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历朝观看扶苏现代生活 > 第161章 苏轼二

历朝观看扶苏现代生活 第161章 苏轼二

作者:二月末28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9:45:37

“所以苏轼没有被宋朝皇帝杀死是因为朋友亲人的庇护,和自己的才能?”扶苏问道。

“可以说这两个占了很大的原因,尤其是他的弟弟,真是一生都在帮助他哥哥,苏轼被贬惠州时,穷困潦倒,苏辙就慷慨资助他七千贯钱;之后苏轼在各地方修建水利工程时,苏辙不仅自己捐出家财,还动员家人一同资助。之后在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辙向宋神宗表示愿意削去自己的官职,来换取苏轼免死。”素素说道。

“那结果怎么样?”

“结果就是苏轼被贬黄州,苏辙也因牵连被贬筠州,并负责照料苏轼的家眷。”

“这苏辙对自己的兄长还真是好啊。”扶苏赞叹道。

“苏辙对于苏轼的好确实在历史上出了名的,苏轼病逝后,苏辙还承担起抚养苏轼三个儿子的责任,并且料理了苏轼的身后事。”

“不过也不只有苏辙帮苏轼,苏轼也有帮助过他弟弟的,在苏辙被贬筠州时,生活困顿,苏轼虽然自身经济状况不好,但也尽力接济弟弟。”

扶苏问道:“这苏轼到底是犯了什么事,才被贬这么多次?”

“主要还是因为北宋是党争,还有他的政治立场和性格有关。”素素说道。

“北宋党争?”

“当时的北宋国内外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国内国家财政严重透支,土地兼并严重,国外又有辽,西夏威胁,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能够让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转变成“富国强兵”。”

“变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扶苏听到变法皱了下眉头。

“确实不容易,历史上较大的变法大概有6次,其中完全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部分成功的则是北魏孝文帝和张居正的变法,其余变法均以失败告终。”素素赞同道。

“那苏轼是反对派还是支持派?”

“他是两面派。”

“他是两面都支持或反对?”扶苏疑惑道。

“他是两面都支持和反对。”

“啊?这怎么都支持和反对?”扶苏被素素的话听糊涂了。

素素也不继续开玩笑了,解释道:“其实苏轼并没有支持任何哪派别,他是看哪个政策合适就支持哪个,最开始他反对新法的激进措施,认为部分政策会加重百姓负担,后来到了旧党司马光执政,在司马光废除新法时,苏轼认为部分新法有可取之处,主张渐进改革,因此与旧党产生分歧,因此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他总是在被贬。”

“这苏轼倒是个性格刚直,直率之人。”

“但也正是因为种性格,苏轼才会经历乌台诗案的事情。”

“乌台诗案是什么?”

“苏轼喜欢在诗文中讽刺时政,在他调任湖州知州后,就在向宋神宗呈递的一道谢恩表文《湖州谢表》中写到“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被新党认为这是在暗讽他们,因此这也成了他们攻击苏轼的把柄,并弹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最终苏轼被宋神宗下令逮捕,之后他被关押在御史台长达130天,期间遭受严刑逼供,要不是不少朝臣亲朋为他求情,他还真有可能会被杀掉。”

“这苏轼还真是幸运,要是在清朝,他都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

“苏轼是幸运了,但之后的文人就惨了。”

“怎么说?”

“这个案子被视为宋代首例大规模文字狱,对后面朝代皇帝对文人言论的管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扶苏一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毕竟就以苏轼这在后代名气,想不产生影响都难。

“不过苏轼虽然被贬了这么多次,但也不全是坏事,起码当地的百姓因为他的到来得到了很多好处。”

“这么说苏轼不止才华好,治理一方也有一手了的。”

“嗯嗯,像是在黄州,尽管当时他无实权,但仍很关注民生,像联合僧人、富商救助弃婴,推广农耕技术。”

“之后在惠州他不仅教授当地农民农业技术,还修建桥梁,改善当地的交通。”

“在儋州也一样,他在儋州创办“载酒堂”,教授学子知识,还培养出了当地第一位进士,并自制墨块,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现在当地的东坡井也是当年他指导百姓挖的。”

“这么说来苏轼是个全才了。”扶苏听完苏轼的政绩,赞叹道。

“是啊,在诗词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反正从小到大,课本上背他和李白的诗词诗最多了。”素素说完这句不由想起自己以前辛辛苦苦背书的心酸历程,想想就想为自己抹把眼泪。

“他在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也是登峰造极,他所写的《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另外他在医学,哲学,美食,天文,水利等方面都颇有研究。”

扶苏听后啧啧称奇,这样的全才想来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啊。

秦朝

嬴政听到变法,脸上起了一丝兴趣的神情,不知道后世的变法都是怎么样的,他从统一六国后,就感觉到以前的秦法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大秦了,但他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政策,素素那时代的社会政策也并不合适大秦,要是能知道后面历朝中的变法,说不定自己可以拿过来做个参考。

汉朝

“这苏轼到底个有才能的,就是脾气有点不好。”刘彻听完素素对苏轼的介绍,摇了摇头:“不过要是他在朕的朝堂上当官,朕一定不会把他贬这么多次,这么有才的人,贬到地方上那多可惜啊。”

他一定会物尽其用,把苏轼的才能发挥到最大,至于脾气问题,反正他有才的话,什么脾气都好说。

唐朝

魏征听到苏轼的事迹,脸上满是称赞:“这才是身为一个臣子该有的品性和行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就应该敢于说出。”

李世民听到认同的点头道:“这宋朝皇帝也真是太不珍惜人才了,这样的全才,世间少有啊。”

宋朝

苏轼听到以后自家弟弟对自己的帮助,顿时两眼泪汪汪,激动的抓起了苏辙的手说道:“子由,你真是我的好弟弟,有你这样的弟弟真是我此生最大的福气,那以后就继续辛苦你了。”

苏辙本来听到自家哥哥对自己的真情流露感到感动,但在听后最后一句话后,脸色激动的神情顿时消失无踪,一脸平静的看着自家哥哥说道:“你还真是初心不改啊。”

苏轼一脸理所当然的点头说道:“这是当然,以后身为朝廷命官,就应该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有什么不对的政策就应该说出来。”

苏辙听后深深的看了眼自己哥哥,最后无奈的叹了口气,就这样吧,大不了他以后努力升官,护着哥哥这条小命就是了。

苏轼听到接下来的话一脸果然如此的表情看向自家父亲和弟弟:“你们看吧,都是那些党派的人太激进了,我只是把我认为对的事说出来,他们自己心胸狭隘,这我也没办法。”

“那你就不能不在敏感时期写诗吗,还写暗讽那些党派人的诗,你这不是自寻死路吗。”苏洵无奈道。

苏洵并不认为自家儿子在新党和旧党的行事上有什么问题,毕竟变法确实是一件需要极其谨慎对待的事,太过激进和太过保守都不是什么好事,但有时候办事说话就不能委婉些吗。

宋仁宗赵祯想到在科举中痛骂自己的苏辙,有些诧异的看向一旁的欧阳修说道:“朕还以为以后在官场艰难的会是苏辙,没想到会是他那哥哥苏轼更胜一筹。”

欧阳修也颇感意外,不过更多的是欣慰:“官家,有这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臣子,何尝不是大宋之幸。”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听到苏轼的遭遇,面面相觑,他们已经被苏家兄弟两的行事给弄的无语至极。

苏辙先是支持变法,但在新党中又不断批判变法有问题,再看看苏轼,更离谱,新党掌权的时候反对变法,旧党掌权的时候又反对推翻变法,你就算再头铁也不能铁成这样啊。

清朝

文官们听到苏轼这么作死都能安然无恙,心中别提多羡慕了,哪像他们,说什么话都要在心中打好几遍草稿,就怕说错话,惹皇帝龙颜大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