份整理好的会议纪要放在王磊面前,眉头紧锁。
“王局,技术标准草案的框架,其他矿局代表表面上认可度很高,但私下里,阻力不小。”钱明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忧虑,“会后,龙峰矿务局的老吴,还有金源煤矿的孙总工,都私下找我‘交流’过。”
“交流?”王磊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眼神平静无波。
“嗯,”钱明点头,“话里话外的意思,核心就是一点:成本。我们这套标准,对核心部件的冗余设计、材料等级、传感器精度、控制逻辑的容错机制要求都很高。他们认为这会导致系统整体造价飙升,远超老旧系统,也超过了一些中小矿务局的承受能力。老吴甚至暗示,省厅设备处虽然现在…乱了,但以前定的老标准,成本低,推广快,‘大家都习惯了’。”
“习惯了?”王磊放下茶杯,发出一声轻微的磕碰声,语气带着一丝冷意,“习惯了低标准,习惯了高故障率,习惯了拿矿工的安全和效率去填那些所谓‘低成本’的黑洞?习惯了让‘宏鑫’这样的蛀虫继续趴在设备采购环节吸血?”
李卫国冷哼一声:“我看他们是习惯了背后的利益输送!老标准下,哪些厂家供货、价格水分有多大,谁心里没本烂账?咱们的新标准,用的是实打实的好材料、新技术,成本是透明可控的,断了多少人的财路!他们当然要跳脚!”
王磊的手指在会议纪要上轻轻敲击:“技术标准的制定,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安全和效率,为了长远发展!矿务局用半年的稳定运行和矿工兄弟的安全证明,这套标准是值得的!成本问题…”他目光转向钱明,“让赵静牵头,技术小组配合,立刻拿出一份详实的、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对比分析报告!不仅要算采购成本,更要算故障停机损失、维修成本、安全保障投入、效率提升带来的长期收益!用数据说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