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56章 谁在听?都在听

吴教授的笔尖在稿纸上疾走,犹如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着一个个看似寻常的社会现象。

连续三天,他几乎是废寝忘食,将课堂上那场石破天惊的讨论,以及后续收集到的学生反馈,全部熔铸成一篇万字长文。

标题他反复斟酌,最终定格在——《底层证言的传播韧性——以〈破晓者〉为例》。

这已不仅仅是一份课堂纪要,而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学研究报告。

报告完成的当天,他就提交给了校学术委员会,并在附信中郑重建议,以此为基础,申报本年度的省级社科重点课题。

消息很快在院系里传开。

一位平日里关系不错的同事悄悄将他拉到一边,压低声音劝道:“老吴,你这是何苦?这种敏感案例,沾上了就是一身麻烦,躲都来不及,你还主动往上凑?”

吴教授扶了扶因连续熬夜而滑落的眼镜,镜片后方的双眼虽然布满血丝,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

他平静地看着对方,一字一句地说道:“老李,如果连大学的课堂都开始回避真实、恐惧讨论,那我们耗费巨资修建的教室,和画地为牢的围墙又有什么区别?”

同事哑口无言,唯有长叹一声,摇着头离去。

这股由学术圈点燃的火星,并未就此熄灭。

吴教授深知,单纯的学术探讨力量有限,他将报告的副本,通过一位在妇联工作的老同学,辗转送到了陶主任的办公桌上。

陶主任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读完报告,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

最终,她拿起红笔,在报告的封面上写下一行遒劲有力的批注:“此文观点深刻,材料翔实,推荐给宣传口的同志们一读。”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省城,《南方日报·内参》编辑部内,资深主编唐洁的目光,被一份来自基层的简讯牢牢吸引。

简讯标题平平无奇——《关于部分高校出现异常聚集观影现象的报告》,但“异常聚集”和“破晓者”这几个字,像警钟一样敲响了她从业二十年来锻炼出的新闻直觉。

她立刻指示手下,动用一切资源调取《破晓者》第一期的电视版录像。

一个小时后,画面在编辑部的小电视上亮起。

随着王志远那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叙述展开,整个办公室陷入了一片沉寂。

唐洁的表情愈发凝重,她敏锐地意识到,这绝非寻常的个人控诉。

“电视版是被剪辑过的,”她熄掉手里的烟,“味道不对,肯定有更原始的版本。”

她拨通了一个老记者的电话,对方曾在市电视台工作多年。

半天之后,一盘没有任何标识的录像带,被专人送到了她的手中。

深夜,唐洁独自一人在审片室里,将那盘神秘的录像带塞进了机器。

当王志远未经任何修饰的、长达数小时的完整陈述伴随着粗砺的画面扑面而来时,她感到一种久违的震撼。

那不是煽动,更不是抱怨,那是一个正直的工程师,用十年的血与泪,为这个时代敲响的警钟。

第二天一早的选题会上,面对众人的疑虑,唐洁直接将录像带往桌上重重一拍,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这不是煽动,这是预警!我们的责任,不是捂住耳朵假装听不见,而是要让更多需要听见的人听见!”

她斩钉截铁地做出决定:“这一期内参头条就做它。标题我都想好了,就叫《一位工程师的十年醒悟》——节选他三段最核心的陈述,附上吴教授那篇报告的专家点评部分。我们不添油加醋,只做事实的搬运工。”

风暴的另一中心,陆承安的嗅觉甚至比唐洁更为敏锐。

当《破晓者》的热度开始从线下向线上蔓延时,他就已经预判到,官方一旦反应过来,必然会追查这条灰色的传播链。

他立刻联系了阿珍,下达了一个明确的指令:“销毁所有签收记录,一张纸都不能留。从现在开始,启动‘活水计划’。”

所谓的“活水计划”,就是一套全新的流通模式。

所有流通点不再接受新的预订,而是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只有归还上一期的录像带,才能领取最新一期的内容。

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传播失控的风险,也形成了一个稳固而封闭的分享闭环。

做完这一切,陆承安并未就此罢手。

他反其道而行之,亲自起草了一份《民间文化资料共享伦理声明》。

声明中,他详细阐述了《破晓者》系列录像带“非营利性、闭环流转、知情同意”的三大原则,强调其目的在于记录与反思,而非商业牟利或煽动对抗。

写完后,他将这份声明全文,以公开信的形式,堂堂正正地寄往了市文化执法大队进行备案。

阿珍对此大为不解:“安哥,我们这么做不是自投罗网吗?”

陆承安笑了笑,眼神里透着一股运筹帷幄的从容:“阿珍,记住,越是想在黑暗里做事,越要把一盏灯放在明处。我们不藏,也不躲。我们只是在做一件对的事,为什么要怕他们知道?”

内参上报的第七天,一通来自省委政研室的电话,打进了市委办公室,线路被直接转接到了高书记的案头。

电话内容很简单,对方只是询问,那份内参里提到的节目,到底说了些什么。

放下电话,高书记的脸色凝重。他叫来了黄志远。

“志远,上面在问了,”高书记的声音听不出喜怒,“那个叫《破晓者》的节目,到底说了什么?”

黄志远没有立刻回答。

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两样东西,恭敬地放在了高书记宽大的办公桌上。

一样,是《破晓者》第一期的电视版光盘;另一样,是吴教授那份万字报告的复印件。

“书记,它说的东西,其实我们过去的文件里、会议上,都反复提过。”黄志远沉声说道,“但它用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听见了平时听不见、或者说选择不去听的声音。”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高书记深邃的眼睛,补充了一句分量极重的话:“而且,书记,现在恐怕已经停不了了。不是我们在播它,是它自己在走。”

高书记的目光在光盘和报告之间来回移动,许久,他缓缓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与此同时,一场风暴正在市电视台内部酝酿。

许文澜被纪委调查组叫去谈话,问题直指核心:“作为分管内容的副台长,为何对《破晓者》录像带在社会上的大规模违规传播一事,未及时发现并上报?”

许文澜早已想好了说辞,她试图将责任推给早已离职的苏霓,声称是苏霓“利用职权,蓄意规避监管,私下制作并传播”。

然而,调查组的同志只是冷冷地看着她表演,随后将一份文件推到她面前。

那是一张打印件,上面赫然是许文澜签发的指令:“立即封杀任何有关红星机械厂王志远及其相关节目的所有内容,禁止任何形式的报道与讨论。”

更致命的是,打印件的右下角,清晰地标注着签发日期——在《破晓者》首播前整整三天。

许文澜的脸色瞬间煞白。

“许副台长,”调查组的负责人语气冰冷,“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在节目播出前,你就要下达这样一道‘未卜先知’的封杀令吗?”

她嘴唇哆嗦着,勉强辩称这是“出于维稳大局的综合考虑,提前排除风险”,但这个理由在铁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调查组的人员随即指出,该指令没有经过台编委会的正常流程,属于个人越权签发。

那一刻,许文澜感到一阵天旋地转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而破晓的晨光一旦透出,便势不可挡。

在《南方日报·内参》刊登那篇《一位工程师的十年醒悟》的第二天清晨,省国资委官方网站发布了一条重磅消息:针对内参反映的有关问题,省国资委已于即日成立专项核查组,进驻红星机械厂及相关上级主管单位,就历史遗留问题及经营现状展开全面核查。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当天下午,市电视台紧急召开全员大会。

会上,台长亲自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破晓者》节目自第二期起,正式调整至每周六晚八点的黄金时段播出,并将其定性为“全市深化国企改革、倾听基层声音的典型宣传项目”。

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散会后,黄志远没有片刻停留,他快步穿过长长的走廊,直奔苏霓的办公室。

苏霓的离职手续还没办完,此刻正安静地收拾着个人物品。

黄志远推开门,有些气喘,他将一张纸条用力攥在手心,汗水都浸湿了纸页。

他走到苏霓面前,将纸条展开。

上面是高书记刚劲的笔迹:“真话不怕晚,只怕没人开头。”

苏霓看着那行字,眼眶瞬间红了。

她抬起头,窗外的阳光正好照进来,温暖而耀眼。

同一时刻,在大学城附近的一家小书店里,阿珍将最后一盒王志远的专场录像带,交还给了前来“以旧换新”的赵小芸。

这盘带子已经在学生们手中流转了近一个月,外壳都已磨损。

赵小芸接过新的一期,却没有立刻离开。

她看着阿珍,轻声说了一句:“阿珍姐,录像带我们都看完了,学生们托我问问……他们说,他们想见见这个人。”

省国资委成立专项核查组的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笼罩在红星机械厂上空多年的沉闷阴云。

长久以来的压抑和死寂被瞬间击碎,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杂着惊愕、激动与不安的寂静。

在这片诡异的寂静之下,某些被深埋在地底的东西,正随着电流涌动,疯狂地寻找着一个喷薄而出的裂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