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86章 她让规则先跪下了

风暴并非酝酿,而是已然降临。

《破框》首期播出后的二十四小时,声浪传媒的庆功香槟尚未喝完,一张印着鲜红抬头的公函便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收视率监测系统上那个刺眼的“4.2%”,瞬间被公函上更刺眼的黑体字覆盖——“未经审批擅自使用‘公共话语平台’概念,涉嫌严重误导公众,责令即刻整改说明。”

发出公函的单位级别不高,但位置极为刁钻,恰好是卡在宣传和广电两个体系夹缝中的一个监管办公室,平日里毫无存在感,此刻却像一颗精准的钉子,死死楔进了《破框》的命门。

办公室内,空气凝重如铅。

所有人都看着苏霓,等待她拍案而起,或者至少是一场雷霆震怒。

然而,苏霓只是将那张薄薄的纸片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指尖在“误导公众”四个字上轻轻划过,眼神平静得可怕。

“他们要公文战,我们不接。”她抬起头,目光扫过一圈紧张的下属,最终落在身旁的陆承安身上,“我们换个战场。”

陆承安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双眸闪烁着棋手落子前的精光。

他轻轻叩击桌面,应和道:“公文往来,一来一回就是半个月,足以把节目的热度拖死。他们要的是时间,我们偏不给。”

第二天,全网的目光还在等待声浪传媒如何“说明情况”时,一个更重磅的消息引爆了舆论。

市司法局官网,一个平日里只有法律人士和政策研究者才会关注的平台,赫然挂出了一份名为《关于建立“媒体准入听证会公众旁听制”的倡议书》。

倡议发起人,正是苏霓与陆承安。

更令人震惊的是,倡议书后还附上了一份长达万字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白皮书》初稿,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意见。

这一手釜底抽薪,直接绕开了那个小小的监管办公室,将皮球踢向了更广阔的公众领域和更高的立法层面。

与其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争论“误导公众”,不如直接讨论“谁来定义公众”以及“媒体从业者的权利边界”。

陆承安的布局远不止于此。

他巧妙地利用了现行法规对新型媒体形态界定的政策空窗期,在白干八股的白皮书中,嵌入了三枚锋利无比的“钢针”:明确“节目主持人署名权”,确保智力成果归属;建立“临时代班备案公示义务”,杜绝暗箱操作;规定“重大节目变动需向公众说明理由”,将解释权从内部审查转向外部监督。

“光有倡议还不够,要让它变成一把真正的剑。”陆承安的办公室里,他将一份整理好的材料递给苏霓,“以‘市民提案’的形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信访办。我们需要一个引子,一个能让所有人都共情的活生生的案例。”

他点开一份加密文件,屏幕上出现一个女人的资料。

“许文澜,化名赵小雨。”陆承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基层区县台播音员,入职五年,因拒绝‘特殊饭局’被无限期雪藏,后因抑郁症离职。所有材料齐全,所有证据链完整。她将是这份提案的第一位联署人。一个倒在黎明前的人,最有资格要求天亮。”

风暴的另一翼,由赵小芸悄然展开。

她带领一支精干的拍摄团队,没有去追逐镁光灯下的明星,而是逆着人流,一头扎进了十二家区县电视台最幽暗的角落。

他们的微纪录片《幕后十分钟》横空出世,没有一句旁白,只有最原始的现场音。

镜头下,是导播在直播开始前三秒,因过度紧张而剧烈颤抖的手;是文案为了一个字,在满是烟蒂的房间里熬到天亮的红肿双眼;是技术老张在调试完所有设备后,靠在冰冷的机柜上疲惫的侧脸。

剪辑的最后一刀,赵小芸特意保留了老张对着镜头的唯一一句独白。

这位干了三十年电视的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一丝茫然和自嘲:“我们拍了一辈子别人,从没想过,这镜头有朝一日也能照进我们自个儿。”

视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二十四小时内,播放量突破百万。

评论区被一句句话刷屏:“原来每个光鲜亮丽的声音背后,都连着一根看不见的线。”“我爸就是灯光师,他说他一辈子都在给别人打光,自己却总在影子里。”“向所有幕后英雄致敬!”

公众的情绪被彻底点燃,那份冰冷的白皮书,瞬间有了滚烫的温度。

压力如潮水般涌向始作俑者。

眼看舆论失控,省里一位向来以“持重”“顾全大局”着称的资深评委终于坐不住了。

他通过一家官方媒体公开批评《破框》“形式大于内容”,是在“刻意煽动行业对立,破坏来之不易的团结局面”。

帽子又大又重,字字诛心。

所有人都以为苏霓会引经据典,奋起反击。

然而,她的回应只有一条微博,寥寥数十字,却掀起了更大的巨浪。

“尊敬的评委老师,与其隔空批评,不如躬身入局。《破框》第二季向您发出正式邀请,您可从本季所有落选者中任选一位,亲自指导培训。若您指导的选手成功晋级,我,苏霓,当场宣布辞去声浪传媒一切职务,并永久退出媒体行业。”

没有辩解,没有愤怒,只有一份赌上身家性命的邀约。

这条微博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狠邀请函”,舆论瞬间倒戈。

“杀人诛心!这是逼着评委下场打擂台啊!”

“要么证明你行,要么闭嘴。苏霓这女人,太刚了!”

“我赌一百块,那评委绝对不敢接!”

连一向在公开场合谨言慎行的高书记,都在一次私人饭局上,指着手机屏幕笑骂了一句:“这个苏霓,简直是个滚刀肉!一脚把球踢回对方半场,还逼着全场观众为她鼓掌叫好。”

陆承安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稍纵即逝的窗口期。

他趁着这股舆论东风,迅速推动了另一项计划的落地——“媒体行业仲裁观察员”机制试点。

他以声浪传媒作为试点单位,主动向市司法局申请,协调了三位锐气十足的青年律师进驻公司,专门负责受理行业内劳动纠纷的前置调解。

这既是向外界展示开放姿态,也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法律斗争储备“弹药”。

观察员机制运行的第一天,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推开了声浪传媒的门。

那是一个面容憔悴、眼神涣散的女人,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至少十岁。

她颤抖着递上自己的身份证明,正是当年顶替林素芬主持那档知名节目的替补主持人。

如今,她已确诊重度抑郁症多年,几乎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我……我不是来要赔偿的。”她声音微弱,却字字清晰,“我只是想知道,凭什么我的名字,从头到尾,一次都没有出现在那档节目里?凭什么出了事,我是第一个被推出去的牺牲品?而那个让我顶班的人,却能安然无恙地升迁?”

陆承安亲自接待了她,办公室的隐藏摄像头,无声地记录下了全程。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这将是他们发起公益诉讼,撬动整个行业潜规则的第一个,也是最沉重的一个砝码。

风暴眼的中心,苏霓却异常安静。

那个深夜,她一个人在整理母亲的旧物。

在一个尘封的箱底,她翻出了一张泛黄卷边的报名表——那是她十八岁那年,第一次报考省台播音员的申请资料。

照片上的少女,眼神清亮,满是憧憬。

表格的背面,是母亲林素芬潦草而用力的字迹,像是匆忙中写下的警告:“别走这条路,女人靠嘴吃饭,早晚有一天,会被人堵住嘴。”

熟悉的笔迹,刺痛了苏霓的眼。

她曾无数次在梦里回到那个下午,母亲就是这样劝说她的。

她曾以为自己早已挣脱了这个预言般的诅咒。

苏霓凝视着那行字,良久,拿起一支笔,在母亲的字迹下方,一笔一划地补上了一行新的字。

“妈,我现在不只是靠嘴吃饭。我在造一张更大的嘴,一张专门说他们不想听的话的嘴。”

第二天清晨,这张承载着两代人宿命的报名表,被精心装裱,陈列在了声浪传媒一楼大厅新设立的“公民叙事中心”最显眼的位置。

展板的标题,只有一句话,却像一声惊雷,在每个驻足观看者的心中炸响。

“第一个想让我闭嘴的人,是我妈。”

人群在展板前越聚越多,闪光灯此起彼伏。

人们的目光从那张青涩的少女面孔,移到那两行截然不同却又血脉相连的字迹上,神情复杂。

有震惊,有同情,更有被点燃的火焰。

这已经不再是苏霓一个人的战争,也不再仅仅是一场行业的内部整肃。

当最私密的家庭伤痛被公开展示,并与公共议题紧密相连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开始汇聚。

一辆黑色的轿车在街对面缓缓停下,车窗降下寸许,一双深邃的眼睛沉默地注视着这堪称奇观的一幕。

秘密被摊开在阳光下,就不再是秘密,而是一份公开的陈情书,一封递交给所有人的问卷。

火已经点燃,所有人都看见了光。

但光,不仅能照亮前路,更能让潜藏在黑暗中的一切,无所遁形。

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谁对谁错,而是一个更根本的拷问:当一个系统内部的规则被一个局外人以如此决绝的方式公之于众时,这个系统,是选择自我净化,还是彻底封闭那扇刚刚被撬开一丝缝隙的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