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 第29章 献策破局,尺规天下

重生之我在三国当谋主 第29章 献策破局,尺规天下

作者:汉鼎客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6:29:41

窗外的黑影与那莫名熟悉却又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见过的手势,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林凡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后,便迅速消失在襄阳沉沉的夜色里,再无踪迹。馆驿外巡逻士兵的脚步声规律而冰冷,提醒着他此刻身陷囹圄的现实。那短暂的、莫名的信号,是希望之光,还是另一个更深的陷阱?林凡无从判断,只能将疑虑暂且压下,全部的精力不得不转向应对眼前最紧迫的危机——刘表的软禁。

这一夜,林凡与刘擎皆是无眠。烛火在灯台上摇曳,将两人凝重而疲惫的身影投在墙壁上,忽明忽暗,一如他们此刻晦暗未卜的前程。

“先生,刘景升此举,究竟是为何意?”刘擎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焦虑和一丝愤怒,“莫非真听信了蔡瑁那厮的谗言?还是…他查到了什么,怀疑我等与伏牛山有染?”这种被怀疑、被掌控的感觉,让他极为不适。

林凡目光沉静,尽管内心同样波澜起伏,语气却尽可能保持平稳:“主公,稍安勿躁。刘表非是蔡瑁,不会仅因联姻不成便行此等手段。其软禁我等,无外乎几种可能。”

他伸出手指,低声分析:“其一,如主公所言,伏牛山之事,他或许掌握了更多我们不知情的线索,甚至可能得到了某些指向性极强的证据,怀疑我等知情不报,或有所牵连,故而扣押查问。其二,昨日宴席,我应对蒯越、蔡瑁乃至刘表本人,或许过于‘亮眼’,引起了刘表的忌惮。他欲借此敲打,甚至拖延我等归期,以便更从容地插手南郡事务,安插亲信,削弱我等实权。其三,也可能只是出于极度的谨慎,在未彻底弄清伏牛山及其背后牵扯之前,将一切相关且有实力的人物都暂时控制起来,以免节外生枝。”

“无论哪种可能,”林凡总结道,眼神锐利,“被动等待,皆是最下之策。我等必须主动出击,设法破局。”

“如何破局?”刘擎急切地问,“此刻我等连这门都出不去,如同笼中鸟,网中鱼!”

“正是要让他觉得,将我们这只‘鸟’关在笼中,于他而言,是极大的损失,甚至是一种危险。”林凡的思维飞速运转,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在他脑中成型,“刘表最关心什么?是荆州的稳定,是他统治的巩固,是应对袁术等外部威胁的能力。我等需向他证明,我们的价值,远大于囚禁我们可能带来的那点微不足道的‘风险’,甚至,释放我们,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能助他解决棘手的难题。”

“先生已有计策?”刘擎看到林凡眼中闪烁的光芒,精神微微一振。

“还需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刘表不得不重视我们意见的契机。”林凡沉吟道,“亦或…我们主动创造一个这样的契机。”

接下来的两日,馆驿内的生活平静得近乎压抑。饮食供应无缺,侍从态度恭敬却沉默,问及何时能见州牧或何时能离开,得到的永远是“州牧大人有令,请二位安心静待”的公式化回答。门外的守卫有增无减。

林凡却并未虚度光阴。他利用这难得的“清静”,向刘擎更深入地剖析荆州乃至天下的局势,推演各种可能,同时也不断观察着馆驿内外的细微变化。他发现,守卫的士兵虽然严格,但并非针插不入,每日清晨,都会有专人来收取换洗的衣物,午后,会有郎中前来为一位自称腹痛的仆役诊视(真假难辨),这些或许都是能与外界产生微弱联系的缝隙,但他不敢轻易尝试,以免打草惊蛇。

他也在反复回忆、揣摩那个神秘的手势,却始终如同雾里看花,难以抓住那丝模糊的灵感。

转机发生在被软禁的第三天下午。之前那名传递过消息的馆驿仆役,再次前来更换烛台。在擦拭案几时,他以几乎微不可闻的声音快速说道:“今日州牧府议事,皆因南阳方面要求增加今岁‘协饷’数额,且需以军械抵偿,态度强硬。州牧与蒯别驾似有难色,蔡军师主张强硬回绝。”

消息极其简短,却瞬间点亮了林凡脑海中的迷雾!

南阳袁术!索要巨额钱粮军械!刘表面临两难:答应则资敌壮大声势,且自损实力;拒绝则可能立刻引发袁术的大举进攻!

这就是他苦苦等待的契机!

几乎就在仆役退出的同时,林凡猛地站起身,对刘擎道:“主公,时机已至。请笔墨!”

他铺开绢帛,略一思索,便奋笔疾书。这不是一封求饶信,也不是简单的自辩状,而是一份条陈,题为《陈南阳索饷事并议应对疏》。

在文中,他首先以极其恭顺的语气,表示听闻州牧大人因南阳索饷之事忧心,身为下属,虽在禁中,亦感同身受,愿竭鄙诚,为州牧分忧。接着,他分析袁术此举之目的:一则试探荆州虚实与刘表反应;二则勒索资源以充其日益膨胀的野心(隐约暗示其或有僭越之举);三则可能为后续动武制造借口。

然后,他提出了核心建议:不可直接应允,亦不可粗暴回绝。而应采取“拖”与“变”相结合的策略。

所谓“拖”,便是派遣能言善辩之士(他暗指可派蒯良这类名士),前往南阳周旋,以“荆州初定,粮秣征集需时”、“军械打造工艺复杂,工期漫长”等理由,尽量拖延时间,同时可提出以部分荆州特产(如丝绸、漆器)替代钱粮军械,试探对方反应。

而所谓“变”,则是林凡计划的关键!他提出,即便最终需要支付部分“协饷”,也绝不可提供荆州最好的军械。相反,应趁机“革新”军械制式!

他详细阐述:可在州牧主持下,推行一次全面的“军械制式厘定”。名义上是为了统一标准,便于大规模生产、调度和维修,提升荆州整体武备效率。实则,借此机会,暗中制定一套新的、与以往略有不同的度量标准(例如在弩机射程、箭簇重量、枪矛长度等关键参数上做细微调整)。而后,将来送往南阳的“协饷”军械,皆按此“新标准”制造。

他在文中极具诱惑力地描述此举的“好处”:一,彰显州牧大人励精图治,整武强兵之决心(光明正大的理由);二,提升荆州自身军械生产效率和战斗力(对刘表有利);三,也是最隐秘的一点——交付给袁术的军械,将与袁军现有装备制式存在细微差别!其箭矢可能无法完全匹配南阳弓弩的弓力,其弩机零件可能与南阳旧弩无法通用,其枪矛长度可能与南阳军阵战术不合!这将极大降低这批军械对袁术军的即时提升效果,甚至可能因其制式混乱而在日后造成后勤麻烦,削弱其战力!而荆州军自身,则已全面换装或熟悉新标准,不受影响。

这简直是一条绝妙的“阳谋”!既能部分满足袁术的要求,避免立刻撕破脸,又能暗中使绊子,削弱敌人,还能提升自身,而且一切都在“统一标准、提升效率”的正当名义下进行,让袁术吃了哑巴亏也难以明着指责!

写罢,林凡吹干墨迹,将绢帛仔细卷好。

“先生,此策能成吗?”刘擎看完,眼中放光,却又带着担忧。

“成与不成,总要试过才知道。”林凡沉声道,“这是我等目前唯一能拿出的、足以打动刘表的‘筹码’。”

如何将这份条陈送到刘表手中,又成了难题。直接要求面呈?守卫绝不会通传。通过馆驿仆役?风险太大,且未必能直达刘表案头。

就在林凡思索之际,他的目光无意中再次瞥见袖中那枚玄黑玉佩。鬼使神差地,他将其取出,小心地系在了绢帛的系带之上。

然后,他唤来门外一名守卫队长,神色平静道:“劳烦将军,将此物呈送州牧大人。就说南郡林凡,有感于大人治国之辛劳,偶得一小策,或可略解大人近日烦忧,冒昧呈上,仅供大人闲暇时一哂。”

那队长接过绢帛,看到那枚样式奇特的玉佩,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点头,拿着东西转身离去。

林凡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是一次赌博。赌刘表会对他的“策略”感兴趣,赌那枚玉佩或许真有什么意想不到的作用。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缓慢流逝。一个时辰,两个时辰…窗外日头渐渐西斜。

就在林凡几乎以为石沉大海之时,馆驿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比平日巡逻的士兵更为急促和响亮。

之前那名守卫队长去而复返,身后还跟着两名一看便是州牧府亲卫打扮、气质更加精悍的甲士。

“林长史,”队长的态度似乎恭敬了些许,“州牧大人有请,请随我等前往州牧府。”

来了!林凡与刘擎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紧张与一丝希望。

“只有林长史一人?”刘擎忍不住问道。

“州牧大人只召见林长史一人。”队长面无表情地回答。

林凡深吸一口气,对刘擎点了点头,示意他安心,随即整理了一下衣袍,跟着两名亲卫走出了馆驿。这一次,门口的守卫并未阻拦。

再次踏入州牧府,气氛与往日截然不同。没有引往宴厅或客厅,而是直接被带往一处戒备更加森严的书房。书房内灯火通明,刘表正坐在案后,面色沉静,不怒自威。案上,正摊开着林凡那份条陈,旁边,赫然放着那枚玄黑玉佩!

蒯良与蒯越竟也都在场,分坐两侧。蒯良目光温和,带着审视与好奇;蒯越则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看个透彻。蔡瑁并不在场。

“林凡,参见州牧大人,蒯别驾,蒯治中(蒯越 likely 被表为治中从事史)。”林凡恭敬行礼。

刘表没有立刻让他起身,只是用手指轻轻敲击着那份绢帛,目光如炬,盯着他:“林凡,你这份条陈,很有意思。尤其是这‘军械制式厘定’之策…你是如何想到的?又为何觉得,此策能解本牧之忧?”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巨大的压力。

林凡保持躬身姿势,从容应答:“回大人。此策并非凭空想出。凡在郡中,曾见郡兵军械制式杂乱,有前朝旧制,亦有各地私造,甚至缴获之贼械,彼此零件往往无法通用,修缮极难,临战易误事。故早有统一规制之想。近日闻南阳之事,忽觉此想法或可一用。既可回应南阳之索求,又可借此机会,整饬自身武备,提升战力。至于削弱南阳之效…此乃附带之利,而非首要之目的。首要者,乃强我荆州自身耳。”

他将动机归结于“提升荆州实力”,将“削弱袁术”作为附带效果,显得更加无私和为正统考虑。

“好一个‘附带之利’!”蒯越忽然开口,声音冷冽,“林长史此计,可谓老辣。然则,推行新制,涉及工匠、物料、工时,绝非旦夕可成。若在此期间,袁术不耐等待,兴兵来犯,如之奈何?此策岂非缓不济急?”

“治中大人所虑极是。”林凡不慌不忙,“故凡在文中亦提及‘拖’字诀。需派得力之人往南阳周旋,争取时间。同时,革新可分批进行,优先统一箭簇、弩机等易耗品及关键部件的标准,便可快速见效。即便新械未成,亦可先将库中部分旧械,按其要求数额,略作‘调整’(例如将箭杆稍削短些许,使其飞行不稳;或将枪头安装角度稍作偏斜,使其易折),先行送去,亦可收类似之效。待新械制成,再逐步替换我军旧装。”

他竟然还有更阴损的后续手段!连库存旧械的“再利用”都想好了!

蒯越眼中精光一闪,不再说话,只是深深看了林凡一眼。

刘表的手指停止了敲击,他拿起案上那枚玄黑玉佩,缓缓问道:“这枚玉佩,样式奇特,非是凡品。你从何得来?”

终于问到了这个!林凡心中紧张,面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回大人,此玉佩…乃前日傍晚,一位自称‘颍川故人’的老者所赠,言或可于危难时得一喘息之机。凡亦不知其来历,只觉得蹊跷,方才冒昧系于文书之上,或许…或许那老者是希望此物能助文书上达天听?”他半真半假地解释道,将重点引向“帮助传递信息”,而非玉佩本身。

“颍川故人?”刘表沉吟片刻,与身旁的蒯良对视了一眼。蒯良微微摇头,表示亦不知情。刘表不再追问,将玉佩放下,目光重新回到林凡身上。

书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良久,刘表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林凡,你可知,本牧为何留你与刘太守在馆驿?”

林凡心道来了,恭敬回答:“凡不知。然凡与刘太守,对州牧大人,对荆州,皆忠心耿耿,天地可鉴。或许…是大人有何事需垂询,或另有深意安排。”

“伏牛山。”刘表吐出三个字,目光紧盯着林凡,“那股势力,绝非寻常。本牧已查到确凿证据,其与西凉董卓麾下中郎将牛辅之部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潜入荆州,所图非小!你等此前侦察,可知此事?又有何发现?”

果然如此!刘表果然查到了更深层的东西!而且直接点明了是牛辅的部将!林凡心中巨震,但脸上却露出“震惊”和“恍然大悟”的表情:“竟…竟是如此?!难怪其装备精良,战法悍勇!我等此前只疑与南阳有关,竟不知背后还有西凉影子!多谢州牧大人明察!此等心腹大患,必须尽早铲除!”

他完美地扮演了一个刚刚得知惊人真相的下属,既撇清了自己早已知情的嫌疑,又表达了同仇敌忾的态度。

刘表仔细审视着他的表情,似乎想找出任何一丝伪装的痕迹,但林凡的表演毫无破绽。

“西凉军虽随董卓西迁,然其触角竟伸至我荆州腹地,此乃前所未有之危局!”刘表语气沉重起来,“本牧已下令严密监控,并加紧筹备,欲择机一举拔除此钉!然则,北有袁术,此獠亦不得不防。南北受敌,荆州兵力钱粮,皆捉襟见肘。”

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林凡那份条陈上:“而你今日所献之策,于应对袁术方面,确有其独到之处,或可为我争取更多时间与主动。”

林凡立刻道:“此乃凡分内之事。凡愿与刘太守返回南郡,整军经武,一方面严格落实大人之军械革新之策,另一方面,死死盯住伏牛山!绝不容其与南阳袁术勾结,亦不容其流窜危害他处!为州牧大人日后犁庭扫穴,当好先锋,守好门户!”

他趁机再次提出返回南郡的请求,并将自己的作用与刘表的核心利益(应对袁术、清剿伏牛山)紧密捆绑。

刘表沉吟着,手指再次无意识地敲击桌面,显然在权衡。蒯良微微点头,似乎认可林凡的态度和能力。蒯越则依旧面无表情。

终于,刘表做出了决定:“林凡,你确有急智,亦通实务。你所献之策,本牧会酌情采纳。军械制式革新之事,便由你南郡先行试点,摸索经验。若行之有效,再推广全州。”

这是给了他们一个任务,也是一种有限的放权和解禁!

“至于返回南郡…”刘表顿了顿,“明日一早,你便与刘太守回去吧。南郡防务,至关重要,不容有失。伏牛山之事,密切监控,未有本牧将令,不可轻举妄动,打草惊蛇。”

“谢州牧大人信任!”林凡强压心中激动,躬身行礼。

软禁,终于解除了!

离开州牧府时,夜色已深。林凡拿着那枚失而复得的玄黑玉佩,心中百感交集。一次险象环生的献策,竟然真的扭转了局面。那枚玉佩,究竟有没有起作用?刘表看到它时那一瞬间的眼神变化,又意味着什么?“颍川故人”…

回到馆驿,将消息告知刘擎,刘擎亦是欣喜若狂,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

“先生真乃神人也!竟能以此策打动刘景升!”

“非我之策有多高明,实乃此策恰好切中其当下最大痛点。”林凡冷静道,“然而,主公,危机并未完全解除。刘表允我等回去,是让我等继续为他顶在北面,应对袁术和监视伏牛山。军械革新试点,看似授权,实则亦是责任,若办不好,反成罪过。且蔡瑁那边,定然不会善罢甘休。”

刘擎神色一凛,点头道:“先生所言极是。我等需尽快返回宛城,早做布置。”

次日清晨,果然再无守卫阻拦。林凡与刘擎、周卓及五十亲卫,迅速收拾行装,离开馆驿,直奔襄阳城门。

出城的过程异常顺利,守城军校验过新发放的通行令箭后,便开门放行。

终于离开了这座繁华而危险的城池,众人都有种重见天日之感。马不停蹄,沿着来路向南方疾驰。

然而,行出不到十里,经过一处地势略显起伏的林地时,周卓突然猛地举起右手,厉声喝道:“止步!戒备!”

所有亲卫瞬间勒住马匹,刀剑出鞘,弓弩上弦,警惕地望向四周寂静的林地。

林凡心中一沉,难道蔡瑁竟敢派人公然截杀?

只见前方道路中央,一棵大树下,拴着三匹骏马。旁边,站着三个人。

为首的,是一位年约二十七八岁的文士,身着青衫,面容略显苍白,眼神却带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懒散和洞悉世事的敏锐。他身旁,站着一名体格魁梧、面容坚毅的青年将领,以及一名作护卫打扮的汉子。

那青衫文士见车队停下,也不惊慌,反而懒洋洋地走上前几步,对着警惕的周卓和林凡等人,随意地拱了拱手,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颍川郭嘉,郭奉孝。在此等候刘太守、林长史多时了。”

他目光扫过林凡,最终落在他腰间那枚若隐若现的玄黑玉佩上,笑意更深:

“看来,那位老先生的‘尺规’,终于送到该送的人手里了。只是不知,林长史欲用这‘尺规’,丈量一个怎样的天下?”

林凡如遭雷击,猛地勒紧缰绳,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个看起来放荡不羁、却一语道破天机的青年。

颍川郭嘉!

尺规天下!

那枚玉佩…那老者…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似乎骤然交织在了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