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70章 她不是来争的,是来掀桌子的

天光熹微,清晨六点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过文化园空旷的走廊。

苏霓独自站在剪辑室外,指尖冰凉,手机屏幕上那句“你愿意来当嘉宾吗?”的邀约,像一枚引信,在昨夜点燃了她心中沉寂已久的战火。

她没有回复,而是直接拨通了陆承安的电话,声音冷静得像淬了冰:“立刻去查,市里那个‘十周年成果展’的宣传片招标流程——我怀疑,有人早就把我的名字,写在了别的位置上。”

效率是陆承安的代名词。

不到半小时,加密邮件就弹了出来。

苏霓点开,唇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果不其然,原定的总导演是许文澜,那个以拍摄宏大叙事、歌功颂德而闻名的体制内红人。

立项文件上对他的评语极尽赞美:“政治可靠、经验丰富”。

然而,就在三天前,这个看似板上钉钉的项目被市委宣传部紧急叫停,理由荒诞又直白:“舆论风险不可控”。

苏霓轻声笑了,那笑声在空无一人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

“他们怕的不是风险,”她对着手机那头的陆承安一字一句地说,“是真话。”

上午十点,市委宣传部会议室。

巨大的红木会议桌旁,空气压抑得几乎凝固。

主管宣传的副部长清了清嗓子,用一种不容置喙的口吻宣布,由苏霓的声浪传媒团队,接手纪录片《潮起》的核心制作,并给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十天内,必须交片。

话音刚落,坐在角落里的许文澜突然发出一声轻响。

他修长的指尖在光滑的桌面上不紧不慢地敲击着,声音不大,却像鼓点一样精准地砸在每个人的心上。

“张部长,我没有别的意思,”他慢悠悠地开口,视线却如刀子般刮向苏霓,“只是让一个主持人,还是一个刚从电视台出走的所谓‘独立媒体人’,来执导我们市十年成果的献礼片,是不是太儿戏了?电视台的脸面,就这么不要了?”

一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苏霓身上,有同情,有幸灾乐祸,更多的是看好戏的期待。

苏霓缓缓站起身,平静地回视着许文澜那张写满傲慢的脸。

“许导说得对,”她开口,声音清亮而有力,“十年前,当我第一次拿起话筒时,我也问过自己,我能不能胜任。今天,我想试试扛起摄影机。”她环视全场,目光最终落回许文澜身上,字字铿锵:“毕竟,时代从不等那些万事俱备的人,它只追逐那些敢于动手的人。至于脸面,我想,用真实记录这个时代的脸面,远比维护几个人的脸面,更重要。”

一番话掷地有声,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副部长脸色变了几变,最终只是挥挥手:“就这么定了!散会!”

会议结束,赵小芸抱着刚领到的项目申报材料,脸色煞白地跑过来。

“霓姐,你看!”她指着文件中的一栏,苏霓凑过去,只见“拍摄许可”那一栏,被人用红笔重重地划掉,旁边龙飞凤舞地签了两个字:待审。

这等于斩断了他们所有的合法拍摄途径。

没有许可,任何采访都可能被定义为“非法”,任何素材都可能被当场查抄。

这根本不是一个任务,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陷阱。

当晚,夜色如墨。

陆承安驱车带着苏霓,拐进了城市深处一条僻静的老巷。

他们要拜访的,是朱导演,一位早已退休的老纪录片人。

八十年代初,正是他,扛着简陋的摄影机,拍下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萌芽的珍贵影像。

老人头发花白,精神却矍铄。

听完苏霓的困境,他一言不发,转身从一个樟木箱底翻出一盒用布层层包裹的胶片。

胶片盒已经泛黄,边缘磨损得厉害。

“这是1984年,黄厂长在螺丝厂签下承包责任书那天拍的。”老人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铁盒,眼神悠远,“那天全厂的人都在鼓掌,都在笑,只有他,那个后来被誉为‘时代先锋’的男人,手抖得连笔都握不住。”

他将这盒沉甸甸的胶片郑重地交到苏霓手中。

“丫头,记住,别去拍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仙,要去拍活生生的人。所谓的浪潮,从来不是被风刮起来的,而是一双双脚,一步一个血印踩出来的。”

临走时,老人站在门口,又压低声音叮嘱了一句:“万事小心,特别是公安那边。最近上面有文件,抓‘非法采访’抓得特别严。”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

摄制组一行人驱车抵达黄厂长如今所在的螺丝厂。

车刚停稳,两名身穿制服的警员就面无表情地走了过来。

“例行检查,请出示拍摄许可。”

心,瞬间沉到了谷底。

就在气氛僵持不下时,其中那个年轻些的小刘警员,趁着同事转身接电话的间隙,飞快地凑到赵小芸身边,用身体挡住别人的视线,飞速地拉了一下她的衣角,嘴唇几乎不动地挤出几个字:“上面昨晚刚下的通知,点名查你们。没有批文,一律扣人扣素材。快撤!”

千钧一发之际,跟组的老摄影师老张反应极快。

他不动声色地弯腰,迅速将摄影机里最关键的那一卷胶片盒拆下,闪电般塞进旁边一个装着馒头咸菜的饭盒里,盖上盖子,若无其事地拎在手上。

一番周旋后,摄制组以“设备调试”为由,被“客气”地请离了现场。

回程的车上,气氛压抑得可怕。

苏霓死死盯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厂房和烟囱,沉默了许久,忽然开口,声音冷静而决绝:“不等了。我们分三路走。”

她看向车里的核心成员:“顾工那条线,他在研究所等我们去聊国产芯片的困境;阮秀英那边,她明天凌晨就要带着货过境;还有黄厂长这条线……审批是等不到了,我们只能抢!”

当夜,陆承安的律所灯火通明。

他以惊人的速度设计出了一套“分布式拍摄协议”。

他召集了三组最信得过的摄影师,宣布规则:“从现在起,每组配备独立的摄影机和特制密码箱。所有素材,当天拍摄当天封存,每日凌晨三点前,必须送到我律所的地下保险柜。由我亲自签收,并加封法律存证标签。”

他看着所有人,眼神锐利如鹰:“一旦进入司法监管流程,贴上封条,就意味着这些素材进入了证据保全程序。任何行政手段,都无权强制调取。”他在合同的末尾,用加粗的黑体字写下最后一行:“本素材所有权最终归属声浪传媒,任何单位及个人调阅,必须经过创作者本人书面同意。”

这是在用法律,为真相筑起一道防火墙。

当夜,第一卷被小心翼翼送回的胶片,静静地躺进了冰冷的保险柜。

陆承安亲手在上面贴上标签,写下编号:Yx002。

那个编号,延续的正是当年“小雨”失踪前,录下的最后一卷遗失之声的序列。

第四日凌晨,律所的地下档案室被改造成了临时的剪辑室。

苏霓已经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双眼布满血丝,眼神却亮得惊人。

她完成了第一段粗剪。

黑暗中,屏幕亮起。

第一个画面,是白发苍苍的黄厂长,蹲在满是油污的车间门口,啃着一个冷硬的馒头。

他看到镜头,也不躲闪,咧开掉了几颗牙的嘴,嘿嘿一笑:“怕啥?那时候人人都说我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前后割了我三次,你看,不也没割死嘛!”

镜头切换。

暴雨如注的边境线上,瘦小的阮秀英背着一个巨大的竹篮,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泥泞的小路上。

雨水顺着她的斗笠不断滴落,画外音是她异常平静的声音:“他们说我是投机倒把,是偷渡客。我不是,我只是在做生意,养活我的娃。”

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顾工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上。

他轻轻抚摸着一块已经报废的进口电路板,像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声音沙哑而沉重:“人家有,我们没有,就要挨打。这东西,就是国家的脑子。我们得有自己的脑子啊……”

画面结束,剪辑室内一片死寂。

陆承安一直静静地站在她身后,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他忽然伸出手,“啪”地一声关掉了显示器。

黑暗笼罩了一切,只剩下机器散热的风扇声。

他压低了声音,一字一句,仿佛在耳语,又仿佛在宣告一个即将到来的风暴:“苏霓,这片子……会让人坐不住的。”

苏霓疲惫地靠在椅背上,黑暗中,她的眼睛亮得像两簇燃烧的火焰。

“那就让他们好好看看——”她轻声说,“这春天的故事,从来不是谁高高在上的恩赐。”

第四日,第五日。

时间在无声的奔流中飞逝,紧张的拍摄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隐秘地进行着。

那只位于城市心脏地下的保险柜,正被一卷卷承载着时代心跳与个体命运的胶片,迅速地、坚定地填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