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读心皇后:庶女逆袭凤鸣九天 > 第301章 水患初现?贪墨心声

百姓的欢呼还在宫门外回荡,孩童背诵《三字经》的声音一阵阵传来。沈知微站在高台边缘,手指轻轻抚过白玉簪的尾端,目光落在新绘的舆图上。红点密布,每一处都标记着新政落地的痕迹。

她正要转身,内侍匆匆奔来,脚步急促,手中捧着一封加急奏报。

“娘娘,江南八百里加急!”

沈知微停下动作,接过文书。封皮火漆已裂,显然是途中拆验过。她打开一看,眉头微蹙——

**“江陵堤溃,河水倒灌,沿岸七县被淹,流民逾十万,请求速派赈银。”**

时间落款是三日前。而今日早朝,裴砚并未召集群臣议事,也未提及灾情。

她抬眼望向大殿深处。裴砚仍立于龙座旁,神色如常,但指节在扶手上微微收紧了一下。

沈知微合上奏报,声音不高:“传户部郎中即刻入宫,我要看近五日所有灾地折子。”

内侍领命而去。她没有回内殿,而是直接走向偏阁文书房。一路宫人低头避让,谁也不敢多问一句。

半个时辰后,一叠奏章摆在案上。她翻得极快。几份地方官的补报写着“水势尚可控”,可同一日的密折却称“城门将塌,求援无门”。更奇怪的是,朝廷已派出钦差,携百万两库银南下,领命之人竟是刑部调任的四品御史周秉义。

此人资历平平,从未掌过实务,更别说独当一面主持赈灾。

她指尖停在名字上,心头一沉。

次日清晨,太极殿召见钦差。周秉义身穿青袍官服,腰佩铜带,行礼时动作规整,口称奉天承运,语气恭敬。

沈知微坐在侧位,不动声色地看着他。这人面色微白,额角有细汗,呼吸略快,不像临危受命应有的镇定。

就在他低头叩拜的一瞬,她闭了闭眼。

【心镜系统启动】

三秒内,一道念头清晰浮现——

“此去江南,天高皇帝远……银子到手,先藏七成,再报损耗。”

她睁开眼,脸上依旧温和平静。

“周大人此行责任重大,”她说,“十万流民等粮救命,朝廷把这份担子交给你,是信你为人清正。”

周秉义抬头,嘴角微扬:“臣必不负圣恩。”

沈知微点头,命人赐酒。宫女捧来金杯,倒入御酿。她亲自起身,走到他面前,将酒递过去。

“喝下这杯,愿你一路顺风,早抵灾区。”

他双手接过,仰头饮尽。喉结滚动,额上汗意更重。

就在他退后一步准备告退时,她又开口:“慢着。”

他脚步一顿。

“本宫还有一事不解。”她语气轻缓,“你说江陵主堤崩塌,可昨日抵达的流民代表却说,溃口在西陵渡口,两地相距六十里。究竟何处为实?”

周秉义眼神一闪,随即答道:“回皇后,西陵渡确有小损,但主患仍在江陵。许是百姓惊慌,误传了消息。”

沈知微没再追问,只笑了笑:“原来如此。是我记混了。”

他松了口气,躬身退出大殿。

【心镜系统再次启用】

那一瞬,她捕捉到新的心声——

“皇后不过妇人,怎知我背后有人撑腰?只要走得够快,银子到手,谁也追不上。”

她站在原地,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宫门外。

午时过后,她召来心腹女官林嬷嬷,屏退左右。

“调京畿外围轻骑营三百人,伪装成商队,沿官道南下。盯住周秉义一行,不得让他脱离视线。”

林嬷嬷低声应是。

“另备密笺一封,不盖凤印,用我的玉佩火漆封缄。送进陛下书房,只写一句:‘周某心贪志短,恐负圣恩,宜密察其行。’”

林嬷嬷迟疑片刻:“若陛下不批红呢?”

“他会。”沈知微说,“他知道,我不会无故插手政务。”

傍晚时分,地方官引荐的流民首领被接入京郊驿馆。沈知微换了一身素衣,未带仪仗,亲自前往探视。

那人约莫四十岁,脸上满是风霜,自称姓赵,是西陵渡一带的佃农。说起家乡被淹,声音哽咽,眼里含泪。

“田没了,屋子冲垮了,孩子饿得哭不出声……我们一路走来,死了三个老人,两个娃娃。”

沈知微静静听着,递上热茶。

“你们是怎么知道朝廷会派赈银的?”她问。

赵姓男子顿了顿:“听押粮的官兵说的……说是有个大官带着银子来了。”

“那你知道这位大人是谁吗?”

“听说姓周……别的就不知道了。”

她点点头,又问了几句细节,比如家中几口人、逃难路线、沿途是否有官府设点施粥。他回答流畅,可说到一半时,右手不自觉地摸了摸袖口内侧。

她没动声色。

当晚,她焚香静坐于偏殿。烛火摇曳,窗外夜风渐起。

这是她今日第三次使用心镜系统。

闭眼,锁定目标。

三秒——

“只要银子不到百姓手里,闹得越大,赏得越多。”

她猛地睁眼。

不是求生,是谋利。这些人和钦差之间,恐怕早已串通好了。

她起身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一道手令:以“皇后巡抚使”名义组建随行队伍,由工部两名低阶主事带队,名义上协助清点物资发放,实则嵌入钦差行辕内部。

她特意选了两个出身寒门、无亲无故的年轻人。这种人最清楚什么叫活路,也最不敢背叛给她活路的人。

翌日黎明,钦差队伍启程南下。马车十辆,载着银箱与粮袋,旌旗招展,声势浩大。

沈知微登上宫门城楼,远远望着他们出城。轻骑营早已提前半日出发,隐于官道两侧。巡抚使队伍也在半个时辰后悄然跟进。

她站了很久,直到车队变成远处一个小点。

林嬷嬷低声问:“娘娘真觉得,这笔银子能追回来?”

“不是追。”她说,“是抢在他动手之前,把路堵死。”

这时,一名小宦官快步跑来,呈上一封回信。

是裴砚的笔迹,只有短短一行:

“凡涉赈银者,可由皇后特使先行拘押。”

下面盖着一枚暗红印泥,不是明旨,却是默许。

她看完,将纸条投入烛火。火焰一卷,化作灰烬。

夜深,她独坐灯下,翻开一本旧账册——那是去年户部上报的各地水利修缮拨款记录。她一页页比对,发现江陵段堤防三年未列修缮项,可民间却传言当年有工程动工。

她用朱笔圈出几个地名,又在旁边写下“西陵渡”三字。

突然想到什么,她唤人取来昨日流民赵某带来的破布包袱。打开一看,里面除了一些干粮碎屑,还有半块烧焦的木牌残片。她用水浸湿,隐约看出上面刻着“周记商行”四个字。

她盯着那行字,许久未语。

次日清晨,她命人备轿,前往大理寺临时羁押所。赵某已被秘密转移至此,对外宣称“安置休养”。

她站在牢门外,隔着铁栏看他。

“你说你是佃农,可你袖子里藏着商行的货牌。解释一下。”

那人脸色骤变,张了张嘴,没发出声音。

她转身就走,留下一句话:“从今天起,江南那边发生的事,我会一件件查清楚。谁想趁乱捞钱,我就让谁连骨头都剩不下。”

回到宫中,她写下第三封密信,交给暗卫首领:“送去江南布政使司,找一个叫陈文远的推官。他是三年前科举榜末,寒门出身。告诉他,有人要拿百姓的命换银子,问他敢不敢接这个差。”

暗卫领命,连夜出城。

当天夜里,暴雨突至。雨点砸在屋檐上,噼啪作响。

她坐在窗前,听着雨声,手里握着一支白玉簪。风吹进来,吹得烛火晃动,簪子映出一道细长的光。

她低声说:“不是我不信你们,是这世道,容不得半分天真。”

外面雨越下越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