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82章 她没说出口的那句,震得满城风雨

“千人千声”事件掀起的巨浪,在三日后抵达了它的第一个洪峰。

《南方都市报》以整个头版刊发了一篇名为《声音的裂变》的深度报道,如同一位冷静的解剖师,将从《编号0713》那一声微弱的呐喊,到“公民叙事中心”落成之夜的万众共鸣,整个过程的肌理与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

报道的笔锋锐利而克制,其中一段结语振聋发聩:“当权力开始倾听,审查便不再是单向的压制,而成为一种可被审视的程序。”

声浪传媒的办公室里,苏霓指尖夹着那份尚带油墨香的报纸,目光在那段话上停留了许久。

她利落地用裁纸刀将其裁下,贴在了作战室的白板正中央,那位置仿佛是整场战役的帅旗。

白板上,纵横交错的线条与便签勾勒出过去数周的惊心动魄。

“复盘。”她转身,声音清脆,没有丝毫胜利后的松懈,“这场仗打赢了上半场,但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要让‘听见’,从一次现象级的事件,变成一种制度化的习惯。”

团队成员的眼中闪烁着兴奋与疲惫交织的光芒。

赵小芸第一个站了出来,她推了推眼镜,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方案:“我建议,将‘千人讲述’中最具代表性、情感冲击力最强的一百段影像,整理成《民间记忆档案包》。然后,以公司的名义,寄送至全国五十所顶尖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以及三十个地方的文联和作协。”

有人疑惑:“这是为了宣传我们吗?”

“不,”赵小芸摇头,目光坚定,“不是为了宣传,是为了种下一颗新的种子,建立一种新的标准——让那些未来的记者、未来的作家们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好故事。不是宏大叙事,不是英雄史诗,而是每一个普通人真实的悲欢。”

苏霓的嘴角勾起一抹赞许的弧度。

她点头:“这个想法很好。我再加一条。”她拿起笔,在赵小芸的方案下写道:“每份档案包里,附上一张我们团队手写的便签,上面只写一句话——‘你也有资格讲。’”

简简单单六个字,却仿佛拥有千钧之力,让在场所有人都心头一震。

这不再是一次传播,而是一次赋权。

会议正热烈,陆承安风尘仆仆地推门而入,脸色凝重。

他将一份文件放在桌上:“省司法厅要召开一场‘公共文化表达权边界研讨会’,发了邀请函,请我作为法学专家参会。”

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官方的反应来了。

“他们动作很快。”苏霓拿起邀请函,扫了一眼议程,“议题很有意思,‘民间叙事的合法性探讨’,‘网络非虚构内容的审核边界’……全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陆承安沉声道:“是的,这是官方第一次用一种中性的、学术研讨的态度来面对我们。但危险也在这里,他们想把一场关乎权利与自由的社会运动,降格为一场可以讨价还价的技术性讨论。一旦我们陷进去,就会被无数的条款和细则困死。”

苏霓发出一声冷笑,那笑声里带着一丝不屑与锋芒:“那就让他们从技术谈起。我倒要看看,当他们试图为沉默制定出一百条合法的理由时,会不会发现自己的逻辑根本走不通。等他们发现所有路都堵死了,自然会抬头看看天,看看人心究竟向着哪里。”

她的当晚,她拉上唐主编,两人彻夜未眠。

一份名为《关于非虚构内容备案流程的行业白皮书》在她们手中诞生。

这份白皮书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以极其专业的法律与行业语言,系统性地提出了声浪传媒对于未来内容生态的核心准则——“三不原则”。

不预审:平台仅作事后备案,创作者对内容真实性负全责。

不追责:除非涉及明确的法律红线,平台不对创作者的观点进行追责。

不追溯:过往已发布内容,遵循当时的社区公约,新规不具备回溯效力。

这“三不原则”,如三柄重锤,直接敲在了现有审查体系最脆弱的关节上。

三天后,这份白皮书并未通过声浪传媒自己的渠道发布,而是借由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官网公布,如同投向平静湖面的一颗深水炸弹。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行业内外瞬间引爆。

争议随之而来。

一位在体制内极具分量的权威评论员,在官媒发表署名文章,言辞激烈地质疑:“三不原则”无异于放任自流,将导致有害信息泛滥,最终引发舆论的全面失序!

一时间,风向似乎开始逆转,支持与反对声浪传媒的阵营在网络上激烈交锋。

面对这篇泰山压顶般的檄文,所有人都以为苏霓会亲自下场,写一篇同样犀利的文章进行反驳。

然而,她却异常平静,只是下达了一个命令:“启动‘回声计划’第二季。”

她的目标,正是那位评论员。

声浪传媒的团队通过数天调查,找到了评论员文章中用作反面例子的城中村。

他们没有发律师函,也没有在网上对骂,而是向那位评论员发去了一份公开的邀请函——邀请他走进这个他笔下“混乱无序”的城中村,听一位在那里捡了三十年废品,靠着一分一角的收入,将孙女供养成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拾荒老人,讲述她自己的故事。

并且,全程公开直播。

评论员骑虎难下,只能应战。

直播当天,无数双眼睛透过镜头,看着那位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评论员,坐在杂乱的废品堆旁,听着那位满脸风霜、言语朴素的老人,用最平实的话语讲述着生活的艰辛与希望。

镜头下,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自豪的光,她从一堆塑料瓶里拿起一瓶只喝了半下的矿泉水,拧开,递给了评论员。

那个瞬间,评论员沉默了。他默默地接过那半瓶水,仰头喝了一口。

直播在这一刻戛然而止。

当晚,这位评论员删除了自己之前所有的微博,只留下了一句简短的话:“我错了。秩序,不应该建立在沉默之上。”

这场无声的胜利,比任何雄辩都更有力量。

风波平息,老张在整理“千人千声”开幕夜的影像资料时,意外发现了一段被剪掉的素材。

画面里,在某个社区的露天播放点,一个大约七八岁的盲童,安静地坐在巨大的屏幕前。

他看不见画面,也可能听不清嘈杂环境中的声音,但他伸出小手,紧紧贴在电视机的外壳上,感受着音响带来的细微震动。

屏幕里,一位卖菜的王阿婆正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而那个孩子,嘴唇微动,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跟着重复:“我是……卖菜的王阿婆……我,我也……很重要。”

老张看着这段画面,眼眶湿了。

他悄悄将视频复制了一份,交给了苏霓。

苏霓在办公室里,反复播放着这段只有十几秒的视频。

盲童指尖的触碰,和那句轻声的“我也很重要”,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良久,她抬起头,眼中不再是战斗的火焰,而是一种更深沉、更温暖的光。

她拨通了一个电话:“帮我联系几家残障人士权益组织,我想发起一个‘触觉叙事’实验项目,联合他们,开发一种可以触摸式、感知式的影像导览设备。我们要让那些无法看见、无法听见的人,也能够‘参与’和‘讲述’。”

从“听见”到“看见”,再到“触摸”,苏霓的战场,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延伸。

深夜,办公室只剩下她一人。

桌上的手机突然响起,是一个陌生的加密号码。

“是苏霓女士吗?我是高书记的秘书。”电话那头的声音沉稳而客气,“领导明天想请您单独见个面,时间地点稍后发给您。请不要带任何随行人员。”

苏霓的心猛地一跳。高书记,这座城市真正的掌舵者。

就在她准备应答时,电话那头的秘书压低了声音,飞快地补充了一句:“书记说,是关于那条‘春天的故事’标语的事。”

电话挂断。

苏霓缓缓走到窗边,俯瞰着脚下这座灯火辉煌的城市。

远处的工地上,巨大的探照灯依旧亮着,那句“我们是春天的故事,我们有权被看见”的标语,在深沉的夜色中,依旧清晰可见,仿佛一句沉默的誓言。

她的目光,最终落回到办公桌上。

在那堆文件中,静静地躺着一盘最古老的磁带,标签上用钢笔写着一行字:Yx000。

她轻轻地伸出手指,摩挲着磁带粗糙的塑料外壳,就像那个盲童触摸着电视屏幕一样。

钥匙的秘密,父亲的失踪,那句标语,高书记的约见……所有线索在这一刻,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汇聚向一个未知的中心。

她忽然意识到,有些话,其实根本不必说出口。

只要它的存在本身,就足以动摇山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