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连滚带爬地扑回自己的工位,心脏在胸腔里发疯般狂跳,几乎要撞碎肋骨。
后背的衬衫早已被冷汗浸透,紧紧贴在皮肤上,冰冷粘腻。我不敢回头去看那台仍在“工作”的复印机,也不敢望向经理办公室那片吞噬光线的黑暗玻璃。
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那股混合了臭氧和铁锈的诡异气味。
电脑!对,电脑!
刚才那些恐怖的图案和文字,是打印出来的。
源头呢?是不是谁黑了公司的服务器?或者是病毒?一个荒诞却带着一丝微弱希望的念头升起——删除它!从源头上删除它!
颤抖的手指几乎不听使唤,重重砸在键盘上。
漆黑的屏幕亮起,映出我惨白失措、左眼下方还沾着不知是汗是泪的脸。
输入密码时,连续错了三次,第四次才勉强成功。
桌面弹出,图标排列如常。
我飞快地点开网络驱动器,找到存放公共打印任务和临时文件的共享文件夹。
心跳如擂鼓,眼睛死死盯着屏幕,生怕在某个角落突然跳出那只扭曲的血手印或是“看着你呢”的文字。
没有。文件夹里看起来一切正常。几个PDF,几份报表,都是日常文件。
是隐藏文件?还是更深层的系统日志?
我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喉咙口的腥甜感,点开了打印服务器的队列管理界面。
列表是空的。没有正在进行或错误的打印任务。
怎么会?那些纸是怎么出来的?
冷汗顺着额角滑落,滴在键盘上。难道真的是那台复印机自己“想”印出来的?
不!不可能!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强迫自己冷静,点开系统事件查看器。密密麻麻的日志条目滚动着。
我的目光飞快地扫过,寻找任何与打印、复印相关的异常记录。
找到了!
就在大约半小时前,我听到复印机第一次自动启动的那个时间点,有一条来自“多功能打印设备(型号:DC-785)”的警告日志:
“警告:检测到非标准数据输入流。无法解析。已启用备用渲染模式。”
非标准数据输入?备用渲染模式?
这是什么意思?
我的心沉了下去。继续往下翻。
紧接着这条警告之后,是连续十几条内容几乎相同的日志:
“信息:作业已完成。输出至:主托盘。”
“信息:作业已完成。输出至:主托盘。”
时间戳与我捡到那些恐怖纸张的时刻完全吻合。
不是网络攻击,不是病毒文件。
是那台机器本身,它接收了无法解析的“数据”,然后用它那该死的“备用渲染模式”,印出了那些东西!
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盖。这已经超出了我能理解的范畴。
就在这时,屏幕右下角,一个平时几乎不会注意到的、代表“脱机设备管理器”的小图标,突然闪烁起了黄色的感叹号。
我下意识地点开。
列表里只有一台设备:那台复印机,DC-785。
它的状态显示为:“设备错误:进纸盒A检测到未知介质类型。”
未知介质?
我记得很清楚,下班前我才给进纸盒A加满了普通的A4复印纸。
鬼使神差地,我移动鼠标,点开了那台复印机的“属性”窗口,找到了“后台处理程序”的选项卡。
里面有一个临时文件夹的路径,用于存储正在处理或已处理的打印作业数据。
路径指向本地硬盘的一个隐蔽位置。
一种强烈的、不祥的预感攫住了我。
但我必须知道那“未知介质”和“非标准数据”到底是什么。
我打开文件资源管理器,按照路径一层层点了进去。
最终,在一个以复杂数字命名的临时文件夹里,我看到了几个新生成的临时文件,修改时间就在几分钟前。
文件没有扩展名。名字是一串乱码。
我犹豫了一下,强烈的恐惧和更强的好奇心驱使着我,右键点击了其中一个文件,选择了“打开方式” -> “记事本”。
记事本窗口弹开。里面不是可读的文字,而是密密麻麻的、如同天书般的十六进制代码。但在代码的间隙,偶尔会夹杂着几个扭曲的、识别不出的字符,它们的编码看起来异常古老,甚至不符合任何现代字符集的标准。
我滚动着页面。
突然,在一大片混乱的代码中,我瞥见了一小段相对“规整”的ASCII字符,它们拼凑出了一行英文:
“DONT LOOK BEHIND”
(不要回头看)
我的呼吸瞬间停滞!血液冰凉!
是它!就是这些数据被渲染成了那些恐怖的文字!
我颤抖着关闭了记事本,像碰到烙铁一样,立刻选中了临时文件夹里所有新生成的文件,按下了Shift Delete,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永久删除。
“确认要永久删除这些文件吗?”系统弹出提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