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84章 苏州客商追加订单,药膳生意拓新局

暮春的青溪镇,杨柳依依,镇口的石板路上,一辆装饰精致的马车正缓缓停下。车帘掀开,沈从安一身锦缎长衫,带着爽朗的笑意走下来,身后跟着两个挑夫,挑着满满两担苏州特产的丝绸和糕点。他这次来青溪镇,比约定时间早了半个月,只为一件事——给苏清鸢送来了更大的订单。

“清鸢姑娘,好久不见!”沈从安一进“清鸢药膳坊”的大门,就笑着朝苏清鸢招手。此时苏清鸢正在检查刚制作好的“解乏包”,见他来,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迎上去:“沈掌柜,您怎么提前来了?快请坐!”

两人落座后,沈从安开门见山,从怀里掏出一张单子,递给苏清鸢:“这次来,是想跟你订两千份药膳包,而且要跟你签一份长期供货协议。”苏清鸢接过单子一看,上面详细写着每种药膳包的订购数量:“解乏包”五百份、“安神包”五百份、“养胃包”四百份、“强骨包”三百份、“养颜包”三百份,比上次的订单翻了十倍。

“沈掌柜,两千份是不是太多了?我怕半个月内赶不出来。”苏清鸢有些惊讶。沈从安笑着摆手:“不急,给你一个月时间,只要能按时交货就行。你是不知道,你这药膳包在苏州有多火!”他解释道,上次带回的两百份药膳包,不到三天就被抢空,苏州城里的药铺、茶楼、客栈都找上门,纷纷要求进货。就连知府大人的夫人,吃了“养颜包”后赞不绝口,特意让管家来订了二十份,还说要推荐给其他官眷。

“我这次来,就是想跟你约定,以后每月给我供应一千份药膳包,按季节调整品类。”沈从安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协议,“冬天就多做‘强骨包’‘安神包’这类滋补的,夏天就多做‘解乏包’‘祛湿包’这类清热的,价格按之前的算,我每次提前预付一半货款,怎么样?”

苏清鸢看着协议,心里又惊又喜。每月一千份的长期订单,意味着药膳坊的生意能稳定下来,还能带着更多乡亲赚钱。她仔细看了协议条款,确认没有问题后,笑着在上面签了字:“沈掌柜,合作愉快!我一定按时交货,保证品质。”

送走沈从安,苏清鸢立刻开始筹备。两千份药膳包,仅凭现在作坊里的十个乡亲,根本忙不过来。她当天就在村里贴出招工告示,写明“每月工钱三百文,管午饭,手脚麻利者优先”。告示刚贴出去,就有二十多个乡亲来报名,有在家闲不住的妇人,也有刚成年的小伙子。苏清鸢挑选了十六个手脚勤快、细心认真的,把作坊规模扩大了一倍。

为了提高效率,苏清鸢将作坊分成四个小组,实行流水化作业:采摘组负责从自家种植的药材地里采摘新鲜药材,比如薄荷、陈皮、山楂等;清洗组负责将药材仔细清洗,去除杂质和泥土,再晾干水分;分装组按照配方,将每种药材称重后,装进棉纸包,用红绳系好;打包组则将分装好的药膳包按功效分类,放进铺着油纸的竹篮或纸盒里,贴上标签。

“大家记住,每种药材的分量都要准,差一文钱的重量都不行。”苏清鸢在开工前,特意给大家培训,“比如‘解乏包’,陈皮三钱、山楂二钱、甘草一钱,必须按这个比例来,少了没效果,多了影响口感。”她还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每个小组都安排了负责人,每一份药膳包都要经过两次检查,确保用料充足、干净卫生,一旦发现不合格的,立刻返工。

李婶被任命为分装组的负责人,她做事格外认真,每天都带着组员反复核对配方,称重时更是一丝不差。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不小心把“安神包”里的枸杞多放了一钱,李婶发现后,立刻让她拆开重新装,还耐心地说:“咱们做药膳包,是给人调理身体的,可不能马虎,要是因为咱们的疏忽影响了效果,就是砸了清鸢姑娘的招牌。”

除了扩大规模、优化流程,苏清鸢还想着根据苏州人的口味,对药膳包做些微调。她记得沈从安说过,苏州人偏爱清淡、清香的口味,便决定在“安神包”里加入少量晒干的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还能理气解郁,和“安神包”里的百合、莲子搭配,既能提升口感,又不影响功效。她先做了几包样品,让家人和作坊的乡亲们试吃,大家都称赞:“加了桂花后,闻着香,吃着也更爽口了!”

针对“养胃包”,苏清鸢则减少了药材的用量,比如将原本的山药五钱减到三钱,茯苓三钱减到二钱,同时加入少量小米粉,让口感更细腻温和。调整后的“养胃包”,煮出来的粥不仅养胃,还带着淡淡的米香,更适合苏州人喜欢的清淡口味。她把调整后的样品寄给沈从安,没过几天就收到回信,沈从安在信里说:“苏姑娘,你调整的药膳包太合苏州人的胃口了,‘安神包’和‘养胃包’各多订两百份!”

随着订单量的增加,苏清鸢意识到,光靠自家种植的药材,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她便和村里种药材的乡亲们商量,以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收购他们多余的药材,还和邻村的药材种植户达成了长期合作,确保药材供应稳定。张大叔笑着说:“清鸢姑娘,以前咱们种的药材,除了卖给你,没别的销路,现在好了,你这儿需要这么多,咱们种药更有奔头了!”

为了保证药材的品质,苏清鸢还定期去乡亲们的药材地里查看,教大家如何科学种植、采摘和晾晒。有一次,她发现李婶家的山楂因为采摘过早,酸度不够,便教她:“山楂要等表皮变红、捏起来有点软的时候再摘,这样酸度和甜度才正好,用来做‘解乏包’最合适。”李婶按照她的方法采摘,后来的山楂果然品质更好。

一个月后,两千份药膳包如期完成。沈从安来取货时,看着作坊里整齐摆放的药膳包,打开几包检查,发现每一份都分量充足、包装精致,忍不住称赞:“苏姑娘,你这作坊管理得太规范了,比苏州的大作坊还用心!”他当场付清了货款,还笑着说:“以后,我不仅要把你的药膳包卖到苏州的药铺和茶楼,还要推广到杭州、扬州去,让更多人知道你的药膳包!”

送走沈从安,苏清鸢站在作坊门口,看着马车渐渐远去,心里满是成就感。从最初在自家厨房做药膳包,到如今拥有规范化的作坊、长期稳定的订单,药膳生意一步步打开了新局面。作坊里的乡亲们也都很高兴,拿到工钱时,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跟着清鸢姑娘干活,不仅能赚钱,还能学到本事,真是太好了!”

这天晚上,苏清鸢坐在灯下,看着账本上不断增加的订单,心里充满了期待。她想起沈从安说要把药膳包推广到更多地方,便琢磨着研发更多新品——比如针对南方湿热气候的“清热祛湿包”,针对读书人用眼过度的“明目包”。她相信,只要坚持用料实在、品质过硬,不断根据顾客的需求调整改进,药膳包一定能卖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

窗外,月光洒在“清鸢药膳坊”的牌匾上,照亮了“诚信经营,品质为先”八个小字——这是苏清鸢写在作坊墙上的经营理念,也是她一路走来坚守的初心。她知道,药膳生意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带着这份初心,和乡亲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走得更远,让小小的药膳包,成为连接青溪镇和外面世界的桥梁,让更多人通过这小小的包裹,感受到来自乡村的温暖与用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