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时期!
建元洪武已久的朱元璋,看着天幕视频,眼底忍不住浮现出往昔的痕迹。
他犹如又回到那个刀光剑影、与群雄逐鹿的年代。
在那些揭竿而起的队伍中,他当时几乎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一个乞丐,勉强混进义军,从最底层的卒子做起。
风餐露宿,衣不蔽体,饿得眼冒金星还要硬着头皮杀敌。
可即便如此,他依旧凭着一股子狠劲儿和铁一般的意志,一步步爬了上来。
后来遇到了徐达、常遇春等兄弟,才算真正有了可以依靠的臂膀。
他们一同在乱世中拼杀,浴血奋战,硬是凭着血与命换来了一片立足之地。
能从叫花子走到真龙天子,难道只是运气?
不!那是一条铺满尸骨和鲜血的路。
这一路的血与泪,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其中许多场景,直到如今仍深深烙在心里。
他记得长子朱标出生时,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喜悦。
当时大明尚未一统,局势依旧险恶,四周都是强敌。
可当看着襁褓中的朱标时,他忽然觉得再多艰难险阻,也值得去拼。
那一刻,他才真切觉得自己有了根,有了延续。
孤苦半生,终于不再是孑然一身。
他也记得鄱阳湖那一战。
陈友谅声称要“一战定乾坤”,对他来说,又何尝不是?
双方对峙数月,兵力悬殊,局势一度危如累卵。
无数将士死战不退,血染湖水,喊杀声震天。
那一役打得极其艰难。
当听到陈友谅殒命的消息时,他心中的激荡难以言喻——天下稳了!
那种快意与释然,至今想来依旧热血翻涌。
还有洪都保卫战。
朱文正硬是凭一己之力死守百日,撑到他回援。
那简直就是奇迹!
朱元璋从未否认过文正的勇武与才干,哪怕在后来叛乱之前,他也曾真心欣慰过。
可惜,文正后来背叛,让他心中始终遗憾。
说到底,朱文正叛乱,他自己也有责任。
毕竟是宗亲,却多少亏待了。
而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朱标才是储君。
文正功劳太大,又正值壮年,已经位至五军大都督。
若继续往上提拔,岂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
正因如此,他不得不防。
可没想到,这一防,竟逼出了叛逆。
事后他也反思过,但最后仍告诉自己:为大明稳固,别无选择。
“遇春啊,你走得太早了。”
念及常遇春,朱元璋仍旧感慨。
他和徐达,乃是自己打天下的两大支柱。
徐达沉稳持重,善于统筹全局。
常遇春则勇猛绝伦,所向披靡。
两人一文一武,几乎支撑了半壁江山。
偏偏常遇春未等开国便撒手人寰,那时他痛彻心扉。
后来,他让常遇春的女儿成为太子妃,也算是抚慰老部下的忠魂。
沉浸往事许久,朱元璋才缓过神来。
这些往昔,像是一道道刀痕,深刻在他的心头。
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撕裂。
可作为皇帝,他必须让自己变得冷硬。
哪怕心里有痛,也只能压下去。
“父皇创业不易,儿辈当铭记于心。”
朱标开口,语气沉稳而庄重。
先是训诫弟弟们做人要守规矩,切莫仗着皇子身份恃宠而骄。
随后又扫视群臣,目光如刀锋般锐利。
殿中大臣,多是当年跟随太祖征战的功臣。
这些年,虽有不少人被处死,但那都是咎由自取。
贪墨、结党、心怀不轨者,焉能容留?
若想得善终,就必须安分守己。
臣子们自然听懂了太子的言外之意,纷纷俯身表忠。
一句句“臣不敢”、“臣必效死”,在殿中此起彼伏。
可背后心中所想,却无人敢表露分毫。
大明开国不过数十年,许多人的心思早已变了。
功高震主者,不安分守己者,终归是要被淘汰的。
朱元璋望着殿下这些人,眼中怅然转瞬即逝。
他明白,这些功臣或许真的曾经忠心耿耿。
可人心终究会变,利益面前没有永恒的忠诚。
他已经算宽容,封王封侯、分田分地,给予无数荣宠。
可总有人不知足,反复挑战底线!
这样的人,他绝不会容忍。
大殿之上气氛凝重,仿佛压抑的乌云笼罩众人心头。
朱元璋端坐龙椅,面色平静,却让所有人心中发寒。
他知道,大明要长治久安,就必须铁血镇压。
哪怕背负残酷与冷酷的骂名,他也在所不惜。
因为他清楚,若非如此,他苦心打下的江山,很快就会分崩离析。
【朱元璋在位时,于政治、军事、经济上均进行整顿。】
【胡惟庸任丞相后权势膨胀,威胁皇权,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处死胡惟庸,并废除丞相制。】
【地方上,他废行省,设三司:布政、按察、都指挥,三者分立、互相牵制,并设巡检司查缉奸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