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 汉·高帝二年 农历九月至十月
匈奴秋季入侵的狂潮,在狄道城下撞得头破血流后,终于如同退潮般,裹挟着掳掠来的部分人口财物,以及满身的伤痕,悻悻然撤回了漠北草原。然而,他们留下的并非胜利的宁静,而是一片狼藉的焦土、无数焚毁的村落、和弥漫在空气中的血腥与悲伤。陇西郡东部几成白地,北地郡边境亦是疮痍满目。秋风吹过,卷起的不仅是枯叶,还有未熄的余烬和劫后余生者压抑的哭泣。
狄道城内,虽然城墙依旧巍峨,守军依旧肃立,但一种大战过后的疲惫与沉重,笼罩着每一个人。伤兵营里人满为患,医官和志愿者们穿梭其间,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草药和血腥气味。阵亡将士的名单被张榜公布,长长的竹简上,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破碎的家庭,城内外不时响起悲恸的哭声。街道上,往来的军民大多面带菜色,眼神中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忧虑。
郡守府内,连日来的紧张气氛稍稍缓解,但公务却更加繁重。李凌(体质27)卸去了戎装,换回常服,然而眉宇间的疲惫却难以掩饰。他正听取周勃(政治85,智力82)关于战后善后事宜的详细禀报。
“王爷,”周勃的声音带着沙哑,显然也是多日未得好好休息,“初步清点,此次秋防,我北地郡自身阵亡将士一千三百余人,伤者逾两千;陇西郡通报的损失更为惨重,军民死伤及被掳者恐以万计。陇西东部数个县邑城垣被毁,秋粮或被抢或被焚,今冬明春,恐有大饥荒蔓延。”
李凌闭目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沉重,沉声道:“阵亡将士,按最高规格抚恤,其家眷由官府供养,子女可优先入蒙学堂。伤者,不惜一切代价救治。阵亡名录,抄录一份,供奉于即将修建的英烈祠中,四时祭祀,香火不绝。”
“对于陇西郡的灾民,”李凌继续道,“我北地不能坐视。勃兄,你立即从府库中调拨一批粮食、药材和过冬衣物,以本王名义,紧急援助陇西郡守,助其赈济灾民,稳定秩序。同时,开放边境,允许陇西灾民有序入境安置,可安排他们参与城防修复、水利兴修等劳役,以工代赈,使其能自食其力,也补充我北地劳力。”
周勃闻言,面露难色:“王爷仁厚,然我北地自身存粮亦不充裕,若大量援助陇西,恐……”
李凌摆手打断他:“勃兄,唇亡齿寒。陇西若乱,盗匪蜂起,必殃及我北地。此时伸出援手,既是人道,亦是自保,更能彰显我北地顾全大局、忠于汉室之心。朝廷若知,亦会嘉许。粮食不够,就想办法从巴蜀、关中高价购买,或加大与西羌的盐铁交换力度。总之,灾民必须救!”
周勃见李凌态度坚决,且思虑深远,便不再多言,郑重应下:“诺!勃这就去安排!”
【系统提示:宿主处理战后复杂局面,展现仁政与战略远见,内政能力与领袖魅力得到巩固… 体质:27(身体疲劳,但意志坚定)… 力量:26,敏捷:25,智力:98(统筹战后重建、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突出)… 政治:99(通过善后事宜深化与邻郡关系、提升朝廷印象的策略成功)… 魅力:99(体恤士卒、关爱百姓的形象深入人心)… 幸运:26(???危机过后,运势进入平稳修复期)… 信仰值:9.9… 状态:身心疲惫但思路清晰,全力投入战后重建与抚慰工作,巩固统治基础,并着眼长远发展。】
处理完最紧迫的抚恤与赈灾事宜,李凌又马不停蹄地召见了灌婴(敏捷88)和高顺(体质26,武力86)。两人身上都带着征尘与些许轻伤,但精神还算饱满。
“此次能击退匈奴,二位将军居功至伟!”李凌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功绩,“尤其是婴兄,游击战术运用得当,极大牵制了敌军主力;敬志守城稳健,狄道安然无恙,功不可没。”
“此乃末将等分内之事,全赖王爷运筹帷幄!”灌婴和高顺齐声谦逊道。
李凌点点头,话锋一转:“然胜不足骄,败亦需鉴。此次与匈奴大战,我军暴露诸多问题。其一,骑兵数量与机动性仍远逊匈奴,难以进行大规模野战对抗;其二,步卒对骑兵战术仍存畏惧心理,守城尚可,野战时阵型易被冲散;其三,军情传递速度,仍有迟滞。”
他看向二人:“故,战后整军,需立即提上日程。高顺,着你负责汰弱留强,精简老弱,补充青壮,并加强步卒对抗骑兵的阵型训练,尤其是长矛方阵与强弩配合。灌婴,骑兵建设乃重中之重。一方面,从缴获和购买中优先补充战马;另一方面,严格训练现有骑兵,要练得比匈奴更狠、更灵活!此外,可尝试从归附的羌人、甚至匈奴降卒中,挑选骁勇善骑者,编入斥候或轻骑队伍,以夷制夷。”
“末将遵命!”灌婴和高顺肃然领命,他们也深知军队建设的紧迫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