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58章 风往哪儿吹,人往哪儿走

王志远那张布满风霜的脸,通过《破晓者》的镜头,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迅速扩散成滔天巨浪。

节目播出后的七十二小时,声浪传媒的热线电话几乎被打爆。

嘈杂的电流声中,一个个压抑着恐惧与愤怒的声音,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集而来。

他们是王志远曾经的同事,来自不同的工段、不同的项目部,却讲述着惊人相似的遭遇。

“……那座桥的护栏,图纸要求用304不锈钢,最后用的全是201,一吨差价好几千,几十吨下来就是多少钱?这笔钱进了谁的口袋?”

“安全帽,我们叫它‘脆皮乐’,一碰就碎。安全经费年年报,可我们连双像样的劳保手套都分不到。我师父就是因为脚手架的扣件老化,从三楼摔下来,腿断了,最后拿了三万块钱打发回家……”

“我写过举报信,匿名的,第二天我们工段长就找我谈话,说年轻人要‘向前看’,不要‘自毁前程’。那眼神,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每一个电话都是一道血淋淋的伤口。

赵小芸听得眼圈发红,几次都想直接扛着摄像机冲出去。

但苏霓却异常冷静,她叫停了所有人的冲动。

“立刻停止外联,转入内部分析。”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感,“小芸,你带人建立一个‘声音档案库’。每一条匿名线索,编号、录音、整理成文字,附上时间、涉及单位和关键人名。最重要的一步,让陆律师团队给每条线索做一份初步的法律可行性评估,从A到d,分级标注。”

众人不解,现在是乘胜追击的最好时机,为什么要踩刹车?

苏霓看着墙上那张巨大的城市地图,目光深邃:“我们不是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足以绞杀巨蟒的项链。没有体系,再多的线索也只是一盘散沙。”

与此同时,陆承安的办公室灯火通明。

他没有去跟进那些具体的案子,而是在起草一份名为《关于建立健全公民举报与作证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书》。

他将王志远的案例作为引子,系统地阐述了举报者面临的风险、法律保护的缺失以及制度建设的迫切性。

“苏霓,”他把草案递过去,眼神里闪烁着一种超越了律师身份的光芒,“我们要把个案,变成制度议题。只有当保护吹哨人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法律刚性,才会有千千万万个王志远敢站出来。”

苏霓接过建议书,重重地点了点头。

她知道,陆承安正在为《破晓者》这艘高速冲锋的快艇,打造一副坚不可摧的龙骨。

风暴的另一端,许文澜的日子并不好过。

她虽被明升暗降,调离了宣传系统的核心岗位,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仍在。

很快,一股针对苏霓和王志远的舆论暗流开始在各大论坛和社交媒体上涌动。

“一个退休工人,哪来这么大能量?背后肯定有人在煽动。”

“那个叫苏霓的,不就是想借底层工人的悲情故事,给自己立人设,当网红记者嘛!”

“王志远就是个被利用的棋子,等这阵风过去,谁还管他死活?”

这些论调阴险毒辣,句句诛心。

赵小芸气得直跺脚,立刻组织团队准备下场“对线”。

“别去。”苏霓再次制止了她,“跟烂泥缠斗,只会弄脏自己。他们想泼脏水,我们就用最干净的方式洗脸。”

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从苏霓口中说出。

她通过社区联系,为王志远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分享会”,主题是——“我为什么不说谎”。

现场布置极其简单,没有主持人,没有嘉宾,甚至没有背景音乐。

偌大的社区礼堂中央,只摆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杯白水。

王志远穿着他最干净的工装,独自一人坐在那里。

苏霓的团队全程录像,多机位,高清收音,但她却严令禁止在任何自家平台发布。

“那我们拍了给谁看?”摄影师满脸困惑。

苏霓微微一笑:“提供给几家高校的新闻系,作为‘非虚构叙事与传播伦理’的教学案例。”

一周后,吴教授在他的新闻评论课上,播放了这段长达两小时的完整录像。

视频里,王志远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词,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他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他如何看待“标准”,如何理解“责任”,以及当现实与他所坚守的原则相悖时,内心的挣扎与选择。

他没有攻击任何人,只是在陈述一个工匠的本分。

视频播完,课堂里一片寂静。

许久,吴教授推了推眼镜,感慨道:“同学们,记住这一课。面对抹黑和质疑,最有力的反驳,不是声嘶力竭的辩解,而是让当事人自己,安安静静地站着,把话说完。”

风波未平,橄榄枝却意外地递了过来。

一家背景雄厚的央企子公司主动联系声浪传媒,表示高度赞赏《破晓者》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以企业社会责任基金的名义,独家资助第二季的全部制作费用。

条件只有一个:“希望节目未来的选题,能更多关注民生、文化等正能量领域,不再涉及国企内部管理问题。”

这几乎是一份“招安”协议。

会议室里,团队成员表情各异,这笔资金足以让声浪传媒鸟枪换炮。

苏霓听完对方代表的陈述,婉言谢绝了资助。

但在对方流露出失望之色时,她却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合作方案。

“我们不需要钱,但我们可以合作。”苏霓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由贵公司牵头,我们声浪传媒承办,联合发起一个‘阳光工程师计划’。为所有基层一线的技术人员,开通一个完全匿名的建言通道。所有内容由声浪负责接收、脱敏处理,并获得传播授权后,以案例形式反馈给你们的管理层,甚至可以集结成册,作为企业内训的教材。”

她看着目瞪口呆的对方代表,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不替你们解决问题,但我们能帮你们听见问题。”

当晚,陆承安便通宵达旦,设计出了一套复杂而严密的数据加密流转协议。

确保每一条建言,在技术上“可追溯,但不可识别”,既能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又能彻底杜绝秋后算账的可能。

几天后,黄志远的身影出现在声浪传媒的楼下。

他带来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一振的消息。

市委高书记在一份关于《破晓者》的舆情简报上做出了批示:“对于改革阵痛期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要正视,要解决,不能掩耳盗铃。”

更重要的是,高书记提议,将《破晓者》的制作过程和引发的社会反响,纳入市委党校的“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案例库。

这无异于一道来自官方的“护身符”。

团队里一片欢腾,似乎所有的阻力都将烟消云散。

然而,黄志远却在无人的角落,低声对苏霓说:“官方的接纳不等于绝对的安全。有时候,捧杀比棒杀更可怕。你要小心一种‘收编式的沉默’,他们把你捧得高高的,让你不自觉地闭上嘴。”

苏霓脸上的笑容敛去,她重重地点了点头。

黄志远的提醒,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她心中刚刚燃起的乐观火焰。

她当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宣布了一个决定:“《破晓者》第二季的主题,现在就定下来——《谁在写规则?》。”

“我们的镜头,不能只对准受害者。”苏霓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们要去采访那些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乡镇的基层干部、市场里的小个体户、税务大厅的办事员……我们要搞清楚,一项好的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谁在执行中,悄悄修改了规则?不能只听受害者说委屈,也要听执行者怎么想,他们又有什么苦衷。”

这个决定,意味着声浪传媒将从挑战一个企业,转向审视整个体系的运行逻辑。

难度和风险,呈几何级数增长。

赵小芸很快领到了第一个任务,带队前往郊区的一家食品加工厂,拍摄新一期的样片。

采访对象是一位鼓足了勇气的女质检员,她要揭露工厂为了降低成本,如何暗中修改产品标准,用劣质原料替代优质原料的全过程。

拍摄进行到一半,工厂的大门突然被推开,几名身穿制服的当地市场监管所人员闯了进来,声称要进行“例行消防安全检查”,要求所有人停止工作,配合检查。

带队的人语气强硬,眼神却不时瞟向赵小芸和她身后的摄像机,意图再明显不过——中断拍摄。

就在工厂负责人准备上前“配合”时,一直跟在队里的陆承安,冷静地拿出三部手机,同时点开了一个应用。

他平静地对那几名执法人员说:“我们已经启动了应急预案。现在,三部手机正通过三个不同运营商的5G网络,同步进行移动直播和区块链存证。画面会实时推流到三个位于不同城市的备用服务器上,并且,我们已经向市司法局公证处发送了实时数据流链接,申请即时公证。”

他举起其中一部手机,屏幕上跳动着的数据流清晰可见。

“如果这里的任何一个信号中断,”陆承安的声音清晰而冷冽,“系统将自动判定为现场证据遭到暴力破坏,并立即触发最高级别的报警。”

那几名执法人员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他们面面相觑,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为首那人喉结滚动了一下,最终挤出一个僵硬的笑容:“既然你们在忙……那我们……改天再来。”

说完,他们几乎是落荒而逃。

一场危机,被陆承安用技术和法律的组合拳,无声化解。

当晚,团队带着宝贵的素材回到市区,所有人都沉浸在劫后余生的兴奋中。

苏霓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一条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

短信内容很短:“我在你们节目里播过的那个厂里,干了二十年了。他们以为王师傅走了就没事了,现在,我想说话。”

短信的末尾,没有署名,却附着一张照片。

照片拍得有些模糊,但内容却让苏霓的心脏猛地一跳——那是一本用手写的台账,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近三年来,每一批原料采购的数量、单价和实际入库量的惊人差异。

这是一份足以引发地震的铁证。

苏霓握着手机,指尖冰凉。她没有回复这条短信。

半小时后,声浪传媒的官方公众号,在深夜十一点,推送了一条没有任何文字说明的无声视频。

视频画面静谧得可怕:一间空无一人的录音间,聚光灯柔和地打在中央的桌子上。

桌上,一支专业级的麦克风静静矗立,旁边靠着一张小小的白色卡片,上面是用黑色马克笔写的四个字——

“等你说。”

这则没头没尾的推送,像一个谜语,在深夜的互联网上悄然发酵。

第二天凌晨,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黑暗时,声浪的后台数据显示,那条视频下方,一夜之间新增了三百二十七条语音留言。

第一条留言的上传时间,是凌晨三点十七分。

一个略带沙哑和紧张的男声,打破了寂静:

“我姓李,我在质检科……”

窗外,巨大的“声浪”灯牌在黎明前的夜色中微微闪烁,像一颗积蓄了太多心跳,而不肯安眠的心脏。

整座城市似乎都在这片微光中缓缓苏醒,庞大的机器即将开始新一天的运转。

而“声浪”这枚嵌入机器深处的传感器,正以前所未有的频率,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震动。

一切都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共振即将来临,只是没人知道,那台控制着整座城市音量的总开关,此刻正握在谁的手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