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来的自己竟然登上了历史十大帝王榜!
虽然只是排在第十,可这已经算得上难能可贵的成绩了!
这不仅是对雍正一生功业的肯定,更是对他治国智慧的高度评价。
父皇见到这天幕上的排名,必然能明白他的本事!
如此一来,这皇位……岂不是稳如泰山?!
“哎呀,你这是做什么?快快起来。”
康熙的声音带着笑意,掺杂着几分宽慰与揶揄。
“朕作为你父皇,难道还会妒忌自家儿子不成?!”
他的话语中带着半真半假的调侃,却难掩内心的复杂情绪。
康熙嘴上如此宽慰,但心中却暗暗打起了算盘——
连胤禛这个儿子都能跻身十大帝王,那他康熙岂不是更有把握?
这不仅关乎父子之情,更关乎皇室荣耀与自身的历史地位。
儿子能上榜,难道做父亲的还能落榜?
康熙自问心中已有答案。况且,康熙对自己的一生政绩,原本就有极强的自信:
十几年的中兴之功、统一疆域、治理天下、开创盛世,这些都让他坚信自己的名字必将名垂青史。
周遭的臣子们,个个神色恭敬,齐声附和,对四阿哥胤禛连连献上溢美之词。
“皇四子治国有方,勤政爱民,足以为后世楷模。”
“能列入十大帝王,实乃天授之才。”
这些赞誉如同细针般刺入朝堂的空气,让众人皆沉默以对。
然而这些话声传进太子与八阿哥的耳中,却令他们脸色骤变。
太子眉头微蹙,神色间带着几分不甘;八阿哥则微微低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只不过在雍正面前,他们又不敢流露心思,只得默默低头掩饰,心底却暗暗权衡着父子间、皇兄之间的权力与荣誉。
康熙望着天幕中雍正的视频,眼神渐渐凝重。
半晌,他才淡淡开口:“胤禛,尔能登此榜,非偶然也。”
“然帝王之道,贵在承续。汝当谨记,皇位虽稳,天下之心更需稳固。”
雍正低头应声,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
……
乾隆时期!
“皇考勤政爱民,功绩斐然,能跻身历史十大帝王,确乃实至名归!”
乾隆淡淡评述了两句,对自家父皇的表现给予了认可。
在他心里,雍正的皇帝做得没什么大错。
毕竟没有父皇十四年的竭力经营,他的乾隆盛世也不可能顺利展开。
可话虽如此,乾隆对父亲的某些做法,仍颇为不屑。
譬如那本大义觉迷录——雍正竟以此澄清谣言,结果非但没有平息风声,反倒让百姓知晓了不少皇家秘辛。
乾隆曾在御书房中与群臣讨论此事时,眉头微蹙,道:
“皇家之事,必当谨守神秘与威严。庶民自有庶民之道,何必让他们窥探天子心迹?”
他认为,皇家威仪怎容“屁民”窥探?!
要压制流言,理当以铁血雷霆镇压。与庶民争辩,岂有皇帝之尊?!
因此乾隆继位后,立刻收回并销毁了那些文字,还将相关人等处理干净,以免丢了大清的脸面。
这种做法,既彰显了皇权的绝对,又震慑了朝野,巩固了帝王的至高地位。
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果然有效。群臣纷纷称颂雍正,以博乾隆欢心。
唯独和珅所说,最得乾隆青睐。
他轻轻躬身,恭声道:“这简直是双喜临门!
先帝名列第十,而万岁爷荣登首位。父子二人,一在榜首,一在榜尾,遥相呼应!
若是康熙大帝也能入选,那这前十之中,便有三位大清皇帝!
这可就是三喜临门了,万岁爷!”
乾隆听后,笑得合不拢嘴,手执折扇,笑眯眯地点着和珅,笑声里带着几分骄傲与自信:
“你啊!不过你说得对,这的确是一段美谈,妙极妙极!”
他的笑意毫不掩饰,神情中透着绝对的自信。
毕竟天幕已然言明,他是最完美的皇帝!
那这历史十大帝王的首位,若非他乾隆,还能有谁?
乾隆早已认定,这“状元郎”必是自己的囊中之物。
他心中暗自盘算:若能以此为证,流传后世,便可将大清的荣耀与权威推向巅峰。
父子二人,一居榜首,一列榜尾,难道不是千古佳话?
历朝历代,一个朝代能有两位皇帝入榜已属难得,更何况还是父子同登?
此等荣耀,也唯有他们父子能办到。
更何况,在他与雍正之前,还有那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乾隆对祖父的功绩极为佩服,以康熙的丰功伟业,名列十大帝王自是理所当然。
他曾多次在朝堂上言及康熙,言辞中满是敬重:“我之所成,皆承先帝遗志,继康熙之业。”
如此算来,大清竟可有三位帝王同入前十,且是爷孙三代同辉!
这种荣耀,放眼天下,那些汉人皇帝又怎能比拟?
乾隆深知,这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民族荣誉的彰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