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 汉·高帝元年 农历三月中旬
刘邦于汜水之阳登基称帝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正式宣告了持续数年的楚汉争霸落下帷幕,一个大一统的新王朝——汉,屹立于华夏大地。尽管春寒料峭,狄道城外的渭水仍带着冰凌的碎响,但一种不同于战争紧张的氛围,开始在这座饱经创伤的边城弥漫开来。那是一种混杂着期盼、茫然与谨慎的复杂情绪,是对即将到来的新秩序的无声观望。
郡守府内,药香依旧浓郁。李凌(体质24)的身体在经历了一个严冬的煎熬后,终于显现出一丝极其微弱的稳定迹象。持续的低热退去,咳喘虽未痊愈,但不再像之前那般撕心裂肺。淳于意(智力80)谨慎地表示,王爷的元气有了一丝“归根”的迹象,但犹如久旱的枯井偶得毛雨,距离真正恢复还遥遥无期,仍需绝对静养,最忌劳神。刘玥(昭武王妃)日夜侍奉在侧,眼见丈夫病情稍有起色,紧锁多日的眉头才略微舒展,但心中的弦依旧紧绷。
这一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带来些许暖意。李凌正由刘玥扶着,半靠在榻上饮用一碗稀粥,忽闻府外传来一阵规整而有力的马蹄声,伴随着隐约的喧哗与号令声,不同于往日军民往来的嘈杂。紧接着,周勃(政治85,智力82)沉稳而略显急促的脚步声在门外响起:“王爷,朝廷使者已至城南!”
李凌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该来的,终于来了。他放下粥碗,对刘玥轻声道:“更衣。”
“王爷,您的身体……”刘玥忧心忡忡。
“无妨……君臣大礼……不可废……”李凌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他深知,这第一次正式接旨,不仅关乎他个人的荣辱,更关乎整个北地在新朝中的立场和未来。
在刘玥和侍从的悉心搀扶下,李凌换上了代表他爵位的昭武王服。原本合身的王服,此刻穿在他消瘦不堪的身上,显得空空荡荡,衬得他脸色愈发苍白,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依旧锐利如昔。他在周勃、以及闻讯赶来的高顺(体质25,武力85恢复中)、灌婴(敏捷88)等核心文武的簇拥下,缓缓行至郡守府大门前。
府门前的小广场已简单肃清。一队约五十人的宫廷卫队,盔甲鲜明,旌旗招展,肃立两旁,透着一股新朝的威严气象。为首者,是一位面白无须、身着谒者官服的中年官员,手持代表皇帝权威的节杖,神色庄重,正是曾来过狄道的谒者丞赵午(政治75,智力78)。他见到被搀扶出来的李凌,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诧与怜悯,但很快便恢复了官方的肃穆。
“陛下使者至!昭武王李凌接旨!”赵午清朗的声音响起。
李凌在周勃和刘玥的搀扶下,缓缓跪倒在早已设好的香案前,北地文武皆紧随其后,跪满一地。尽管动作迟缓,甚至需要借力,但李凌的神情却异常庄重,每一个动作都力求符合礼制。
“臣,李凌,恭迎陛下圣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在寂静的广场上传开,带着一种虚弱的坚定。
赵午展开明黄绸缎的诏书,朗声宣读。诏书文辞古雅,先颂高祖皇帝(刘邦)顺天应人、平定四海、开汉家基业之伟绩,继而褒奖李凌:
“咨尔昭武王凌,昔在军旅,屡立战功;受命北地,屏藩西陲。当楚逆猖獗,龙且犯境之际,尔能秣马厉兵,固守孤城,浴血奋战,挫敌锋锐,使贼不得西顾,功在社稷,忠勇可嘉!朕心甚慰!”
诏书肯定了李凌在楚汉战争,尤其是牵制龙且大军方面的功劳,接着宣布赏赐:
“特赐昭武王凌,黄金千斤,锦缎五百匹,御药十车,以资抚慰,安心养疾。望尔早日康复,继续为国镇守边陲,永固汉土!”
随后,诏书又对周勃、灌婴等将领予以褒奖和赏赐(金银布帛不等),并抚恤北地阵亡将士家属。
最后,诏书强调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望北地军民上下齐心,恢复生产,巩固边防,以示对皇帝的忠诚。
【系统提示:宿主完成首次正式接旨仪式,确立君臣名分,对新朝政治规则适应性提升… 体质:24(极度虚弱,仪式性活动带来短暂精神提振)… 力量:22,敏捷:21,智力:93(对诏书言辞背后的政治意图进行深度解析)… 政治:94(首次直面新朝权威,对权力层级与臣服礼仪的理解深化)… 魅力:98(病重中恪守臣节,形象更显忠贞与坚韧)… 幸运:25(???平稳完成关键政治仪式,运势稳定)… 信仰值:9.9… 状态:身体极度孱弱,成功完成象征性政治仪式,精神集中于解读圣意与规划北地后续应对策略。】
李凌跪在冰冷的石板上,仔细聆听着每一个字。诏书充满褒奖与抚慰,赏赐也算丰厚,但他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关键信息:皇帝认可了他 “昭武王” 的现有爵位和镇守北地的职责,但并未给予新的、实质性的晋升或权力扩展。这是一种典型的“安抚”和“确认”策略,既肯定了你的过去,也划定了你未来的位置——安于边陲,勿生他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