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2年 汉前少帝元年 农历十二月至公元前191年 汉前少帝二年 正月
腊月的北地,已是滴水成冰的酷寒世界。凛冽的朔风如同无形的刀锋,席卷过荒原,卷起地面上的积雪,形成一片片迷蒙的雪雾。湟水早已被厚达数尺的冰层彻底封冻,人马皆可通行。狄道城头的雉堞上挂满了长长的冰棱,守城士卒即便裹着最厚的皮裘,也需不断活动才能抵御刺骨的寒气。天地间唯余一片死寂的白,唯有风中偶尔传来的狼嚎或远处雪山隐约的轰鸣,打破这极致的宁静。然而,在这看似万物蛰伏、天地冰封的表象之下,北地郡西北边境线的紧张态势,却并未因严寒而有丝毫缓解,反而如同冰层下的暗流,涌动得更加隐秘而激烈。靖王李凌推行的“冬防森严”策略,在经历了十一月那次匈奴稽鬻部的试探性进攻后,得到了最彻底的执行。边境各处的烽燧堡垒,如同雪原上孤寂的灯塔,在酷寒中坚守,警惕地注视着北方的一切动静。狄道城内,虽然年关将至,但王府与郡府却并无多少节日的松懈,一种外松内紧的氛围笼罩着核心层。李凌深知,稽鬻绝非轻言放弃之辈,其冬日的蛰伏,或许正是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利用极端天气发起的致命一击。这个冬天,对北地而言,是一场与严寒、与潜在敌人进行的双重考验。
十二月上旬,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了北地,连续三日,天地混沌,积雪深可没膝,交通几近断绝。暴风雪甫一停歇,李凌便不顾严寒,令高顺陪同,率一队亲卫,顶风冒雪,亲赴西北边境巡视。此行既为检查极端天气下的防务状况,更为提振坚守边关的将士士气。
一行人马艰难跋涉数日,方才抵达最前沿的“鹰嘴隘”烽燧。此地正是月前预警匈奴偷袭之处。戍守军侯见王爷亲临,激动不已,详细禀报了暴风雪期间的警戒情况:虽天地茫茫,哨探无法远出,但烽燧值守一刻未停,士卒轮班扫雪清路,保持烽火台随时可用,并加强了听觉侦察。
李凌巡视了士卒的营房,见炉火充足,皮裘、肉干、药品齐备,心下稍安。他亲手为值守士卒斟上驱寒的姜酒,勉励道:“将士们戍守苦寒之地,为国屏藩,辛苦了!此番大雪,胡骑亦难行,然切不可掉以轻心。越是天候恶劣,越可能是敌人偷袭之机。尔等坚守在此,便是北地万千百姓的依靠!”
“誓死护卫北地!”将士们群情激昂,声震雪野。
离开鹰嘴隘,李凌又巡视了后方支撑的“黑石堡”等据点,检查了物资储备和防寒措施,对发现的问题当场责令整改。巡视途中,偶遇一支正在雪中艰难前行的补给队,李凌下马亲自慰问,叮嘱带队吏员务必确保一线物资供应。此行,极大地鼓舞了边境军民的士气,也让李凌对冬季防务的实际情况有了更直观的把握。
返回狄道后,李凌立即召见周勃、公孙阙。
“边境将士,确乎艰苦卓绝。”李凌感慨道,“然,防务森严,士气可用,此乃可喜。然,勃兄,后勤补给,仍是重中之重。暴雪之后,道路疏通、物资转运,难度倍增,需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务必确保一线粮秣、燃料、药材永不中断。”
周勃肃然应道:“王爷放心,臣已增调民夫,配发雪橇、驮马,并派郡兵护卫,分段清理官道,建立临时中转站。即便天气再恶,亦要保证补给线血脉畅通。”
李凌点头,又看向公孙阙:“子通先生,如此严冬,匈奴内部情况如何?稽鬻是否会因天候而暂缓行动?亦或,正相反?”
公孙阙呈上几份密报,回道:“王爷明鉴。据冒死传回的消息,稽鬻王庭所在河谷,今冬亦遭大雪,牲畜冻死颇多,部分新附部落已有怨言。然,稽鬻似以此为由,更加严厉地征调各部存粮,并逼迫他们派出精锐骑兵,进行雪地作战训练。有迹象显示,其可能欲利用我汉军认为冬季不宜大规模用兵的心理,以及大雪掩盖踪迹之便,发动一次旨在劫掠物资、提振士气、并试探我防线的突袭。其目标,或仍是我边境某处储备充足的堡垒。”
【系统提示:宿主于极端自然环境下坚持前线巡视,极大提振军心,并对敌情做出精准预判,展现出与士卒同甘共苦的统帅风范与敏锐的战略直觉… 宿主状态:于酷寒与潜在危险中身先士卒,将防御决心贯彻至最基层,同时保持高度战略警觉,统治的凝聚力与危机应对能力臻于化境…】
李凌闻言,目光锐利起来:“果然不出所料!稽鬻这是要行险一搏!他欲以雪为屏,以寒为刃。”他沉吟片刻,决断道:“既如此,我北地当‘以静制动,以逸待劳’!高顺将军!”
“末将在!”高顺踏前一步。
“传令各边境据点,自即日起,实施‘饵雷’之策!”李凌指令道,“前沿烽燧,明松暗紧。可适当减少白日巡逻频次,制造守军因天寒而松懈之假象。但夜间警戒,需倍加严密,多设暗哨、响铃、绊索。各堡垒内,预备大量火油、滚木、擂石,弩箭上弦,随时待发。抽调部分精锐,组成快速反应骑兵,藏于堡垒之后,一旦烽火起,即刻驰援。我们要让稽鬻的偷袭,变成自投罗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