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 汉高后五年 农历一月至二月
正月未尽,北地依旧是天寒地冻,积雪未融。然而,自长安那声惊雷炸响之后,狄道城内外,虽表面维持着“蛰伏”的态势,但一种无形的、混合着期待、焦虑与谨慎的暗流,已然在靖王府的核心层及敏锐的官吏将校间悄然涌动。贺表已发,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石子,北地所能做的,便是静候那来自帝国新权力中心的回音。在这段看似平静的等待期里,李凌并未虚度光阴,他深知,新朝初立,百废待兴,中央对边镇的态度尚在形成过程中,此时北地自身的“姿态”与“内功”,将极大影响未来关系的走向。因此,他主导下的北地郡,进入了一个更加精细、更加注重“内涵建设”的“观风”阶段。
贺表派出后数日,李凌再次召集周勃、公孙阙、高顺密议。此次议题,不再是应对危机,而是如何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窗口”,进一步夯实北地根基,并以一种不张扬却实实在在的“业绩”,向即将掌握权柄的新朝展示价值。
“王爷,贺表已发,我等之心迹已明。然,长安新朝,初掌大权,千头万绪,何时能顾及我北地,尚未可知。”周勃分析道,“在此期间,我北地万不可给人以‘无所事事’或‘拥兵自重’之感。当主动有所作为,然此‘作为’,又须恰到好处,不显突兀,不引猜疑。”
公孙阙接口:“勃兄所言极是。所谓‘观风’,乃静观朝廷风向,亦需让朝廷看到我北地之风。当下之要,在于将去岁‘秋课’所发现之问题,加速整改落实,并将‘靖边三策’推向深入,尤重其‘制度化成色’。例如,仓廪管理细则、边市交易规程、吏员考课条例等,可进一步完善,形成明文典章,使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如此,纵他日朝廷遣使巡查,我北地政务军务之井然有序、有法可依,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高顺也道:“军备方面,亦可借此冬春之交,开展一轮以‘巩固城防、精练技艺’为主的练兵,重在提升单兵素质与小部队协同,而非大规模演武,以示防御为本,无意扩张。”
李凌颔首,对众人的见解表示赞同。“诸位所议,深合我意。新朝甫立,首要在于稳定。我北地展现出的,应是‘治理有方、边陲安宁、忠君爱国’的形象。一切举措,当以‘务实’、‘合规’、‘低调’为准则。”他随即做出部署:
“勃兄,你总揽政务。即日起,着力推进三事:其一,将去岁‘秋课’所察之赋税不均、小吏贪墨等问题,限时整改完毕,并将整改结果记录在案,形成卷宗。其二,会同各曹署,将仓廪管理、水利维护、户籍核查等日常政务的流程进一步细化,制定出更明确的章程,下发各县执行。其三,春耕在即,需提前规划,种子、农具借贷等惠民之策,要落到实处,确保不误农时。总之一切政务,要体现出‘精耕细作’的成效。”
“子通先生,”李凌转向公孙阙,“你负责律令与情报。一方面,协助勃兄,将各项政务章程与汉律进行对照梳理,确保其合规性。另一方面,学吏馆要加大实务教学比重,可模拟新朝可能下达的各类政令,训练学员应对之策。情报网络,重心转为密切关注新朝政令发布、人事任免动向,尤其是对边郡、藩王的政策倾向,一有消息,立即报我。”
“高顺将军,”李凌最后吩咐道,“军队冬训,以巩固为主。可组织弓弩射艺、器械操练、城防演练等小规模竞赛,激发士气,但严禁越境行动。对朔方王勇部,保持常态监视,其若无异动,我亦不主动挑衅。同时,秘密遴选一批通晓文墨、头脑灵活的基层军官,交由子通先生,进行短期文书、律令培训,以备将来所需。”
“臣等遵命!”三人领命而去,各司其职。
【系统提示:宿主在中央政权更迭后的关键适应期,采取积极主动的内部优化策略,旨在通过提升治理质量与制度规范性来增强自身价值与安全性,统治策略更趋精细与长远… 宿主状态:于历史转折点稳健布局,外示静默,内修实政,展现其作为成熟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与务实作风…】
命令下达,北地郡的治理进入了一个“精雕细琢”的阶段。郡府各曹署的灯火下,吏员们不再仅仅是处理日常公文,而是更多地埋头于卷宗整理、章程修订、数据核算。一份份关于赋税征收细则、仓廪防火条例、边市货物查验标准的文书被制定出来,虽然繁琐,却使得政务运作更加规范。周勃不时召集各县令、蔷夫议事,听取整改汇报,部署春耕,强调“为政不在多言,在务实功”。田间地头,已有小吏在指导农户检修农具,遴选良种,虽然春寒料峭,但已透出备耕的忙碌气息。
学吏馆内,气氛更加热烈。公孙阙引入了案例教学,将北地近年遇到的实际政务难题,如流民安置、羌胡交涉、赋税纠纷等,让学员们模拟处理,并讲解其中涉及的律法条文和处置原则。他还特意增加了“新朝政令解读”的课程,虽然目前尚无具体新政,但已开始培养学员们把握政策风向的意识。李凌偶尔会微服前往,旁观教学,对优秀者予以勉励,传递出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