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9年 汉高帝八年 农历三月下旬
洛阳的春日,繁华中透着一种历经劫波后的沉静。未央宫前殿的奏对与洛水之滨的论策,如同两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其涟漪虽未在表面掀起滔天巨浪,却已悄然改变了水下的格局。李凌(靖王,体质27)深居馆驿,每日除了按制参加必要的朝会(多为礼仪性质,并无实质议政),便是闭门读书,或与高顺(体质26,武力86)、灌婴(敏捷88)推演沙盘,分析各方情报。他深知,在帝都,沉默有时比言语更有力量,尤其是在等待最终封赏的敏感时刻。他的低调与沉静,与一些初次入朝、急于结交权贵的诸侯王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反而让一些老成持重的重臣,如萧何、张良等人,对他又高看了一眼。
朝会之上,李凌始终恪守臣礼,位置虽在诸侯王班列中较为靠前(因救驾之功新晋),但发言极其谨慎,非皇帝垂询,绝不主动开口。即便发言,也多是对陛下圣谕的附和或对军国大事(仅限于匈奴边患)提出一些基于北地经验的、务实却不出格的建议,绝口不提中央政务或人事安排。这种清晰的角色定位和边界感,让刘邦(陛下)在满意之余,也渐渐放下了一些因白登之险后对强藩本能的警惕。偶尔,刘邦会在散朝后留下李凌,询问些北地风土或军中趣事,语气随意,更像翁婿间的闲谈,李凌皆从容应对,既不失恭敬,又透着亲近,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一日,大朝会。百官依序入殿,山呼万岁。仪式性的奏对之后,宦官高声宣道:“有制——!”
殿内顿时肃静。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御阶之下的李凌。大家都知道,今日,当有定论。
丞相萧何手持笏板,出班朗声奏道:“臣萧何启奏陛下:靖王凌,昔在边陲,恪尽职守,保境安民;白登之役,严守西线,功在社稷。陛下圣明,晋其王爵,召其入朝。凌奉诏以来,恭谨谦逊,奏对得体,深明大义。臣等议,当依功行赏,以彰陛下恩德,以励将士忠心。伏请陛下圣裁!”
这套程序化的奏对,标志着朝廷对李凌的考核期已结束,评价颇高。
端坐龙椅的刘邦,目光扫过殿下的李凌,见其垂首恭立,神色平静,心中最后一丝考量也放下了。他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准奏!”
“靖王凌听旨!”
李凌立即出班,跪伏在地:“臣李凌听旨!”
宦官展开早已备好的绢帛诏书,高声宣读:
“制曰:朕承天命,抚有万方。赏功罚过,国之常典。咨尔靖王凌,宗室懿亲,朕之佳婿。昔镇陇西,抚戎狄,安边陲,其功一也;白登之役,匈奴猖獗,尔能整饬武备,固守西疆,使虏不得西顾,朕无后顾之忧,其功二也;奉诏入朝,忠谨谦抑,深体朕心,其功三也。功绩昭着,宜加荣宠。今特赐:
一、 加食邑三千户,通前共五千户,世袭罔替;
二、 赐洛阳甲第一区,以便朝觐;
三、 赐御马十匹,黄金五百斤,锦缎千匹,钱五百万;
四、 准其王府置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官属,依制选补;
五、 北地郡边事,仍由其节度,一应军务,可专达于朕。
尔其钦哉!勉思尽忠,永保禄位。钦此!”
这道诏书,可谓恩宠备至!加食邑是实打实的利益增长;赐洛阳甲第,意味着李凌在帝国心脏有了合法的立足点;厚赐金银锦缎钱帛,是巨大的财富赏赐;准许开府置官属,是赋予其建立小型行政班底的权力,是亲王地位的重要体现;而最关键的是最后一条——“北地郡边事,仍由其节度,一应军务,可专达于朕”,这等于正式确认并巩固了李凌对北地郡的军事控制权,并且赋予了其一定的军事奏事特权,避免了被朝廷其他部门过度掣肘。这无疑是刘邦对李凌忠诚和能力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其在白登之围中“恪尽职守”的最大回报。
【系统提示:宿主成功通过朝廷考核,获得正式封赏,政治地位与实力得到实质性提升,资源获取与势力建设进入新阶段… 体质:27… 力量:26,敏捷:25,智力:99(对封赏背后政治含义的洞察力深刻)… 政治:99(成功获得关键授权,巩固自身权力基础的能力凸显)… 魅力:99(荣宠不惊,沉稳受赏的形象赢得尊重)… 幸运:26(???获得预期内的最大利益,运势平稳上升)… 信仰值:9.9… 状态:冷静接受封赏,深刻理解各项恩赐的战略意义,立即开始规划资源利用与权力巩固,为返回北地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臣李凌,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凌声音沉稳,叩首谢恩,脸上并无狂喜之色,只有恰到好处的感激与恭顺。这份镇定,让御座上的刘邦微微颔首,也让殿中不少观望者暗自佩服。此子,确非池中之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