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成胤禛亲额娘 > 第158章 胤禛学业瓶颈再遇与清悦突破

胤禛走后,清悦没回内室,而是转身去了东暖阁。她让安蓉把皇子书房这几日的登记簿送过来。登记簿上记着胤禛借过的书,《春秋左传补注》借了三次,每次都只还了一天又借走。《性理精义》也一样,页角有折痕,不是一次折的,是反复翻到同一页,压出来的。

她合上簿子,心里有了数。

第二天一早,胤禛照例来请安。清悦让他留下用茶。两人坐在暖阁里,窗外有宫女扫地的声音。清悦问:“昨儿经筵讲什么?”

胤禛答:“讲‘礼制与权变’。”

“你怎么看?”

胤禛停了一下才说:“先生说,礼不可废,权变当慎。我觉得有理,但若遇大事,比如灾荒或边患,光守礼怕是不够。”

清悦点头:“那你想到怎么平衡?”

胤禛低头看着茶杯:“我想过。可《性理精义》里说,天命在上,人事为辅。若是天降灾异,是不是该先修德自省,而不是急着改制度?”

清悦听出他话里的犹豫。这不是不懂,是卡住了。她放下茶盏:“你记得我前些日子裁了香料采买的事吗?”

胤禛抬头。

“表面是节俭,实际是为了防人借供佛之名递消息。这事要是按规矩办,谁也挑不出错。可背后的目的,和纸面写的不一样。”

胤禛慢慢明白过来。

清悦接着说:“一本书,一篇文章,也有它的‘表面’和‘背后’。圣贤的话是对的,但写的时候有当时的处境。你现在读它,不能只背字句,要想——他为什么这么说?针对什么事?换成今天,还会这么写吗?”

胤禛沉默了一会儿:“您的意思是,我不该死抠注解,得看事情本身?”

“对。”清悦说,“你要是当皇帝,遇到大旱,百姓饿肚子,大臣们却说要闭门修德,等老天开眼。你能等吗?”

胤禛摇头:“不能。得立刻开仓,调粮,查地方官有没有瞒报灾情。”

“那这时候,你是信‘天命’还是做‘人事’?”

“当然是先救人。”胤禛声音重了些。

“所以你说,天命和人事,真能分得那么清吗?”清悦问。

胤禛愣住,随即眼神动了一下。他像是被点到了什么地方,一下子松开了。

清悦没再说话,只起身从柜子里取出一本旧书。封皮发黄,是康熙早年批过的《御纂性理精义》。她翻开其中一页,指着一行朱批:“你看这句。”

胤禛凑近看。上面写着:“理非死物,随势而活。”

“皇上当年也觉得,道理不能僵着用。”清悦说,“他敢在圣贤书上写这个,就不怕被人说离经叛道?因为他知道,治国不是答题,没有标准答案。”

胤禛手指轻轻划过那行字。他呼吸变深了,肩膀也不像刚才那么紧。

“下次经筵,你可以提你的想法。”清悦说,“哪怕说得不全,也没关系。真正有用的学问,是从问题开始的,不是从结论开始的。”

胤禛抬起头:“可先生要是说我曲解经典呢?”

“那就问他,经典是用来背的,还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清悦看着他,“你要是连问都不敢问,以后怎么当一个能主事的人?”

胤禛没再说话,但眼神变了。不再是那种困住的、反复打转的样子,而是有了方向。

当天下午,他没去别处,直接回了书房。

清悦傍晚过去看了看。门开着,胤禛坐在桌前,面前摊着《性理精义》,旁边是新写的笔记。他正低头写字,笔尖稳,落纸快。纸上写了四个大字:人事立本。下面还有小字,密密麻麻,全是自己的话。

清悦站在门口没进去。她看了一会儿,转身走了。

夜里三更,胤禛还在灯下写。他把之前抄的《贞观政要》翻出来,对照自己写的策论,一条条改。改到一半,停下笔,盯着“天命”二字看了很久。然后蘸墨,在旁边写下:“天命无形,惟验于事;人事有迹,可察于行。”

他呼出一口气,嘴角微微动了一下。

第二天清晨,清悦刚起身,安蓉就把胤禛昨夜写的笔记送来了。最后一页写着八个字:人事立本,天命为鉴。

清悦看完,放在一边。她拿起宫务文书开始批阅。尚衣监报上来的冬装余料清单还没核完,她一笔一笔划掉有问题的条目,写上处理意见。

快到午时,胤禛来了。

他请过安,站着没走。

清悦抬头:“还有事?”

“儿子想问问,”胤禛声音平稳,“如果我在经筵上谈‘以实政代虚礼’,该从哪几个点入手?”

清悦放下笔:“你先说说,你想解决什么问题?”

胤禛答:“地方官遇事总推给天象灾异,逃避责任。我想说,与其祷告求雨,不如查渠修坝。”

“好。”清悦点头,“那就从两个地方讲。一是历史上有没有靠修德止住旱灾的?查实录。二是有没有靠水利工程渡过难关的?找案例。用事实说话,比空谈道理有力。”

胤禛记下了。

“还有,”清悦补充,“别一上来就否定天命。要说‘敬天之心不可无,但保民之责更在身’。这样既不失礼,又能立住你的观点。”

胤禛认真听着,一句句往心里去。

他说完就走了。清悦继续批文书。外面太阳升高,照进暖阁,落在她手边那本《性理精义》上。书页半开,正好是康熙朱批那一页。

胤禛回到书房,立刻翻出实录。他让小太监把近年各地灾情记录都找来,堆在桌上。他自己坐下来,一支笔、一张纸,开始列数据。

哪年旱,哪年涝,朝廷怎么应对,地方官如何上报,有没有提前修水利,灾后死了多少人……他一项项填进去。

填到第三张表时,他忽然停住笔。

原来有些地方年年报灾,但从没修过堤坝。而另一个府,十年一大旱,却从未饿死人,因为县令每年春带百姓清渠。

他猛地合上册子,站起来走了两步。

这才是真东西。

不是书上写的“天降灾异,君当修德”,而是“人在做,天在看”。

他重新坐下,提笔就在新纸上写:“治国不在祈天,而在察吏;安民不在避灾,而在备患。”

写完,他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

窗外风吹进来,吹动桌上的纸页。有一张飘到地上,他弯腰捡起,放回原处。

笔洗里的水还清,墨块磨了一半,灯芯烧短了一截。

胤禛拿起笔,继续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