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211章 周伯昌的合作提议

旱灾还在持续,青溪镇的空气里始终弥漫着干燥的热气。虽然苏清鸢的平价粮点缓解了百姓的粮食危机,但缺水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渐渐凸显——镇上的百姓们因为饮用不洁水源、饮食不规律,越来越多人患上了风寒、腹泻等病症,济世堂药铺的门槛几乎被踏破,药材也日渐紧缺。

这天上午,苏清鸢刚在平价粮点给百姓称完粮,就看到周伯昌提着药箱匆匆走来。他比往日憔悴了不少,眼角的皱纹更深了,连平日里总是挺直的腰杆都有些弯曲,显然是这几日忙着给百姓看病,累得不轻。

“清鸢,可算找到你了。”周伯昌喘着气,拉着苏清鸢走到药膳坊后院的树荫下,“你得帮我想想办法,药铺里的药材快不够了!”

苏清鸢连忙给周伯昌递过一杯凉茶:“周叔,您先别急,慢慢说。药材怎么会不够了?前阵子我还听说您进了一批当归和黄芪。”

“别提了。”周伯昌喝了口凉茶,叹了口气,“这几日患风寒、腹泻的百姓越来越多,治疗这些病症的药材用得飞快。之前进的当归、黄芪早就用完了,我派人去县城进药,可县城的药材商说因为旱灾,药材运输受阻,很多药材都断货了,就算有货,价格也涨了好几倍。昨天还有个孩子得了急性腹泻,我这里连治疗腹泻的黄连都快没了,要是再进不到药材,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苏清鸢听了,心里也沉了下来。她知道,风寒、腹泻虽然不是大病,可若是得不到及时治疗,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很容易引发更严重的病症,甚至危及生命。而现在药材紧缺,药价上涨,很多百姓本就因为旱灾日子艰难,根本没钱买昂贵的药材,只能硬扛着。

“周叔,您别急,咱们一起想办法。”苏清鸢皱着眉思索,“我记得之前整理父亲留下的医书时,看到过几个治疗风寒、腹泻的药方,用的都是常见的药材,像生姜、紫苏、陈皮、山楂这些,咱们药膳坊里就有不少。要不,咱们先把这些药材配成简易的药方,给百姓们应急?”

周伯昌眼睛一亮:“我怎么没想到这个!这些药材确实常见,而且效果也不错。只是……光有药方还不够,药铺里人手不够,要是每天都要给百姓抓药、熬药,根本忙不过来。而且,这些药材虽然常见,可用量大了,也容易断货。”

苏清鸢也意识到了问题——药膳坊虽然有不少常用药材,但每天供应药膳已经用了不少,若是再用来配药,很快也会紧缺。而且,百姓们大多需要方便携带、能直接服用的药,总不能让每个人都来药铺熬药。

两人正愁眉不展时,周伯昌突然一拍大腿:“清鸢,我有个主意!你有好药方,我有仁心堂的场地和人手,咱们合作开发中成药怎么样?”

“中成药?”苏清鸢有些疑惑。

“对!”周伯昌解释道,“咱们可以把治疗风寒、腹泻的药方,用常见药材制成药丸或者药粉。这样一来,药材用量更省,还方便百姓携带和服用。仁心堂有现成的制药场地和杵臼、药筛这些工具,还有几个熟悉制药流程的伙计;你有好药方,还能从药膳坊调配药材。咱们合作,既能缓解药材紧张的问题,让更多百姓能用上药,还能靠卖中成药赚些银子,补贴药铺和药膳坊的开支,一举两得!”

苏清鸢眼前一亮——这个提议简直说到了她的心坎里。制成中成药,不仅能解决药材用量大、携带不便的问题,还能批量生产,满足更多百姓的需求。而且,赚来的银子还能用来采购更多药材,帮助更多人。

“周叔,这个主意太好了!我答应!”苏清鸢激动地说,“咱们现在就商量具体的方案。治疗风寒的话,我父亲的医书里有个‘姜苏丸’的药方,用生姜、紫苏、陈皮、甘草这几味药材,研成粉末后制成药丸,服用方便,效果也很好;治疗腹泻的话,有个‘山楂陈皮散’,用山楂、陈皮、炒白术、茯苓,研成细粉,冲水喝就能缓解腹泻,而且味道不苦,孩子也能接受。”

周伯昌听得连连点头:“这两个药方都好!用的都是常见药材,药膳坊里肯定有存货。咱们先做这两种药,试试效果。仁心堂的后院有个小作坊,正好用来制药;我再派两个伙计去药膳坊帮忙调配药材,你负责指导药方和药材用量,咱们尽快开工。”

“好!”苏清鸢立刻答应,“我现在就去药膳坊的药材房清点药材,把需要的生姜、紫苏、陈皮这些都整理出来,下午就让伙计送到仁心堂。另外,我再写一份详细的制药流程,包括药材清洗、晾晒、研磨、制丸、包装这些步骤,确保制药过程干净卫生,药效不打折扣。”

周伯昌欣慰地看着苏清鸢:“有你在,我就放心了。你不仅懂医术,还细心周到,咱们这次合作,肯定能成功。”

两人说干就干。苏清鸢回到药膳坊后,立刻叫来账房先生和负责管理药材的伙计,一起清点药材。生姜、紫苏、陈皮这些药材,药膳坊因为日常制作药膳,储备得很充足,足够制作第一批中成药;山楂、炒白术、茯苓虽然用量少些,但也能满足初期需求。苏清鸢让伙计们把需要的药材分类打包,仔细标记好名称和用量,确保送到仁心堂时不会出错。

同时,她还特意写了一份详细的制药注意事项:药材必须彻底清洗干净,去除杂质;晾晒时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暴晒损伤药效;研磨药材时要研成细粉,确保药丸和药粉均匀细腻;制丸时要控制好水分,保证药丸不易破碎;包装时要用干净的油纸,防止药材受潮。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确保制药过程万无一失。

下午,苏清鸢亲自带着伙计,把药材和制药注意事项送到了仁心堂。周伯昌已经把后院的小作坊收拾好了,杵臼、药筛、油纸等工具也准备齐全,几个熟悉制药流程的伙计正等着开工。

“清鸢,你来了!”周伯昌迎上来,指着作坊里的工具说,“你看这些工具还够用吗?不够的话,我再让人去买。”

苏清鸢环顾了一下作坊,满意地点点头:“够用了。这些工具都很干净,正好用来制药。咱们现在就开始吧,先从‘姜苏丸’开始做,我来指导大家清洗和研磨药材。”

伙计们立刻行动起来。苏清鸢亲自示范如何清洗生姜和紫苏——生姜要刮去外皮,去除腐烂的部分;紫苏要挑去枯叶和杂质,用清水轻轻冲洗,避免损伤叶片。清洗干净后,再把药材摊在竹筛上晾晒,确保水分完全蒸发。

周伯昌则在一旁指导伙计们研磨药材。他拿着杵臼,一边研磨一边说:“研磨的时候要均匀用力,把药材研成细粉,不能有颗粒,这样制成的药丸药效才好。”伙计们认真地学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及时请教,苏清鸢和周伯昌也耐心地一一解答。

夕阳西下时,第一批“姜苏丸”的药材终于研磨成了细粉。苏清鸢按照药方比例,把生姜粉、紫苏粉、陈皮粉、甘草粉混合均匀,再加入适量的蜂蜜和水,揉成面团状,然后搓成一个个大小均匀的药丸,放在竹筛上晾干。

看着竹筛上圆润饱满的药丸,周伯昌和伙计们都露出了笑容。“太好了!这药丸做得真不错!”周伯昌拿起一颗药丸,仔细看了看,“颜色均匀,大小一致,一看就是好药。”

苏清鸢也很满意:“明天咱们再把‘山楂陈皮散’做出来,然后就可以拿到药铺和药膳坊售卖了。咱们定价低一些,让百姓们都能买得起。”

周伯昌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咱们做这药,主要是为了帮百姓渡过难关,赚钱是次要的。”

第二天,两人又带着伙计们制作了“山楂陈皮散”。药粉研磨得细腻均匀,用干净的油纸包成一小包一小包,方便百姓携带和服用。

当天下午,“姜苏丸”和“山楂陈皮散”就分别在仁心堂药铺和济世堂药膳坊上架售卖。苏清鸢特意让伙计们在门口张贴了告示,写明两种药的功效和价格——“姜苏丸”治疗风寒感冒,每包十丸,售价五文钱;“山楂陈皮散”治疗腹泻腹胀,每包五钱,售价四文钱。这个价格比市面上的药材便宜了不少,百姓们得知后,纷纷前来购买。

“周大夫,给我拿两包‘姜苏丸’,我家老婆子得了风寒,正愁没药呢!”

“苏掌柜,我家孩子总腹泻,给我来三包‘山楂陈皮散’!”

药铺和药膳坊里挤满了买药材的百姓,伙计们忙得不可开交,却个个脸上带着笑容——能靠自己的力量帮助百姓,比什么都开心。

周伯昌看着眼前的景象,欣慰地对苏清鸢说:“清鸢,咱们的合作成功了!你看,这么多百姓能用上药,咱们也算没白忙活。”

苏清鸢笑着点头:“这只是个开始。等咱们赚了银子,再去采购更多药材,开发更多中成药,帮助更多百姓。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帮大家渡过这场旱灾。”

夕阳透过木格窗,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那些包装好的中成药上,温暖而明亮。苏清鸢知道,这场合作不仅缓解了药材紧缺的问题,也让她和周伯昌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帮助百姓的道路上,她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有了并肩前行的伙伴。而这份力量,会支撑着她,在未来的日子里,走得更远、更坚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