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93章 开设药材收购点,方便乡邻促增收

深秋时节,苏家村的田埂上,处处都是忙碌的身影。乡亲们背着装满当归、黄芪的竹筐,踩着泥泞的小路往镇上赶——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药材收获的旺季,大家要趁着天晴,把晒干的药材尽快卖到镇上的药铺,晚了不仅可能错过好价钱,遇上阴雨天气,药材还容易受潮发霉。

张大叔背着半筐黄芪,走得气喘吁吁,额头上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他家里种了两亩药材,每次收获都要分三四趟往镇上跑,来回要走两个时辰的路。“这要是遇上下雨,药材湿了,镇上的药铺还压价,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张大叔一边擦汗,一边叹气。旁边的李婶也跟着抱怨:“可不是嘛,上次我背着薄荷去镇上,半路下起大雨,药材淋了雨,药铺老板说受潮了,每斤压了两文钱,心疼得我好几天没睡好。”

他们的对话,恰好被路过的苏清鸢听到。看着乡亲们背着沉甸甸的药材,在崎岖的小路上艰难跋涉,苏清鸢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年,在她的带动下,苏家村及周边村子种药的乡亲越来越多,种植规模从最初的十几亩,扩大到现在的上百亩,可药材销售的“最后一公里”,却成了大家的难题——路途远、耗时长,还得看天气和药铺老板的脸色,稍有不慎就会吃亏。

“得在村里设个收购点,让乡亲们不用跑远路,就能把药材卖出去。”苏清鸢暗自下定决心。当天下午,她就找到村支书,商量着把村头闲置的旧仓库收拾出来,改造成药材收购点。村支书一听,当即拍板:“清鸢姑娘,这是好事啊!能帮乡亲们解决大问题,村里全力支持你!”

接下来的几天,苏清鸢带着伙计们,把旧仓库里的杂物清理干净,铺上木板防潮,又在墙上钉了木板,用来张贴收购标准和价格表。她还特意从镇上买来两台精准的磅秤,一台用来称干货药材,一台用来称鲜货药材,确保称重准确无误。

收购点准备就绪后,苏清鸢在村里和周边村子贴了告示:“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在苏家村旧仓库设立药材收购点,收购当归、黄芪、薄荷、金银花等各类药材,当场称重、当场付钱,绝不拖欠。”告示刚贴出去,就引来乡亲们围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是期待。

第一次收购的日子定在月初五。天刚蒙蒙亮,收购点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乡亲们背着、挑着药材,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苏清鸢早早来到收购点,带着四个伙计分工忙碌:一个负责验级,一个负责称重,一个负责记账,一个负责付钱。她还特意在收购点门口摆了两张桌子,放上提前打印好的收购标准和价格表,方便乡亲们查看。

“大家别急,排好队,一个个来,保证公平公正!”苏清鸢笑着对乡亲们说。轮到张大叔时,他把背着的黄芪放在桌上,有些紧张地问:“清鸢姑娘,你看我这黄芪,能卖个好价钱不?”苏清鸢拿起几根黄芪,仔细查看:“张大叔,您这黄芪根须粗壮,晒干得很透,没有虫蛀,属于一级品,按十八文一斤算。”

说着,她把黄芪放在磅秤上,“您这筐黄芪一共二十斤,十八文一斤,总共三百六十文,您点点。”苏清鸢让负责付钱的伙计递过银子,张大叔接过银子,激动得手都在抖:“太好了!比去镇上多卖了四十文,还不用跑那么远的路,清鸢姑娘,你真是帮了我们大忙了!”

李婶抱着一筐薄荷赶来,她的薄荷因为前几天下雨,有些潮湿。验级的伙计皱了皱眉,对苏清鸢说:“清鸢姑娘,这薄荷湿度有点大,按标准只能算三级品,十二文一斤。”李婶一听,脸瞬间垮了下来:“这可怎么办啊,我晒了好几天,还是没晒干。”

苏清鸢走过去,拿起薄荷闻了闻,又摸了摸湿度,笑着说:“李婶,您这薄荷就是表面有点潮,里面还是干的。这样,您先把薄荷放在收购点的通风架上,晾半天,等表面干了,就能按二级品十四文一斤收,您看行吗?”李婶一听,立刻笑了:“行!太行了!清鸢姑娘,你想得太周到了!”

为了让乡亲们卖得放心,苏清鸢把收购标准细化到每一个细节:当归按“根长、断面色泽、有无虫蛀”分为三级,一级根长超过二十厘米、断面呈黄白色、无虫蛀,二十文一斤;二级根长十五至二十厘米、断面呈淡黄色、无明显虫蛀,十六文一斤;三级根长十五厘米以下、有少量虫蛀,十二文一斤。黄芪、薄荷、金银花等药材,也都按类似的标准划分等级,价格明码标价,张贴在收购点最显眼的位置,谁都能看清楚。

收购过程中,苏清鸢还发现,不少乡亲因为不懂晾晒和储存技巧,导致药材品质不高,卖不上好价钱。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年轻媳妇卖的金银花,因为晾晒时堆在一起,部分叶片发黑,只能算三级品。苏清鸢便耐心地教她:“金银花采摘后,要摊开薄薄一层晾晒,不能堆太厚,每隔一个时辰翻一次,遇到阴天,要用炭火低温烘干,这样才能保持翠绿的颜色,卖个好价钱。”

她还把常见药材的晾晒、储存技巧,整理成简单的口诀,写在纸条上,分发给每一位来卖药材的乡亲:“当归晾晒要通风,避免阳光直射;黄芪储存用布袋,放入少量花椒防蛀;薄荷晒干后要密封,防止香气流失。”乡亲们都把纸条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说要贴在家里的墙上,随时照着做。

收购点设立后,乡亲们再也不用背着药材跑远路了。遇上阴雨天,大家就把药材先存放在家里,等收购日天气好转了再去卖,再也不用担心药材受潮变质。有乡亲笑着说:“以前卖药材,像打仗一样,又累又担心;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卖,价格公道,还能学本事,清鸢丫头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周边村子的乡亲们,也纷纷赶来苏家村的收购点卖药材。邻村的王大爷,家里种了一亩薄荷,以前要背着去十几里外的镇上卖,现在步行半个时辰就能到收购点。“苏姑娘的收购点,价格比镇上还高两文钱,称重也足,我们都愿意来这儿卖。”王大爷笑着说。

随着来卖药材的乡亲越来越多,苏清鸢又增加了收购频次,从每月三次增加到每月五次,还雇了两个熟悉药材的乡亲,专门负责验级和称重。她还在收购点旁边搭了个简易的棚子,供乡亲们歇脚,免费小说网站提供茶水,让大家卖药时能歇歇脚、喝口水。

对苏清鸢而言,收购点的设立,不仅解决了乡亲们卖药难的问题,也让自己的药材来源更加稳定。以前,她需要派人去各个村子收购药材,耗时耗力,还难以保证品质;现在,乡亲们直接把药材送到收购点,经过严格验级,能筛选出优质的药材,为药膳坊和药铺提供稳定的原料。

有一次,苏州客商沈从安来提货,看到苏清鸢收购的药材,个个品相完好、干燥无杂,忍不住称赞:“苏姑娘,你这药材品质越来越好了,比我在其他地方收购的强多了!”苏清鸢笑着说:“这都是乡亲们用心种植的结果,我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方便的销售渠道。”

看着收购点里,乡亲们拿着卖药的银子,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苏清鸢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收购点不仅是一个买卖药材的地方,更是连接她和乡亲们的纽带——她帮乡亲们解决了销售难题,乡亲们为她提供了优质的药材,实现了真正的双赢。

夕阳下,收购点的牌匾在余晖中闪着光,乡亲们提着空筐,笑着走出收购点,嘴里哼着小曲,脚步轻快。苏清鸢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幕,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不管药材种植规模多大,这个收购点都会一直办下去,用最公平的价格、最贴心的服务,帮助乡亲们增收,也让自己的生意在大家的支持下,越做越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