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两大意志对峙的恐怖漩涡,并非重返安宁,而是坠入了一种更加深邃、更加不确定的漂流。陈暮引爆能量制造的规则混乱,以及利用两大意志摩擦产生的间隙进行的突围,几乎耗尽了他刚刚恢复的大部分心力。此刻,那承载着他们最后希望的“秩序气泡”——或许现在更应该称之为 “微光方舟”——正沿着一条由破碎因果和微弱可能性构成的“缝隙”,以一种近乎随机的轨迹,向着“归墟”与“圣柜”体系更深层,或者说更边缘的未知领域滑行。
“方舟”内部,光线柔和而稳定,由被转化的青铜纹路和沉淀的文明信息碎片构成的内壁,散发着令人心安的微光。但无论是陈暮还是周擎,都清楚这安宁是何等的脆弱。陈暮盘膝坐在中央,脸色苍白如纸,气息微弱,大部分意识都沉入了对“方舟”稳定性的维持以及对自身严重损耗的修复中。先前那场短暂却层次极高的对抗,几乎触及了他新晋跃迁后力量的底线。
周擎的情况稍好,但也好得有限。他依靠着内壁坐下,一边抓紧时间调息,一边警惕地注视着“方舟”外部那光怪陆离、飞速掠过的景象。这里已非“遗蜕隧道”,而是一片更加混沌、色彩难以名状的规则乱流区。偶尔能看到巨大如星云般凝固的文明悲剧场景一闪而过,或是听到仿佛来自时空尽头细微的规则崩塌声。这里像是系统崩溃后残留的“垃圾填埋场”,又像是未被完全定义的“规则混沌海”。
“我们……这是在哪儿?”周擎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沙哑,以及深深的迷茫。失去了林薇的导航(通讯在突围瞬间已彻底中断),在这片连时空概念都模糊的区域,他们如同真正的盲人行于陌路。
陈暮缓缓睁开眼,眼眸中那深邃的平静下是难以掩饰的疲惫。“不清楚。我们撕裂的‘缝隙’是不稳定的,目的地无法预知。”他伸出手指,轻轻触碰内壁,一丝微弱的感知延伸出去,试图捕捉外部乱流中蕴含的信息。“但这里……规则的压迫感似乎比核心区域要弱一些,虽然更加混乱……或许,我们歪打正着,进入了某个系统的‘缓冲区’或‘废弃区’。”
就在这时,一直悬浮于陈暮意识核心,处于相对沉寂状态的暗金色“世界之种”,忽然轻微地悸动了一下。一种奇异的牵引感,并非来自零的星光,也不是来自“归墟”或“回响”的意志,而是仿佛与外部混沌中某些极其微弱的分散共鸣点产生了联系!
陈暮心中一动,集中精神去感知。他发现,那些共鸣点并非实体,而是一个个极其黯淡仿佛随时会熄灭的意识星火!它们散落在这片规则的混沌海中,仿佛地暴风雨夜海面上零星漂浮的萤火虫,散发着微弱却顽强的属于个体生命的独立意志与未竟执念!
这些……是未被“归墟”完全吞噬消化,或者说,其存在形式特殊到连“归墟”都难以彻底磨灭的文明残响!是那些消亡文明中,最为坚韧、最为独特的个体,留下的最后印记!
它们与陈暮“世界之种”内蕴含来自亿万文明的智慧与可能性产生了共鸣!尤其是陈暮那“回响乃新生之引”的全新定义,仿佛对这些在永恒消亡循环中痛苦挣扎的残存意识,散发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陈暮心中升起。
他不再仅仅是被动地维持“微光方舟”的稳定和漂流。他开始主动地、极其谨慎地,引导着“方舟”,向着那些分散的微弱意识星火靠近。同时,他将自身那蕴含着新定义的力量,化作更加温和、更加包容的共鸣波纹,犹如在黑暗森林中吹响代表理解与邀请的叶笛声,缓缓扩散出去。
过程缓慢而充满风险。每一次靠近那些意识星火,都可能触动周围不稳定的规则乱流,引发小范围的能量湍流。陈暮必须分出大量心神来规避这些风险,同时还要小心控制共鸣的强度,以免惊吓到那些本就脆弱无比的残存意识。
周擎默默地看着陈暮的行动,他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将自身的警惕性提升到最高,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他明白,陈暮正在尝试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在这片文明的坟场中,寻找并连接可能的“盟友”,或者说,收集散落的“火种”。
第一次接触,并非一帆风顺。
当“微光方舟”小心翼翼地靠近第一点意识星火时,那星火如同受惊的含羞草,骤然收缩,散发出强烈的排斥与恐惧波动,甚至引动了周围一小片混沌能量,化作尖锐的规则冰刺射向“方舟”!陈暮不得不立刻操控“方舟”规避,并加强自身共鸣波纹中的“沉寂”与“安抚”特性。
失败并未让他气馁。他继续尝试,调整着共鸣的频率与方式,不再强调“拯救”或“融合”,而是传递“理解”、“共存”与“共同寻找出路”的意念。
终于,在接近第五点意识星火时,情况发生了变化。那点星火在感知到陈暮那独特而温和的共鸣后,并未立刻排斥或攻击,而是试探性地,散发出了一丝微弱的回应。那回应中,包含着一段破碎的记忆画面——一个依靠歌声与星球共鸣的文明,在母星沉寂前,最后一位歌者仰望星空无声的咏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