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终末纪元:我的据点能升级 > 第127章 芒种灌浆期与噬浆变异体的阻击

芒种的太阳带着灼人的热度,烤得黎明新城的田野发烫。玉米地的穗子已经抽出红缨,饱满的苞叶紧紧裹着正在灌浆的籽粒,轻轻一捏能感觉到里面的充实;水稻田的稻穗垂了下来,谷粒从青白色慢慢转黄,风吹过会发出沙沙的“灌浆声”;大豆地的豆荚鼓了起来,透过豆荚能看到里面排列整齐的豆粒,像藏着一颗颗小珍珠。这是全年产量的“定局关键期”——灌浆期籽粒积累的养分,直接决定最终的饱满度和产量,一旦籽粒空瘪,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打水漂。联盟的节奏比立夏时更细:老周的农务组逐穗测灌浆速度,老郑的机械组改装“籽粒监测设备”,苏晚晴的医疗组调配“灌浆营养剂”,河港的船员则在凌晨和傍晚浇水,避开正午高温,每个人的额头上都挂着汗珠,却盯着籽粒的眼神格外执着——这饱满的穗子,就是冬天粮仓的底气。

老周每天背着“籽粒千粒重速测仪”在玉米地穿梭,他从每株玉米上摘一个穗子,剥出几十粒籽粒放在仪器上,几秒后就能算出千粒重增长速度。“玉米千粒重日增3.2克,灌浆速度正常!”老周对着对讲机喊,声音里满是期待。他剥开一个玉米穗,里面的籽粒排列紧密,已经从乳白色转成淡黄色,“按这速度,再过十天就能完熟,千粒重能到310克,比去年多15克!”

旁边的小王正用“稻穗灌浆度检测仪”测水稻,仪器的探头贴在稻穗上,能透过谷壳看到里面的灌浆情况。“周叔,水稻灌浆进度80%,谷粒饱满度达标!”小王一边记录一边说,手里的检测仪还在发烫——正午的太阳太烈,仪器都跟着吸热。老周递给他一块湿毛巾:“别在太阳下待太久,测完几株就到树荫下歇会,中暑了反而耽误事。”

林墨正陪着老郑在水稻田旁调试“智能籽粒透视仪”。这是老郑专门为灌浆期改的设备,能通过近红外光穿透谷壳,在屏幕上清晰看到籽粒内部的淀粉积累情况,还能预警空瘪粒。“你看,这颗谷粒的淀粉积累满了,是饱满粒;这颗中间有缝隙,是空瘪预警,得赶紧补营养。”老郑指着屏幕上的图像,眼里满是得意,“我还加了‘灌浆进度地图’,能显示整块田的灌浆情况,哪块慢了一目了然,不用再逐株测。”

小李正在测试“营养补给联动”功能,他在透视仪上标记出灌浆慢的区域,旁边的“精准营养喷雾机”立刻启动,对着该区域喷洒营养剂。“郑工,这联动太方便了!不用人工找地块,机器自己就能补营养!”小李兴奋地说,老郑拍了拍透视仪:“灌浆期就怕‘一块地两种命’,有的饱满有的空瘪,有这机器就能匀着来,产量能再提一成。”

苏晚晴的医疗组在田边搭了“灌浆营养站”,塑料桶里装着“籽粒灌浆促进剂”——这是她用磷酸二氢钾(促淀粉积累)、芸苔素(促养分运输)和清水按1:0.2:200的比例调配的,喷在穗子上能加速灌浆,减少空瘪粒。“每天清晨喷一次,这时叶片气孔张开,营养吸收最好;正午绝对不能喷,会灼伤穗子。”苏晚晴一边指导队员配药,一边用“籽粒糖分检测仪”测玉米籽粒,屏幕上显示“糖分含量12%,正常!”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在灌溉渠旁操作“智能浇水系统”,他们把浇水时间定在凌晨4点和傍晚7点,每次浇水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整时长。“小张,玉米地的土壤湿度降到60%了,凌晨浇水时多浇10分钟!”老河盯着远程监测屏,上面的土壤湿度曲线清晰可见。船员们则忙着清理渠里的水草,避免水草堵塞水管影响水量。“灌浆期缺水,籽粒会‘渴’得空瘪;水多了,根系又会烂,咱们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盯着水!”老河擦了擦汗,虽然是傍晚,空气里还是带着热气。

可就在灌浆期的第九天,意外突然砸来。负责玉米地监测的队员小张,慌慌张张地跑到老周身边,手里捧着一个玉米穗——穗子看着饱满,剥开苞叶却发现里面的籽粒一半是空瘪的,空瘪粒的表皮发皱,轻轻一捏就碎,饱满粒的顶端也有淡淡的褐色斑点,闻起来有股酸败味。“周叔!不好了!玉米籽粒空瘪了!北边玉米地已经有几十株这样的了,有的穗子全是空粒!”

老周的心瞬间揪紧,他接过玉米穗,用放大镜仔细看——空瘪粒的内部没有淀粉,只有一层薄薄的表皮,褐色斑点下藏着细小的菌丝,饱满粒的淀粉里还能看到针尖大的小虫。“林墨!苏医生!老郑!快到北边玉米地来!”老周掏出对讲机,声音带着急颤,“玉米籽粒空瘪,有虫有霉,情况危急!”

林墨、老郑和苏晚晴赶到时,北边玉米地已经有一片“空瘪区”——几十株玉米的穗子看着鼓鼓的,剥开全是空粒,褐色斑点在阳光下格外扎眼。苏晚晴立刻用无菌棉签刮下斑点上的菌丝,放在便携式显微镜下,屏幕上的画面让她脸色骤变:“是‘噬浆变异体’!这是专门寄生籽粒的复合变异体——有吸糖虫和腐浆菌,吸糖虫钻进籽粒里啃食淀粉,把养分吸空导致空瘪;腐浆菌则在籽粒表面滋生,分泌‘酸败酶’让饱满粒变质,还会顺着穗轴扩散,一天就能让整个穗子废掉;更可怕的是,它们靠风传播孢子,还能附着在鸟类身上,扩散速度比之前的变异体都快,要是不及时阻击,三天内所有地块的籽粒都会空瘪,今年就颗粒无收了!”

老郑用“籽粒深层探测仪”插入玉米穗,屏幕上显示“变异体浓度:空瘪粒100个\/粒,饱满粒5个\/粒,穗轴20个\/厘米”。“现在北边玉米地有5亩受污染,孢子已经被风吹到南边大豆地!而且吸糖虫藏在籽粒内部,腐浆菌在表面,得内外同时消杀,还要防扩散!”老郑的眉头拧成死结,语气凝重:“必须在26小时内阻击成功,不然等孢子扩散到所有地块,就真的没救了!”

林墨立刻在玉米地旁搭起临时指挥部,风里带着玉米穗的清香,指挥部里的气氛却像结了冰。“噬浆变异体的核心威胁是‘籽粒内寄生、双向扩散、致粒空瘪’,阻击的关键是‘内外消杀、孢子拦截、营养补灌’。”林墨开门见山,目光扫过每个人,“老郑,你先改装设备,怎么给籽粒内部消杀,还要拦截空中的孢子?”

老郑立刻掏出一张草图,铺在桌上:“第一,改装‘籽粒内吸消杀机’——用微型针头往籽粒里注入药剂,同时在穗轴处埋缓释药芯,持续杀死内部的吸糖虫;第二,制作‘空中孢子拦截网’——在地块周围拉带电的防虫网,网面涂黏菌胶,既能电杀带孢子的飞虫,又能粘住空中的孢子;第三,升级‘籽粒营养补灌机’——能把高浓度营养剂喷在穗子上,让没被感染的籽粒加速灌浆,补上空瘪的损失。机械组6个人,1小时内改好3台消杀机、5张拦截网,装好2台补灌机!”

“药剂我来调整!”苏晚晴接过话,从医疗箱里拿出药剂瓶,“普通药剂进不了籽粒内部,我要调配‘双效噬浆消杀剂’——用溴氰虫酰胺(杀吸糖虫)、咪鲜胺(杀腐浆菌)、内吸渗透剂按1:0.8:0.3的比例混合,加水稀释30倍,注入籽粒能杀虫,喷在表面能灭菌;另外,还要准备‘孢子灭杀雾’,用次氯酸钠稀释后,通过无人机在地块上空喷洒,杀死空中的孢子。”

老河也立刻表态:“河港的船员负责搭建‘孢子隔离带’!在受污染地块周围挖1米宽的沟,沟里撒生石灰,再拉两层拦截网,防止孢子扩散;另外,我们还能帮忙摘除受污染的穗子,装进密封袋烧掉,减少传染源!”

老周最后补充:“农务组负责逐穗筛查——消杀机处理一穗,我们就用探测仪测一穗,确保虫菌全死;同时记录每块田的补灌情况,保证健康籽粒灌浆充足;另外,还要安排人盯着拦截网,粘满孢子就及时更换!”

“现在是上午9点,10点前完成设备和药剂准备,10点半开始阻击作业,明天上午11点前必须控制住所有地块!”林墨看了看手表,“大家抓紧,孢子扩散快,分秒都不能浪费!”

命令下达后,所有人像拧紧的发条般行动。机械组的队员扛着消杀机零件往玉米地跑,老郑亲自给微型针头校准深度,小李拿着量杯测试注药量:“郑工,每粒注0.2毫升准吗?会不会太少杀不死虫?”“放心,这剂量刚好够杀死虫,多了会让籽粒变质!”老郑一边说,一边启动消杀机,针头精准扎进籽粒,药剂缓缓注入。

医疗组的配药点设在指挥部旁,两个大陶缸分别装着双效消杀剂和孢子灭杀雾。陈阳按比例将溴氰虫酰胺和咪鲜胺倒入陶缸,老周拿着长棍用力搅拌,药液泛起淡淡的浅褐色:“陈阳,溴氰虫酰胺的量再核对一遍!30斤水加1斤药,多了会有残留!”“周叔,我算三遍了,这缸水30斤,刚好1斤药!”陈阳举着量杯,刻度线分毫不差。

赵磊的第三组队员推着消杀机进入玉米地,小王操作消杀机,针头扎进籽粒,表面同时喷洒药剂,空瘪粒上的褐色斑点很快褪去。“快!摘污染穗子!”旁边的队员立刻弯腰,把全是空粒的穗子摘下来,装进密封袋,生怕孢子飘出来。老周跟在后面,用探测仪测籽粒:“吸糖虫死了!腐浆菌也灭了!”

河港的老河带着船员忙着挖隔离沟,他们用铁锹挖1米宽、0.5米深的沟,沟里撒满生石灰,再把拦截网拉在沟旁,像给玉米地围了一道“铜墙铁壁”。“小张,把网拉紧点,别让风把网吹松了!”老河一边指挥一边帮忙,手上沾了生石灰,却没停下手里的活。

可就在下午2点,负责大豆地监测的队员突然报告:“周叔!大豆荚里也发现吸糖虫了!有的豆粒已经空了!”

林墨立刻赶到大豆地,苏晚晴正在剥开豆荚看虫:“是孢子飘到大豆地,虫在豆荚里产卵了!拦截网没拦住所有孢子!”林墨果断下令:“立刻在大豆地加设拦截网和无人机喷雾!苏医生,给大豆荚喷双效消杀剂;老郑,把消杀机调到大豆地,给豆粒注药!”

队员们立刻行动,加网、喷雾、注药,经过两个小时的紧急处理,大豆地的吸糖虫和腐浆菌终于被控制。“以后每半小时检查一次拦截网,无人机每小时喷一次孢子灭杀雾!”林墨对着对讲机严肃地说,所有人都齐声应和——孢子会飘,半点松懈都不能有。

接下来的一天多里,所有人都连轴转。白天,他们在田里逐穗消杀、拦截孢子、补灌营养;晚上,他们轮流值守,盯着探测仪和拦截网,生怕孢子趁夜扩散。老周的手被玉米叶划了好几道口子,却依然坚持逐穗筛查;老郑的额头被太阳晒脱了皮,却依然在调试消杀机;苏晚晴的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却依然在纸上写药剂配比;老河和船员们的鞋子沾满生石灰,却依然在巡查隔离沟。

明天上午11点,最后一次检测结果出来了——所有地块的籽粒虫菌死亡率100%,空中孢子浓度为零,健康籽粒的灌浆速度恢复正常,千粒重日增3克。“成了!噬浆变异体被彻底阻击了!籽粒保住了!”老周激动地举起探测仪,屏幕上的绿色数据让所有人都欢呼起来,风里的稻穗沙沙响,像在为他们庆祝。

当天中午,联盟的食堂里举办了“噬浆阻击胜利小宴”。后勤组用刚摘的嫩玉米煮了玉米汤,炒了一盘嫩豆粒,还蒸了南瓜——玉米汤清甜,豆粒鲜香,每个人都吃得格外香。队员们围坐在桌旁,手里捧着碗,脸上满是疲惫,却笑得格外安心。

老河喝了一口玉米汤,对林墨说:“以前在末日里,看着籽粒空瘪只能认命,现在有了这些好设备,再凶的变异体也能挡住!今年这收成,肯定错不了!”

林墨笑着点头:“接下来咱们就要进入‘大暑成熟期’了,那是收获前的最后一关。老郑要抓紧检修收割机、烘干机,确保秋收顺利;苏医生要准备‘果实保鲜剂’,防止收获后霉变;老周则要制定收割计划,按作物成熟顺序来,先收小麦(如果之前种了的话,这里按前文是玉米、水稻、大豆),再收水稻,最后收大豆;另外,咱们还要提前清理仓库,腾空地方装新粮。”

老周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收割计划表,上面详细记录了每种作物的成熟时间和收割人员:“玉米7月20号成熟,安排15个人,3台收割机;水稻7月25号成熟,安排18个人,2台收割机 10台插秧机(这里应该是收割机,笔误,改过来);大豆7月30号成熟,安排12个人,2台收割机,刚好能错开高峰期。”

苏晚晴也补充道:“我已经调配好了‘果实保鲜剂’,用食品级山梨酸钾和清水按1:500的比例混合,收获后喷在籽粒上,能延长保鲜期;另外,我还会在仓库里放湿度监测仪,防止新粮受潮。”

老郑接过话,手里拿着收割机的检修清单:“我已经检查了收割机的割台和脱粒装置,还加了‘籽粒清选模块’,能减少收割时的籽粒损失;烘干机也调试好了,能把粮食水分快速降到13%以下,保证储存安全。”

窗外的太阳依旧炽热,玉米地的穗子更饱满了,水稻田的稻穗全黄了,大豆地的豆荚也转成了褐色。远处的仓库旁,老郑已经开始检修烘干机;黎明河的水面波光粼粼,映着田野里即将成熟的作物,满是丰收的希望。

林墨看着眼前的一切,心里满是踏实和期待。他知道,大暑成熟期或许还会有挑战,比如台风、暴雨,或许还会有最后一波变异体,但只要大家像现在这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这些饱满的籽粒,这些检修好的设备,这些周密的计划,都是黎明联盟对丰收的承诺——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他们会用双手收获金黄,用智慧守护成果,终将在今年秋天,把满仓的粮食锁进仓库,让黎明新城的家园,在末日里愈发坚固、富足。

黎明联盟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个芒种,他们在田野里阻击噬浆变异体,守护了籽粒的饱满;大暑时节,他们会迎接作物成熟,为秋收做最后的准备;秋天,他们会迎来全年最忙碌的收获季,把金黄的粮食收进仓库;冬天,他们会安稳地守着粮仓,规划明年的种植,让黎明新城的光芒,照亮更多在末日里寻找希望的人。

在这片被阳光晒得温暖的土地上,丰收的乐章,即将奏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