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68章 让那些沉默的名字,被所有人看见

电话挂断的瞬间,苏霓眼中的冷静迅速化为一道锐利的光。

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团队成员,包括正在和场地沟通的陆承安。

“座谈会形式更改,”她开门见山,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改为‘开放式听证’。”

这个词让所有人一愣。

苏霓的手指在桌面上轻点,仿佛敲击在每个人的心上:“现场设置两支立式麦克风。一支,面向我们所在的讲台。另一支,放在观众席的正中央。规则只有一条——任何人,只要他想说,就可以站到麦克风前,我们只负责倾听。”

陆承安的反应最快,他瞬间明白了苏霓的意图。

这不是一场研讨,这是一次引爆。

他沉声补充:“我来拟定《临时议事规则》,核心三点:不打断、不评判、只倾听。我们要创造一个绝对安全的言论场。”

消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的那个下午,文化局的报名电话被打爆了。

后台的线上报名系统几度因为瞬间涌入的流量而崩溃。

原定三百人的礼堂,报名人数在短短一天内,就超出了预期的五倍。

更引人注目的是,报名信息中,有十余位市民在备注栏里写下了同样沉重的理由——寻找在当年知青安置浪潮中失联的亲人。

座谈会前两天,赵小芸带着几个年轻同事去周边的老社区张贴补充海报。

在街道办事处门口,她看到杨老太太正颤巍巍地领着一群年纪相仿的老人,在一个临时设立的“寻亲信息登记点”排队。

队伍很长,阳光将老人们的影子拉得萧索。

赵小芸的目光无意间落在了其中一位老奶奶手中紧紧攥着的东西上——那是一张边缘已经磨损、整体泛黄的黑白照片。

她下意识地凑近了些,只见照片背面,用早已褪色的钢笔字迹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小雨妹妹,别忘了家门钥匙还在窗台。”

那行字像一根针,猝不及防地刺进了赵小芸的心里。

一个大胆的想法瞬间在她脑中成型。

她立刻冲回办公室,气喘吁吁地找到苏霓:“苏姐!我有个提议!我们可以在会场入口设立一面‘名字墙’!”

她比划着,脸上因激动而泛红:“用小小的磁贴,让每一个到场的人,都可以写上一个他们希望寻找,或者希望回应的名字!让那些沉默的名字,被所有人看见!”

苏霓的给那些无法、或者不敢亲临现场的人,一个表达的机会。”

这个决定,如同投入深潭的又一块巨石,再次激起无声而巨大的涟漪。

座谈会前的最后一夜,办公室灯火通明。

负责设备最后调试的值班编辑老张去茶水间倒水,路过资料室时,眼角余光瞥见一个熟悉又落寞的身影。

是许文澜。

她不知何时悄无声息地来了,没有惊动任何人,独自一人站在巨大的档案架前。

她手中捧着的,正是那本引发一切风波的《回来的人》最原始的采访手稿。

老张下意识地放轻了脚步,躲在门后。

灯光下,许文澜的侧脸显得异常苍白。

她纤细的手指抚过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最终停留在了一处关于“身份认同创伤”的采访笔记旁。

那段笔记,详细记录了一个被送养的孩子成年后,即便生活优渥,内心却始终无法摆脱被抛弃感的痛苦。

许文澜凝视着那段文字,许久,她从包里摸出一支笔,在笔记的空白处,写下了一行极小的字。

老张离得远,看不真切,但他能感觉到她握笔的手在微微颤抖。

等她走后,老张按捺不住好奇,走进去查看。

只见那行小字如同一道泣血的伤疤,刻在纸上:“我不是恨他们把我送走,是恨没人告诉我为什么。”

老张的心重重一沉。

他沉默地站了许久,转身回到自己的工位。

他没有声张,只是默默地将此次座谈会所有设备的录音备份盘里,多拷贝了一份完整的录音包,然后用标签机打上了一行字:仅供个人回溯。

座谈会当日,天降倾盆大雨。

雨点砸在文化局礼堂的玻璃上,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注定不凡的集会擂鼓。

礼堂内,座无虚席,连两侧的过道都站满了人。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潮湿、压抑,又混杂着强烈期待的复杂气息。

摄像机冰冷的红点在人群中无声地扫视,记录下每一张或紧张、或茫然、或悲伤的脸。

苏霓一身简洁的黑色套装,站在讲台前。

没有冗长的开场白,她只是简单阐述了规则,然后用一种近乎平静的声音宣布:“现在,任何人,如果你有话想说,请走向你面前的麦克风。”

全场一片死寂。人们互相张望着,似乎都在等待第一个勇敢的人。

就在这时,一阵拐杖触地的笃笃声,打破了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声音的来源。

是杨老太太。

她在家人的搀扶下,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无比艰难地走上了讲台。

她站在那支属于“官方”的麦克风前,浑浊的双眼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嘴唇翕动了半天,才发出颤抖的声音:“我……我不懂什么大政策,也不懂什么历史。我就记得……五十年前,我们大院里,有个小女孩,总穿着一条打了好几个补丁的裤子,天天坐在门廊的台阶上等她爸爸……她爸爸是干部,很忙。”

老太太的声音哽咽了,她停下来,用力地喘了口气,才继续说:“那娃娃总跟我说,杨奶奶,我长大了也要当大官。当了官,就不让别的娃娃像她一样,连爸爸的影子都摸不着了……”

话音未落,台下第一排,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男人已经捂住了脸,发出压抑的啜泣。

紧接着,哭声像是会传染,在礼堂的各个角落此起彼伏地响起。

杨老太太的发言,像一道撕裂黑幕的闪电。

随后,一个又一个寻亲者走上台,走向观众席中央那支代表“民间”的麦克风。

他们讲述着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被时代洪流冲散的名字,一段段被尘封的记忆。

整个礼堂的气氛,从压抑,渐渐变为无法承受的沉重。

主持人眼看时间将近,情绪也濒临失控,正准备上前引导收尾。

就在此刻,礼堂厚重的木门被轻轻推开,发出“吱呀”一声轻微的响动。

一道身影站在门口的雨幕中,雨水打湿了她的肩头,显得有些狼狈,可她的身姿却挺得笔直。

她手中,拎着一只看起来颇有年头的旧皮箱。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数千道目光像聚光灯一样打在她身上。

她没有看任何人,缓步走入,穿过拥挤的人群,径直走向观众席中央那支孤零零的麦克风。

人们下意识地为她让开一条路。

她站在麦克风前,低头,调整了一下高度以适应自己的身高。

这个细微的动作,充满了某种仪式感。

当她抬起头时,老张的镜头捕捉到她泛红的眼眶。

“我叫赵小雨。”

她的声音低哑,像是从磨损的砂纸上划过,却清晰地传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十八岁那年,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我烧掉了我的出生证明,去派出所改了名字,从此以后,我叫许文澜。”

“我以为,烧掉一张纸,改掉一个名字,我就能走出那个永远在等待和被选择的过去……可我今天站在这里才明白,一个人逃得再远,也躲不开那个一直在等一句话的孩子。”

她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目光仿佛穿透了人群,望向一个虚无的所在。

“对不起……爸,我没怪你。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还活着。”

说完,她放下麦克风,转身,似乎想立刻逃离这个让她窒息的地方。

就在她迈出脚步的瞬间,讲台上的苏霓忽然起身,拿起自己的麦克风,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轻声问道:

“你还记得保育院的窗台吗?有人在那儿,给你留了把钥匙。”

许文澜的脚步猛地一顿。

她僵在原地,却没有回头。

老张的镜头死死地锁定着她的背影,清晰地拍到她抬起手,在脸上用力地抹了一把——那一刻,分不清是混着雨水的发丝,还是决堤的泪。

散场后,人群久久不愿离去。

赵小芸和同事们清点那个小小的“匿名留言投递口”,发现里面塞满了纸条。

其中一封,没有任何署名,信纸上只有一行刚劲有力的字:

“明天,我去民政局查档案。”

而此刻,苏霓已经离开了喧嚣的礼堂,独自一人站在正在建设中的知青文化园工地的土坡上。

雨后的空气混着泥土的腥味,她的手机忽然响起,是陆承安。

电话那头的声音难掩激动:“苏霓,刚收到的消息,市人大已经正式立项,启动‘历史身份追溯及权益保障法’的前期调研课题组!”

苏霓挂掉电话,望向远处城市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低声自语:

“原来最锋利的刀,从来不是那些确凿的证据,而是愿意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名字的勇气。”

她不知道的是,老张正坐在剪辑室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许文澜走向麦克风的那个长镜头,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他的指尖悄然酝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