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因病免朝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从头晕目眩、四肢乏力,到各种眼疾,再到手臂、腿脚的疼痛。
四十岁以后,又添了脾胃虚弱之类的毛病。
仅在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间,就有一百六十二条病症记录!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那时他二十多岁,正处在从勤政向怠政转折的阶段,每次不上朝、不讲学,都会告诉群臣:自己又哪哪不舒服。
可等到中年,他干脆把缺席当常态,不再解释,群臣也懒得追问。
直到晚年两年,辽东局势紧张,朝野内外交困,大臣们催他赶紧批奏疏,他仍推托说身体抱恙,等好了再说。
你要说他身体糟糕吧,他一身毛病是真的不少;
你要说他身体硬朗吧,他偏偏又能熬到六十岁才撒手人寰。
所以说——
万历三十年不理朝政,其实也不能全怪他懒。
身体状况是真不行。
你想啊,现在人牙疼一宿,第二天连班都不想去。
更别提万历那种疼法了!
心里大概是:老子牙都快痛死了,还让我上早朝?
太子都不肯立,我还得天天早八?开什么玩笑!
从后世发掘出的尸骨看,万历确实被病痛折磨了大半辈子。
所以说他窝在深宫不出来,也算有点理由。
【明神宗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给大明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后世有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天幕短短一段画面,便勾勒出这位明神宗的一生。
说起来,这人前后半生落差极大。
年轻时勤奋读书,兢兢业业,简直能与太祖老朱相提并论。
可自从国本之争之后,他心灰意冷,一头扎进皇宫,三十多年闭门不出。
其中固然有个人情绪作祟,但身体毛病同样难辞其咎。
但不管怎么解释,万历一朝,确实是大明走向衰亡的转折点。
正因如此,万历才在明代皇帝里被议论最多。
他的时代有几件大事,至今仍被人反复提起:
第一,张居正改革,以及之后万历主导的对张居正的清算;
第二,皇帝常年不理朝政,引发的政务瘫痪与体制争议;
第三,万历三大征对国力消耗殆尽,加速了明末的危机;
第四,万历贪财成性,加剧了财政矛盾,动摇了朝堂根基。
普遍认为,正是这四大问题,为明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在这四件事中,万历全都扮演了负面角色。
所以才会有“明亡于万历”的感慨。
尤其在张居正死后那场清算中,万历其实并非全然主动。
不管他个人对张居正是怨是憎,他根本没有阻止的能力。
因为张居正得罪的人太多,触碰的利益太广,群臣早就摩拳擦掌。
万历能做的,只是随波逐流,眼睁睁看着风向席卷而去。
说到底——
万历三十年不理朝政,影响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大。
明代的政务处理,并不是非得靠皇帝天天上朝。
到了万历这一代,内阁会议、司礼监票拟等制度早已成熟,运转基本自成体系。
真正造成危害的,其实是官缺长期不补。
这让朝堂储备人才严重不足。
嘉靖朝留下的大批官员,支撑了隆庆和万历前期。
可等到万历后期,衙门都快空了。
不过,这个问题对后世皇帝反倒成了机会。
等万历一死,新君一登基,立刻能通过大规模补官,迅速收揽人心,政治加分妥妥的。
再说那“三大征”,历来被认为掏空了国库、导致明亡。
但仔细看,万历年间其实并没有真正爆发财政危机。
真正的财政雪崩,是在崇祯朝才彻底显现。
中间最少隔了七年!
症结主要有两点:
第一,矿税被废。
而废除矿税的,并不是万历本人,而是明光宗朱常洛。
要知道这位皇帝在位,才整整一个月!
换句话说,废矿税成了万历死后,官僚系统眼中最紧迫的头等大事。
老话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可在大明,别说三年,一个月都等不了。
人刚走,茶都不让凉,直接倒掉!
矿税始征于万历二十七年,这是万历开源找钱的办法。
他没有向农民加税,而是顶住压力,把矛头指向富裕阶层。
个人认为,这其实是正确选择。
打仗必然要榨干后勤,钱不可能凭空来。
汉武帝为征战,几乎把大汉上下所有阶层薅了个遍,贫富不分,一律交钱。
这才是真正的极致资源动员。
朱翊钧这小子,起码有点门道,懂得不能再薅底层老百姓的血汗,而是优先动刀富户。
直到晚年,他才按照旧例,加派“辽饷”。
所以财政危机真正全面爆发,已经是万历去世之后了。
因此,“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另外,大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继承人制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