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48章 灯塔照进塔台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第48章 灯塔照进塔台

作者:木头虎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13:33:14

办公室的门几乎被踏破。

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市级电视台负责人,脸上带着三分审视、七分急切,将声浪传媒小小的会客区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是来“取经”的,更是来一探究竟,这个被钦点为国家试点的“体制外”草台班子,究竟有什么三头六臂。

苏霓没有故作神秘。

在一场座无虚席的交流会上,她直接将一份文件投上了大屏幕——《独立制作人合作模板》。

“各位,”她的声音清冷而有力,瞬间压过了现场的窃窃私语,“声浪传媒的核心不是资本,也不是渠道,而是人。这份模板,是我们对‘人’的价值的全部理解。”

模板内容一出,全场哗然。

版权分割、收益分成、风险共担……这些条款虽然新颖,却还在众人的理解范围之内。

但紧随其后的一个机制,却像一颗深水炸弹,在所有人心湖中炸开了锅。

“动态股权池?”一位来自西部某省台的副台长忍不住出声,镜片后的眼睛里满是困惑。

陆承安适时地接过话筒,他今天作为声浪的首席运营官,站在苏霓身侧,沉稳如山。

“没错,动态股权池。我们允许优秀的年轻创作者,用他们的创意、方案,甚至是一个足够惊艳的核心点子,来换取项目的部分股权。”他环视全场,目光锐利如鹰,“在声浪,我们要让才华定价,而不是资历。”

话音落定,会场后排那些跟着前辈来见世面的年轻编导们,眼中瞬间爆发出炙热的光芒。

才华定价!

这四个字,像一把钥匙,精准地插进了他们渴望被认可、却又被论资排辈的体制压得喘不过气的心锁里。

风,从声浪传媒这扇小小的窗户,开始吹向整个行业。

电视台内部,黄志远感受到了这股风的力量。

他趁热打铁,在台党委会上,正式提交了酝酿已久的改革方案——“项目竞标制”。

“我提议,今后所有重大题材、重点节目,不再由领导指派,而是面向全台,乃至全社会进行公开招标。谁的方案最好,谁就拿到项目主导权,谁就负责组建团队!”黄志远的声音掷地有声。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随即被一声重重的咳嗽打破。

资历最老的主任编辑王克明推了推老花镜,慢悠悠地开口:“黄台,这不合规矩吧?电视台是党的喉舌,讲的是政治站位,是安全播出。把项目交给下面的人乱抢,万一出了岔子谁负责?这是乱了我们几十年的规矩!”

“没错,这太儿戏了!”“年轻人没经验,能担得起这么大的责任吗?”附和声四起,一张张写满“经验”与“权威”的脸上,满是毫不掩饰的反对。

黄志远正要辩驳,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开,苏霓走了进来。

她没有参与争论,只是平静地将一份文件分发给在座的每一个人。

“各位领导,这是《时代脉搏》第一季的成本与效益对比表。”

冰冷的数字像一记记无声的耳光,扇在每一个反对者的脸上。

表格左侧,是电视台传统模式下制作一档同类节目的数据:单期平均耗资八十七万。

而右侧,声浪团队的成本赫然只有六十三万。

最刺眼的是底部那一行总结:在成本降低近百分之三十的情况下,《时代脉搏》的平均收视率,比台里上一档黄金时段的重点专题节目,高出整整三点二倍。

王克明等人的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嘴唇翕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苏霓收回目光,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王主任,各位前辈,不是规矩错了,”她顿了顿,眼神扫过那些因震撼而失语的面孔,“是时代变了。”

改革的洪流,再也无法阻挡。

赵小芸和她的团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她们成功中标了邻省卫视的年度特别节目——《百姓这一年》。

这是声浪传媒首个对外授权、输出模式的重大项目。

临行前一夜,赵小芸紧张得彻夜难眠,一遍遍地检查着设备清单和策划案,手心全是冷汗。

苏霓走进了她的办公室,递给她一杯热牛奶,什么也没说,只是带着她走上了电视台的顶楼。

深夜的城市灯火如织,电视台大楼顶端的红字招牌庄严肃穆。

苏霓却指着远方,在城市另一端,有一片更加璀璨的光晕,那是声浪传媒新总部的霓虹灯牌。

“小芸,你看,”苏霓的声音在夜风中显得格外清晰,“那里的光,比我们脚下这栋楼的还要亮。”

赵小芸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心头猛地一震。

“他们,”苏霓口中的“他们”,指的是那些守旧的、抗拒的、畏惧改变的力量,“他们怕的不是我,甚至不是声浪。他们真正怕的,是你们这批不愿再低头、能够看见更远地方的新人。”

赵小芸握紧了拳头,心中的惶恐与不安,被一股滚烫的使命感所取代。

她看到的不再是压力,而是一片等待她们去点亮的星空。

更大的舞台,接踵而至。

曾宪阳亲自打来电话,邀请苏霓参与起草一份极为重要的文件——《民间传媒机构参与公共事务传播行为指南》。

这份指南一旦出台,将成为整个行业的规范性准则。

在草案讨论会上,面对一众体制内的专家学者,苏霓只坚持加入了一条核心条款:“内容生产者,应享有与其在公共传播中所做出的实际贡献,相匹配的话语权重。”

这短短一句话,无异于平地惊雷。

它直接挑战了“谁是发布者,谁就拥有最终解释权”的传统铁律。

草案上报后,立刻在相关部门内部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这简直是让外人来占领我们的阵地!”“话语权是生命线,岂能轻易让渡?”反对的声音异常强大。

陆承安早已预判到了这一切。

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他动用了自己多年商界积累的顶层人脉,联络了国内最顶尖的三位法学教授。

一篇题为《论多元传播主体与主流叙事框架的共生关系》的重磅文章,在第二天清晨的《法制日报》头版赫然刊发。

文章从法理、社会发展和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深刻论证了吸纳民间优质内容、尊重创作者话语权的必要性与合法性,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倒逼之势。

那些反对的声音,在这篇权威的学术檄文面前,瞬间显得格局狭小,不合时宜。

风向,再次被强行扭转。

不久,市委宣传部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专题研讨会。

会议名单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身份备注——“体制外代表:苏霓”。

会场庄重肃穆,每个人面前都摆着厚厚的材料。

轮到苏霓时,她却缓缓起身,身上是一袭再简单不过的素雅黑裙,手里没有带任何ppt或讲稿,只握着一支小小的录音笔。

她按下了播放键。

“您好,打扰一下,想问您个问题,您觉得现在的电视节目,应该听谁的?”

录音笔里传出嘈杂的街头背景音,和一个个真实而鲜活的回答。

“听专家的呗,他们懂得多。”

“听老百姓自己的吧,别老说那些我们不关心的大话。”

“听数据的?哪个收视率高就说明大家爱看啊。”

“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

答案五花八门,但听到最后,所有人发现,这些声音里有一个惊人的一致内核——“听真话的。”

录音播放完毕,全场寂静。

苏霓关掉录音笔,目光清澈地望向坐在主位的高书记。

“书记,各位领导,我今天来,不是想证明谁对谁错,更不是要来取代谁。”她的声音回荡在偌大的会议室里,“我只是想用事实证明一件事——人民真正需要的声音,完全可以,也应该由人民自己来参与传递。”

掌声,从高书记那里第一个响起,随后蔓延至全场。

会后,高书记单独留下了苏霓,只说了一句话:“小苏,明年全市的宣传工作会议,你来做主旨发言。”

走出市委大楼,夜色已深。

陆承安的车早已等在路边,他没有立刻发动引擎,而是递过来一份装帧精美的新文件。

封面上写着:《声浪文化产业园项目建议书》。

苏霓翻开,一张震撼人心的规划图映入眼帘。

一栋极具未来感的波浪形媒体大楼拔地而起,而在大楼前方,一片开阔的市民广场,被命名为——“言广场”。

她抬起头,透过车窗,远远望向那座灯火依旧森严的电视台大楼,那是她曾经拼尽全力想要挤进去的地方。

她轻声开口,像是在对自己,也像是在对陆承安说:“以前我以为,能站到那座塔的顶端,才算成功。”

她的目光,落回到规划图上那座属于未来的“声浪大楼”上,嘴角勾起一抹释然的弧度。

“现在我终于知道,真正的成功,不是走进去,而是让那座固若金汤的塔,开始模仿你的光。”

话音刚落,她的手机屏幕亮了一下,是一条来自黄志远的消息。

没有文字,只有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电视台内部刚刚挂牌的“媒体创新实验中心”,而中心崭新的LoGo,赫然是一个被声波环绕的“言”字,与声浪传媒的徽章,一模一样。

苏霓笑了。

就在这时,手机再次震动,屏幕上弹出一条新的消息提醒,发信人是陆承安。

内容只有一句话:

“旧的序章已经结束,新的剧本,该开场了。”

苏霓的目光微微一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