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315章 胡雏入汉,世子观交

公元前190年 汉前少帝三年 农历十二月

隆冬时节,北地高原万物肃杀。接连几场大雪,将狄道城内外染成一片纯净而冷酷的银白世界。湟水早已冰封,河面坚如磐石,可通车马。寒风呼啸,卷起地面上的雪沫,抽打在脸上,如同刀割。户外活动几乎停滞,人们大多蜷缩在燃着炭火的屋内,依靠秋日丰硕的收获度过这漫长的严冬。然而,靖王府内,却因接连而至的外事活动而显得并不沉寂。前有匈奴稽鬻部使者铩羽而归,紧接着,河西走廊休屠、浑邪两大羌胡部落承诺派遣的“游学”子弟,共计二十余人,在其部落贵戚及通译的护送下,顶风冒雪,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了狄道。这些年轻胡儿的到来,为北地这个寒冷的冬天注入了一股异样的活力,也标志着李凌“西联羌胡”之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几乎与此同时,来自朔方都督虫达的一封紧急公文也送达王府,言辞激烈,对北地“擅自接纳胡酋子弟,恐引边衅”提出质疑,并要求给出解释。内抚胡雏,外应邻责,这个岁末的北地,在冰天雪地之中,进行着一场关乎未来西部战略的微妙博弈。而靖王李凌,则有意将这一切,变为嫡子李玄业的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外交实务”课。

十二月上旬,河西羌胡子弟一行入住狄道城西新整修完毕的“四方馆”。这些少年,年龄多在十二至十八岁之间,身着皮袍,发辫垂肩,面容带着草原风沙磨砺出的粗犷与初见世面的好奇与局促。他们的到来,引起了狄道城内不小的轰动,也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语言不通、习俗迥异、如何安置教化、其安全与行为如何约束、乃至如何应对来自朔方乃至长安可能的猜疑。

郡丞公孙阙全权负责此事,他早已拟定详细章程。首先,为这些胡儿配备通晓羌胡语与汉语的译官和引导吏员;其次,将其分为两组,年长者侧重于观摩郡府运作、接触汉地律法民政,年幼者则与北地官宦子弟一同入蒙学馆,学习汉文、算术、礼仪;其三,衣食住行皆按较高标准供给,以示优待,但行动范围有所限制,并派专人暗中观察其言行;其四,定期组织他们参观屯田、匠作、市集,让其直观感受北地之富庶与文明。

安置妥当后,公孙阙向李凌禀报:“王爷,河西子弟已初步安顿。观其情状,多怀敬畏好奇之心,然亦有个别桀骜者,需加引导。此外,朔方虫达文书已至,言辞不善。”

李凌接过虫达的文书,浏览一遍,只见文中指责北地“私纳胡酋质子,结交外藩,其心叵测”,要求立即遣返这些胡儿,并向朝廷自陈。李凌冷笑一声,将文书递给侍立一旁的周勃、高顺传阅。

“虫达果然按捺不住了。”周勃皱眉道,“其心可诛!此分明是阻我西联之策,欲陷我于不义。”

高顺怒道:“朔方屡次挑衅,今又干涉我内政!王爷,不如强硬回复,斥其无理!”

公孙阙相对冷静:“王爷,虫达此举,虽为刁难,然其扣的‘结交外藩’帽子,若被其煽动朝议,亦是不小麻烦。需谨慎应对。”

李凌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将目光转向在一旁安静聆听、小脸上带着思索神情的李玄业。“业儿,朔方责我接纳胡儿,你以为,为父当如何回复?”

李玄业显然没料到父亲会突然问自己如此棘手的问题,他眨了眨清澈的眼睛,努力回忆着平日所学和近日所见,迟疑地答道:“回父王……这些胡儿,是……是河西部落主动送来学习的,并非质子。我北地以礼相待,教以文化,乃是……乃是教化远人,彰显汉家仁德,并非结交外藩。虫都督……他是在故意找麻烦。”

李凌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鼓励道:“嗯,能分清是非,看出虫达意图,很好。然,仅以此言回复,恐难堵其口。需有更周全之策。”

他随即对三位臣工部署道:“虫达之责,其意在阻我西进,乱我心神。我之应对,当以‘正名’、‘示公’、‘反制’为要。”

“勃兄,你即刻起草回复虫达之公文。文中需阐明三点:其一,河西子弟乃慕我汉家文化,自愿前来‘游学’,非是‘质子’,我北地秉持圣贤‘有教无类’之训,予以接纳教化,乃彰显天朝上国之气度,何错之有?其二,此事虽未及奏报,然皆在边郡抚夷安边职权之内,待其学有所成,自当禀明朝廷。其三,反问虫达,朔方毗邻胡地,为何不见其招徕胡儿学习王化,反而对我北地教化之举横加指责,是否心存忌惮,抑或不愿见边陲安宁?”

“子通先生,除公文往来外,你需设法将此事‘不经意’透露给与虫达不睦的朔方其他将领或关中与太尉府亲近之官员,使其知晓虫达之无理取闹。同时,将接纳胡儿、教化远人之举措,以奏章形式,抢先一步,用词谦恭地禀报长安,尤其要突出此乃‘宣扬汉德、羁縻远人’之善政,争取太尉周勃等重臣的理解。”

“高顺将军,边境戒备,尤其是东线,需再加强。严防虫达、王勇部借机生事。对四方馆及胡儿住所,加派暗哨,既为保护,亦为监控,绝不可出任何纰漏。”

“此外,”李凌看向李玄业,语气转为温和,“业儿,明日为父接见河西部落护送贵戚,你随我一同出席。接见后,你可由公孙先生陪同,去四方馆看看那些胡儿,与他们说说话,看看他们所学所感。外交之事,不仅在于文书往来,更在于人心向背。你要用心观察,体会其中微妙。”

【系统提示:宿主面对复杂的外交局面与邻邦的责难,采取“据理力争、抢先报备、争取奥援、实地疏导”的组合策略,并巧妙将实战案例转化为继承人的教学素材,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手腕与长远的教育眼光… 宿主状态:于多重外部压力下从容应对,化挑战为机遇,并深化对继承人的实践培养,统治策略更显圆融与深远…】

计议已定,北地郡府迅速行动。周勃起草的回复公文,义正词严又留有余地,很快发往朔方。公孙阙则通过隐秘渠道散播消息,并撰写了措辞巧妙的奏章,派快马送往长安。高顺加强了边境和城内的安全部署。

次日,李凌在王府偏厅接见了河西休屠、浑邪部的护送贵戚。接见时,李玄业身着锦袍,安静地坐在父亲下首,观察着父亲如何与这些身着异域服饰、言语需经翻译的胡人贵戚交谈。李凌态度雍容,语气温和而坚定,既表达了对河西部落善意的欢迎,也强调了教化胡儿、共促边贸安宁的初衷,并巧妙地将朔方的责难转化为对“共襄王化”事业的阻碍,令胡人贵戚深感北地的诚意与强大。

接见结束后,李玄业在公孙阙的陪同下,来到四方馆。馆内烧着暖炕,颇为温暖。胡儿们正在译官和学官的指导下,笨拙地练习书写汉字,或好奇地摆弄着算筹。见到世子前来,在学官提示下,他们有些慌乱地行礼。李玄业按照父亲和公孙阙事先的教导,温和地让他们起身,用简单的汉语问候,并让侍从分发了一些糕点。虽然语言不通,但孩子们的天性很快让气氛轻松起来。李玄业仔细观察着这些与自己年龄相仿的胡儿,看他们对汉地事物的新奇与努力适应,心中对“教化远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公孙阙在一旁低声讲解:“世子请看,让其习我文字,知我礼仪,久而久之,其心必向我汉家。此乃王道,胜过千军万马。”

与此同时,北地对朔方的回复以及抢先呈送长安的奏章,开始发挥作用。虫达接到回复,见李凌不仅毫不退让,反而反将一军,且得知此事已通禀长安,心下虽恼,却也不敢再大肆声张,只得暂时偃旗息鼓。而长安方面,太尉周勃(灌婴侯)在接到北地奏章后,对李凌“教化胡儿、安定西陲”的举措颇为赞赏,认为此乃边将应有之责,反而对虫达的斤斤计较有些不满,私下予以申饬。

消息传回狄道,李凌对诸臣道:“虫达此番发难,虽未得逞,然亦提醒我等,西联之策,需步步为营,谨防小人作梗。对待河西胡儿,需真心教化,使其成为沟通之桥梁,而非授人以柄的隐患。”

整个十二月,河西子弟在狄道的学习生活逐渐步入正轨。李玄业也依照父亲吩咐,每隔几日便会在公孙阙陪同下前往四方馆,有时观看他们学习,有时听译官讲述草原风俗,潜移默化中,开阔了眼界,也对父亲“怀柔远人”的策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岁末将至,狄道城内外虽天寒地冻,但王府之内,因妥善处理了胡雏入汉与朔方责难两件棘手之事,气氛反而显得更加沉稳凝重。李凌知道,与河西的关系,以及应对朔方的博弈,都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步。而这个冬天,让年少的世子亲身经历了外交的复杂与微妙,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前少帝纪:“(前少帝)三年冬,北地纳胡裔为学,朔方疑之,靖王凌奏对得宜,事遂解。”

* 家族史·始祖本纪:“前少帝三年十二月,河西休屠、浑邪部遣子弟二十余人至狄道游学。朔方虫达责难,凌公据理驳斥,并奏报长安,获太尉周勃嘉许。凌公令妥善安置胡雏,施以教化,并携世子玄业观其行,授以怀远之道。”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上帝纳远裔,施教化,破谗言,圣嗣习安邦之术。”

* 北地秘录·凌公抚胡授子:“羌胡子弟入狄道,虫达发难,李凌巧辩安抚,化险为夷,并引世子观外交,启其智略。”

(第三百一十五章 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