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设备技术处的大楼,窗明几净,带着一种与矿务局截然不同的、近乎无菌的秩序感。王强被领进一间宽敞却略显空旷的办公室,空气里飘着新家具和打印纸混合的味道。处长张明远笑容可掬,热情地与他握手,言语间满是“集中优势力量”、“攻克行业壁垒”、“核心骨干支撑”之类的宏大词汇。
“王强同志,欢迎啊!厅里对这次智能开采核心系统的研发高度重视!你的到来,就是给我们项目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张明远亲自给他泡了杯茶,姿态放得很低,“矿上的新系统搞得很成功,厅领导都高度关注,这次借调,也是希望你能把一线的宝贵经验带到省里来,推动全省的智能化进程嘛!”
王强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心里却绷着一根弦。他环顾四周,办公室很大,设备崭新,但除了张明远和一个年轻的助理,再无他人。“张处长,项目组其他成员呢?研发计划什么时候启动?我想尽快熟悉情况,开展工作。”
“啊,不急不急!”张明远摆摆手,笑容不变,“项目还在筹备阶段,需要整合各方资源,走流程嘛。厅里的大项目,牵涉面广,协调起来需要时间。你先安顿下来,熟悉熟悉省厅的环境。住处都安排好了吧?就在厅里的招待所,条件还不错。”
接下来的几天,印证了王强的担忧。所谓的“智能开采核心系统研发项目组”,门牌挂得堂皇,办公室里却只有他一个常驻“骨干”。张明远偶尔露面,不是开会就是出差,绝口不提具体研发任务。分配给他的工作,竟是整理一些陈年的、与智能开采关联度极低的设备档案资料,或者审阅几份早已过时的、概念性的行业报告。王强几次主动询问项目进度和具体分工,都被张明远以“还在协调”、“等领导批示”、“你先沉淀沉淀”等理由搪塞回来。
他像一个被精心安置在橱窗里的展品,远离了矿务局那充满机油味、汗味和蓬勃生机的维修车间,被隔绝在这光鲜亮丽却毫无生气的“核心”项目之外。这根本不是借调,这是一次技术流放!目的就是将他这个矿务局技术革新的关键人物,从一线战场调离,让新系统失去灵魂。
王强坐在安静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车水马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矿务局的通讯群组里,信息不断跳动。老张发来了徒弟们对照他编写的《新型电液控制系统操作维护宝典》进行实操训练的照片,几个年轻面孔神情专注;李卫国在群里通报“技术保障与迭代攻坚小组”第一次例会顺利召开,确定了几个优化方向;钱明则@他,询问一个关于系统冗余设计的细节问题。
王强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憋闷和不甘。王局的安排是对的!技术不能断档,新系统必须生根!他迅速点开钱明的问题,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将自己在无数次调试中积累的经验和思路倾注在回复里。紧接着,他又在群里@了老张和几个徒弟,针对他们训练中暴露出的一个操作习惯问题,详细指出了改进要点和可能的风险。
“收到!王顾问!”
“明白了,王队!我们马上调整!”
“谢谢王队指点!”
看着徒弟们快速而有力的回应,王强冰冷的指尖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丝来自远方的暖流。王磊为他保留的“首席技术顾问”身份和建立的远程参与机制,成了他此刻唯一的支点。他不能回去,但他绝不允许自己与矿务局的技术革新脱节!他要把被省厅“雪藏”的时间,变成远程引领、深化矿务局技术火种的机会。他打开文档,开始梳理下一个需要重点培训的技术难点。
---
矿务局财务科的气氛,在赵静那次犀利的质问后,陷入了一种微妙的、令人窒息的平静。孙德海那张圆滑的笑脸消失了几天,再出现时,虽然依旧挂着笑,但眼神里多了几分阴沉和疏离。关于西一采区“宏鑫”配件的问题,他避而不谈,仿佛那天的交锋从未发生。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却在涌动。
这天下午,赵静正在分析另一组数据,人事科的一位副科长敲门进来,脸上带着公事公办的微笑:“小赵啊,有个事跟你通个气。最近局里几个部门岗位轮换,考虑到你在成本分析中心工作很辛苦,也做出了不少成绩,处里研究决定,把你调到档案室担任副主管。那边工作相对清闲些,也能更好地发挥你细致认真的长处。明天就去报到吧。”
调令!明升暗降!
档案室副主管,听起来是个“主管”了,但谁都知道,那是个远离核心业务、远离数据、远离监督锋芒的养老部门。这是要将她这柄刚刚崭露锋芒的“查账利刃”,彻底封存起来!
赵静的心猛地一沉,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孙德海的反击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狠辣,直接利用组织程序来掐灭她的声音。她看着人事副科长那张公式化的脸,知道这背后必然有孙德海,甚至更高层级的力量在推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