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7章 周伯昌传艺解惑,医术精进获点拨

盛夏的青溪镇,蝉鸣阵阵,仁心堂药铺后院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投下大片阴凉。苏清鸢坐在石桌旁,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医书,眉头微微蹙着——前些天她遇到一位病人,心悸失眠、头晕目眩,把脉时脉象细弱,看着像是气血亏虚,可按气血双补的方子抓药后,病人症状却没缓解,这让她心里犯了嘀咕,反复翻看书本,却始终找不到症结所在。

“清鸢姑娘,又在琢磨病症呢?”周伯昌端着一壶凉茶走过来,笑着将茶杯递到她面前。他行医数十年,见多识广,早就看出苏清鸢虽有空间医书加持,实践经验也日渐丰富,但面对复杂病症时,往往会因“只看一点、不及其余”而陷入误区。此前苏清鸢曾向他请教过几次用药困惑,他便想着,要好好点拨这姑娘,把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传下去。

苏清鸢接过茶杯,叹了口气:“周老先生,我前些天遇到一个病人,脉象细弱,我判断是气血亏虚,开了补气血的方子,可病人喝了药却没效果,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周伯昌笑着问:“那病人除了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舌苔是什么颜色?平时胃口怎么样?大便是否顺畅?”

苏清鸢愣了一下,仔细回想:“舌苔……我没太注意,只记得她说话有气无力,说自己最近总觉得嘴里发苦,不想吃饭,大便也有些黏腻。”周伯昌点点头:“这就对了,她不是单纯的气血亏虚,而是气血虚兼痰湿内阻。你只看脉象细弱,忽略了口苦、纳差、便黏这些痰湿的症状,一味补气血,反而会让痰湿滞留在体内,自然没效果。”

他拿起桌上的纸笔,一边写药方一边讲解:“这种情况,得先化痰湿,再补气血。你看,用茯苓、白术健脾祛湿,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待痰湿化去,再用当归、熟地补气血,这样才能药到病除。看病就像剥洋葱,得一层层看到底,不能只抓着一个症状就下结论。”

苏清鸢看着药方,又想起病人的症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之前只盯着脉象,忘了结合其他症状,难怪会出错。谢谢您,周老先生,您这一说,我就明白了!”周伯昌笑着摆摆手:“行医本就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年轻时也犯过不少错。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常来仁心堂,跟着我观摩问诊,遇到不懂的随时问,我把我知道的都教你。”

苏清鸢又惊又喜,连忙起身道谢:“能得到您的指点,是我的福气,谢谢您!”从那以后,苏清鸢每天送完药材,都会留在仁心堂,跟着周伯昌学习。周伯昌也毫不藏私,遇到典型病例,就会详细讲解病因、脉象、用药思路,教她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病情。

有一次,一位病人捂着胸口来就诊,说自己胸闷乏力、喘不上气,苏清鸢把脉后,发现脉象沉缓,判断是气虚所致,准备开补气的方子。周伯昌却拦住她,让她仔细观察病人的舌苔——病人舌苔白腻,又问病人:“你最近是不是总吃油腻的食物?大便是不是不太顺畅?”病人连连点头:“是啊,前几天家里办喜事,吃了不少肥肉,这几天大便都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周伯昌这才对苏清鸢说:“你看,他这不是单纯的气虚,而是气虚兼痰湿。要是只补气,痰湿不化,气就堵在胸口,反而会加重胸闷。得先用苍术、厚朴燥湿化痰,再用党参、黄芪补气,这样才能打通气机,缓解症状。”他一边说,一边让苏清鸢给病人开方,又让她在一旁看着自己抓药、叮嘱用药禁忌,让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还有一次,一位妇人带着孩子来就诊,孩子反复咳嗽,痰白清稀,苏清鸢把脉后,认为是风寒咳嗽,准备开祛风散寒的方子。周伯昌却让她问妇人:“孩子是不是总爱吃凉的?晚上睡觉是不是爱踢被子?”妇人说:“是啊,这孩子特别喜欢吃冰糕,晚上睡觉总踢被子,盖都盖不住。”

周伯昌对苏清鸢说:“这孩子是风寒入体,但根源在脾胃虚寒——吃太多凉食伤了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滞成痰,加上夜里着凉,风寒夹痰,才会反复咳嗽。得先温脾胃,再祛风寒,用干姜、白术温脾散寒,半夏、杏仁化痰止咳,再用紫苏叶、生姜祛风散寒,这样才能断根。要是只祛风寒,不温脾胃,过几天还会复发。”

苏清鸢认真地记下周伯昌的话,在心里反复琢磨:“原来每个病症背后,都可能有深层的原因,不能只看表面症状。”她把每次学到的知识都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家后,再结合空间医书仔细研究,遇到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就向周伯昌请教。

周伯昌见她学得认真,悟性又高,心里很是欣慰,不仅教她诊病用药,还教她药材炮制的技巧。有一次,苏清鸢发现自己炮制的当归,药效总比仁心堂的差一些,周伯昌就特意给她演示当归的炮制过程:“当归用酒蒸,不仅能增强活血的功效,还能去除腥味。蒸的时候,酒要没过当归,蒸一个时辰后,再晒干,这样炮制出来的当归,颜色红润,药效也更好。”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火候、时间的把控,让苏清鸢亲手操作,直到她掌握为止。

为了感谢周伯昌的悉心教导,苏清鸢常常从家里带些自己做的药膳、药膏送给老人。她知道周伯昌有风湿,每到阴雨天就关节疼痛,就特意做了“强骨包”,教他用猪骨炖着喝,还给他配了外用的祛湿药膏,让他涂抹在关节处;知道周伯昌喜欢吃甜食,就做了用山药、莲子做的糕点,既美味又养生。

周伯昌也很喜欢苏清鸢送来的东西,每次都笑着收下,还会回赠她一些珍贵的医书:“这些书是我年轻时收集的,里面有不少罕见的病例和药方,你拿去看看,或许能帮到你。”有时苏清鸢遇到棘手的病症,两人还会一起坐在药铺后院,泡上一壶茶,一边喝茶一边探讨,从病因到用药,聊得不亦乐乎。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清鸢的医术进步飞快,对复杂病症的判断力显着提升。之前那位心悸失眠的病人,按照周伯昌指点的方子服药后,症状很快就缓解了,特意来仁心堂道谢,还说:“苏姑娘,你现在的医术越来越好了,比上次来看病时厉害多了!”还有那位反复咳嗽的孩子,在苏清鸢的调理下,不仅咳嗽好了,脾胃也变得健壮起来,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总生病。

乡亲们也渐渐发现,苏清鸢看病越来越精准,用药也越来越恰当,不少人都说:“苏姑娘的医术,快赶上仁心堂的周老先生了!”周伯昌听到这话,心里比自己被夸还高兴,笑着对苏清鸢说:“你看,大家都认可你的医术了,以后你就能独当一面了!”

苏清鸢心里满是感激:“这都是您的功劳,要是没有您的指点,我也不会进步这么快。”周伯昌笑着说:“我只是给你指了条路,能有今天的成绩,全靠你自己努力。以后咱们就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不用这么客气。”

这天傍晚,苏清鸢和周伯昌坐在药铺后院的槐树下,看着夕阳慢慢落下。周伯昌看着苏清鸢,感慨地说:“我行医几十年,一直想找个能传承医术的人,没想到老了老了,遇到了你这么个好苗子。你不仅聪明好学,还心地善良,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大夫,比我强多了!”

苏清鸢看着周伯昌,眼里满是敬佩:“您太谦虚了,在我心里,您就是最好的大夫。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您的期望,用医术帮助更多的人。”周伯昌笑着点点头,从怀里拿出一个精致的木盒,递给苏清鸢:“这是我年轻时用的脉枕和银针,现在送给你,希望你能用它们,治好更多人的病。”

苏清鸢接过木盒,心里暖暖的,郑重地说:“谢谢您,周老先生,我一定会好好珍藏,像您一样,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大夫。”晚风吹过槐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对忘年交送上祝福。

从那以后,苏清鸢不仅医术越来越精湛,和周伯昌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两人常常一起在仁心堂坐诊,遇到疑难病症就一起探讨,遇到贫困的病人就一起减免诊费,成了青溪镇人人称赞的“医林双璧”。苏清鸢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周伯昌的悉心教导,这份恩情,她会永远记在心里,用更好的医术,帮助更多的人,来回馈这份沉甸甸的师徒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