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承安的名字在宫中传开不过半日,朝堂上的风向已悄然变了。
沈知微站在金銮殿侧位,手中没有抱孩子,但昨夜那一幕仍像烙印刻在她心里。她知道,裴砚昨日破例封爵,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步棋的开始。今天这局,才是真正的落子无声。
早朝钟响,百官列班。裴砚端坐龙椅,目光扫过殿中,声音不高却压得住全场:“朕决意提拔四人入内阁,协理政务。”
话音落下,几位身着青袍的官员从文官末位列出。他们年纪不一,有的两鬓斑白,有的尚带书生气,走路时脚步沉稳,腰背挺直。一人手中还攥着袖口的帕子,指节微微发白。
“臣等叩谢陛下。”四人齐跪,声音整齐划一。
殿中静了一瞬。
随即,一位年长的老臣越众而出,是崔家家主,曾任礼部尚书。他拱手道:“陛下,内阁乃中枢要地,历来由德高望重、出身清贵者执掌。此四人皆出自寒门,无门第根基,无显赫功绩,骤然入阁,恐难服众,亦不合祖制。”
他话音刚落,又有几人附和。
“祖宗之法不可轻废。”
“朝纲有序,岂能因一人之念而乱?”
“若今日可入,明日谁不可入?”
这些话说得冠冕堂皇,字字紧扣“规矩”二字。可沈知微听得清楚,他们真正在意的不是规矩,而是权力被分走。
她闭了眼。
心镜启动。
目标:第一位寒门官员。
三秒静默。
【我爹死前只说一句话——好好读书,别让人踩在头上。我不能输。】
再换目标:第二位。
三秒静默。
【县试榜首,府试第三,会试二甲第七。我凭文章进来,凭什么说我没资格?】
第三个。
【家中妻儿还在等米下锅,这一身官服,是我拼了命挣来的。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退。】
最后一个。
【娘娘曾派人送药到我家,救了我娘的肺痨。她说百姓养官,不是为了看脸色的。我记得这句话。】
沈知微睁开眼。
她的视线缓缓扫过那些反对的面孔。这些人穿锦袍,戴玉冠,说话时语气沉重,仿佛肩负天下大义。可他们不知道,就在三天前,其中一人刚把女儿许配给江南盐商,收了八千两白银的聘礼。
她站了出来。
没有大声呵斥,也没有激动言辞。她只是往前走了两步,站到大殿中央,面对群臣。
“你们说他们没资格。”她的声音平缓,却清晰传遍整个殿堂,“那我问你们,百姓纳税,是为了养一群高高在上的人,还是为了换来一个清明的世道?”
没人回答。
“你们讲祖制。”她继续说,“可太祖起兵时,身边有几个是世家出身?六个开国元勋,五个是农夫走卒。那时候怎么没人提门第?”
崔老面色微变。
沈知微看向那四位寒门官员:“他们十年寒窗,有人考了七次才中举,有人边教私塾边备考。他们在地方任上,亲自丈量田亩,核对账册,替农户申冤。你们呢?一年下几趟乡?见过几次百姓的脸?”
殿中一片沉默。
“你说他们无根无基。”她转头盯着崔老,“可他们的根,扎在泥土里。你们的根,缠在金银上。”
这话一出,几名世家官员脸色涨红。
“朝廷用人,当以才能为先,忠心为本。”沈知微声音抬高,“他们或许没有族谱上的荣耀,但他们有夜里挑灯的笔墨,有踏遍山野的脚印,更有此刻在我耳边回响的真心。”
她顿了顿,环视四周。
“如果你们觉得委屈,现在就可以辞官。位置空出来,自然有人愿意接手。”
最后一句落下,满殿鸦雀无声。
有人低头,有人避开她的目光,有人手指紧紧扣住笏板边缘。那些刚才振振有词的人,此刻再无人开口。
裴砚坐在龙椅上,始终未发一言。但他看着沈知微的眼神变了。不是宠爱,也不是赞许,而是一种更深的东西——像是终于找到了能并肩站在这里的人。
他知道她在做什么。
她不是在争一时口舌之快,而是在重新定义这个朝廷的规则。从前是谁出身好谁说话,现在是谁做事谁说话。
良久,崔老缓缓后退一步,低头道:“臣……无异议。”
其余人陆续垂首。
“臣附议。”
“臣亦无异议。”
沈知微没有笑,也没有露出胜利的姿态。她只是轻轻点头,然后退回凤座旁的位置。
那四位新晋内阁官员重新跪下,这次不是谢恩,而是宣誓。
“臣愿以性命效忠朝廷,不负圣恩,不负百姓!”
声音洪亮,震得殿梁微颤。
裴砚终于开口:“准奏。即日起,四人列席内阁会议,参与政令拟定。”
圣旨宣毕,早朝结束。
百官退去,脚步声渐渐远去。阳光从殿门外斜照进来,落在金砖地上,映出一道长长的影子。那是沈知微站着的身影,孤零零立在大殿中央,却没有一丝单薄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