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听罢,神色却悠然:
“他能拓土开疆,威震四海,此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言至半途,忽而一顿,眸底浮现血色阴影——
那是玄武门的夜,兵刃交错,兄弟成仇,至今难忘。
长孙无忌察觉异样,低声安慰:“陛下,往昔已矣,如今海内升平,万民乐业,便是最好的归宿。”
李世民静默片刻,终露一丝笑意:“是啊,往事不必追。”
他再度仰望天幕,神情带着几分从容:
“这天幕专揭帝王秘辛,前脚推上神坛,后脚便翻陈年旧账。”
“怕是,下一个就要轮到朕了吧?”
长孙无忌肃然应道:“陛下勤政为民,史笔纵有议论,亦多是颂扬。”
“赞誉也罢,非议也罢,青史自有公论,朕从不畏惧后人评说。”
李世民哈哈一笑,挥手而道。
他随即起身,负手缓步走到殿门前,抬眼望着殿外如水的月色,心中忽然涌起几分感慨:
“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却因巫蛊之祸致使骨肉相残,实在令人唏嘘。”
长孙无忌快步上前,低声劝道:
“帝王之家,权力之争向来残酷,陛下能开创贞观盛世,已是莫大之幸。”
李世民点了点头,目光幽深:
“正因如此,朕才要时时警醒,不可重蹈前辙。”
他转身拍了拍长孙无忌的肩膀,笑道:
“辅机,倘若这天幕再显些趣事,朕是不是该命史官一并记下?”
长孙无忌忍不住失笑:
“若陛下乐在其中,倒也无妨,只怕后世读来,会笑贞观天子也爱些市井传闻。”
李世民朗声大笑:
“市井传闻又如何?帝王也是人,自然也有凡俗之趣。”
说罢,他转身回到案前,端起茶盏,眼神兴致盎然:“来,咱们继续看看,这天幕还能爆出什么秘闻。”
……
蜀汉时期!
刘备端坐御案之后,殿内烛影摇曳,映照出他紧锁的眉头。
天幕上的金字仍在浮动,那些关于汉武帝的秘闻,让他心中莫名烦躁。
他缓缓抬眼,看向身旁轻摇羽扇的诸葛亮,沉声道:
“孔明,汉武帝雄才盖世,开创盛世,怎会有此等传言?莫非后人刻意抹黑?”
诸葛亮神色沉静,羽扇轻摇,目光深邃如渊:
“陛下,野史之言,真假参半,不可全信,亦不可尽弃。”
他顿了顿,语气含蓄却意有所指,“汉武帝功业卓绝,开疆拓土,威震四海。”
“但他晚年疲惫,宠信方士,因而引发巫蛊之祸,骨肉相残。”
“此事,未必全无根据。”
刘备眉头皱得更深,沉默片刻,叹息道:
“帝王之家,争权夺利,终究难逃私欲之害。”
想起自己半生漂泊,历尽艰辛才得今日基业,心头不由生出无限感慨。
诸葛亮微微颔首:
“正因如此,陛下更应引以为戒。”
“为君者,当以天下为重,不可因私废公。”
“昔日汉武帝疑忌太子,致使朝局震荡,百姓受难,此乃前车之鉴。”
刘备郑重点头,目光凝重:
“孔明之言甚是,朕虽不敢妄自比肩汉武帝,但亦不愿步其后尘。”
说着,他抬眼望向殿外,夜色深沉,似与他心境暗合。
此时,殿外传来脚步声,侍从禀报道:
“陛下,关将军求见。”
刘备收敛思绪,点头道:
“宣。”
片刻后,关羽大步入殿,抱拳行礼:
“大哥。”
刘备露出笑容:
“云长,这么晚了,有何要事?”
关羽沉声道:
“方才天幕所显之事,军中议论纷纷。末将担心,恐有损朝廷威望,特来奏报。”
刘备神色一肃:
“云长所虑极是,此事不宜散播。”
他转头看向诸葛亮:“孔明,以你之见,该如何处置?”
诸葛亮微微一笑:
“陛下,天幕所示非人力可控。”
“强行压制,反生猜忌。”
“不若顺势引导,命史官如实记录,不掩不夸,后人自有公论。”
刘备沉吟片刻,郑重点头:
“好,就依孔明之策。”
他又看向关羽:“云长,传令下去,军中不得妄议天幕,违者军法从事。”
关羽抱拳应诺,转身而去。
殿中重归寂静,刘备凝望天幕,神色复杂:
“孔明,你说这天幕究竟是谁所为?为何专揭帝王秘辛?”
诸葛亮羽扇轻摇,目光深邃:
“天机难测。或许,这正是上天警示帝王之意,提醒我等莫失本心。”
刘备沉默良久,终是长叹:
“但愿如此。”
……
洪武时期!
“砰!”
朱元璋蒲扇般的大手猛然拍在御案上,砚台震得墨汁飞溅,溅在奏折上留下一片刺目的痕迹。
洪武大帝面色铁青,虎目死死盯着天幕上的字,额角青筋暴起。
“刘彻整的什么幺蛾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