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45章 沉默的回音也有重量

她没有按下那个键。

指尖的冰冷触感仿佛一道电弧,瞬间击穿了她的犹豫。

数字的归零只是虚妄的安宁,真正的终结,必须是物理层面的彻底湮灭。

就在她收回手指的刹那,“啪”的一声,整栋办公楼陷入了死寂的黑暗。

应急灯微弱的光线在走廊里投下幢幢鬼影,同事们的惊呼声此起彼伏。

林晚却异常平静,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检查服务器,更没有拨通技术组的电话。

她借着手机屏幕的光,从抽屉最深处摸出一串沉甸甸的黄铜钥匙,转身走向了无人问津的消防通道。

脚步声在空旷的楼梯间里回响,目的地是地下二层的实体档案室——一个连大部分员工都不知道存在的地方。

推开厚重的铅制防辐射门,一股陈旧纸张和金属混合的气味扑面而来。

她熟练地打开一排标记着“销毁预留”的档案柜,从中取出十台经过三重加密的特种硬盘。

它们安静地躺在防静电泡沫中,像十口沉睡的棺材,里面埋葬着无数无法被诉说的秘密。

档案室的尽头,立着一个狰狞的金属巨兽。

那是一台由工业碎纸机改造而成的金属粉碎箱,能将硬盘瞬间碾成毫米级的金属碎屑。

林晚一台接一台地将硬盘投进进料口。

刺耳的摩擦声和碎裂声,像是无数人压抑已久的尖叫,终于在这一刻被释放。

“林总!你在做什么!”

一个年轻的助手举着手电筒冲了进来,脸上写满了惊恐和不解。

他想上前阻止,却被林晚一个平静的眼神钉在原地。

“我们不是保管秘密的人,”林晚的声音在轰鸣的噪音中异常清晰,“是帮人放下包袱的。”

话音落下,最后一台硬盘被吞噬。

她关掉机器,黑暗与寂静重新笼罩了一切。

第二天清晨,负责清理的工人在粉碎残骸中发现了一点异样。

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微型芯片奇迹般地躲过了碾压,完好无损地嵌在一片金属碎屑中。

出于好奇,也或许是贪婪,他悄悄拾起了芯片,用简陋的设备试图读取里面的数据。

电流接通的瞬间,一段沙哑的男声从劣质的扬声器里流出,带着三年前的尘埃:“我想回家,可我家没了。”

那是一段被系统标记为“冗余数据,已彻底清除”的街头流浪歌手的录音。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滨海疗养院,苏霓收到一个没有寄件人信息的快递。

她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用牛皮纸做封面的手抄歌词集。

字迹稚嫩而有力,每一页的页脚都工整地标注着“海城第十七中学,高二(三)班”。

她随意地翻着,指尖拂过那些或激昂或迷茫的青春字句。

当翻到中间一页时,她的手指停住了。

那是一首诗,内容赫然是她多年前主持一档深夜电台节目时,因设备故障而即兴救场说出的一段话。

“话筒不会断电,只要还有人想接线。”

诗的旁边,附着一张小小的信笺,上面只有一行字:“您当年送来的空白磁带,我们录满了。”

苏霓的眼中泛起一丝波澜,却又迅速归于平静。

她没有回信,也没有动用任何关系去探访那个早已毕业的班级。

她只是走到窗边,看着远处的海天一色,然后转身,从床头柜里取出一盒几乎已成古董的老式录音笔配件。

她将配件重新打包,托护工寄往那个中学的地址。

在简陋的包装纸上,她没有写任何文字,只用记号笔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

那是她年轻时在直播后台和导播们约定的暗号,意思是:“我说完了,轮到你了。”

京城,最高人民法院的旧案卷库里,陆承安掸去一份文件的灰尘。

泛黄的纸页将他的思绪拉回二十年前。

那是一起他刚入行时代理的维权案,原告是一名聋哑少年,因施工事故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却因为无法在庭审中“发声”陈述,最终在一片同情的叹息声中败诉。

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意难平。

文件袋里,夹着一封刚收到的信。

信纸是小学生用的横格本,字迹却沉稳有力。

写信人正是当年的那个少年,如今,他已是家乡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

信中,他询问陆承安,作为法律顾问,他是否可以向教育部门申请,在校内设立一个“无声倾听角”,让那些同样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孩子,用书写、手势,甚至画画,来完成一场属于他们的表达接力。

陆承安看着信,久久没有言语。

他没有动用任何资源去为他牵线搭桥,只是铺开信纸,用那支跟随他多年的钢笔,回了一封亲笔信。

“不必申请批准,教室外走廊尽头那堵空墙,就是你的起点。”

信的末尾,他附上了一张当年法庭判决书的复印件。

在“原告陈述缺失,证据不足”那一行冰冷的判词旁,他用醒目的红笔重重圈出四个字,力透纸背:

“但心声存在。”

林晚的下一站,是东南沿海的一个偏远渔村。

这里的“声音站点”是她见过最特别的。

渔民们将废弃的渔业浮标掏空,装入简易的录音和播放装置,做成一个个“漂流话筒”。

涨潮时,它们被抛入大海,随波逐流,录下风声、海浪,以及某个偶遇者对着它倾吐的低语。

部分浮标会被潮水带回岸边,被不同的渔民捞起,播放出完全陌生的声音。

当地文化部门敏锐地嗅到了价值,计划将这些浮标全部回收,作为“新时代民俗展品”在博物馆展出。

林晚在考察会议上,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整个计划被搁置:“如果它停下了,就不再是漂流。”

离开渔村前的那个深夜,她独自来到海边。

她将一副小巧的军用级防水录音装置,绑在一枚即将被放流的新浮标上。

她没有说话,只是启动了录音,静静地录了三分钟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录音的最后,她凑近浮标,用几不可闻的声音轻声说:“我听到了,我也曾卡住。”

翌日清晨,一个出海的年轻渔民捞起了另一枚从远海漂回的浮标。

他好奇地按下播放键,里面传出的竟是一个孩子断断续续背诵课文的声音。

而在那稚嫩童声的背景音里,一阵若有若无的海浪声中,隐约夹杂着一个女人的低语回响:“……听到了……曾卡住……”

苏霓在疗养院附近散步,途经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时,被一阵庄重的朗读声吸引。

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一字一句地朗读着墙上张贴的《今天我说了算》公交站名变更公告。

那语气,不像是在读一则通告,倒像是在宣读一份迟到了三十年的誓言。

她驻足片刻,目光落在其中一位老人的手上。

他反复摩挲着一张边角泛黄的黑白照片——那是三十年前,那座重工业城市里,工人们为争取权益集体上访当日,在车间门口拍下的合影。

苏霓认出了那张照片,也认出了几个熟悉的面孔。

她没有上前相认,更没有提及那段尘封的往事。

她只是悄然转身离开,片刻后又折返回来,在活动中心的桌上留下一个她用硬纸板自制的笔记本。

封面上,是她清秀的字迹:“你们的名字,比事件更重要。”

数日后,这个自发形成的老人小组,开始了一项新的活动。

他们不再只是朗读,而是由每个成员轮流口述自己的一生,由闻讯赶来的孙辈们,用手机和电脑录入成电子文档。

文档的总标题,被命名为——《活着的声音台账》。

深夜,林晚的卫星电话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西北牧区,一个由当地牧民自发组织的篝火歌会视频,一夜之间爆红网络。

那未经修饰的歌声,仿佛拥有穿透灵魂的力量,引得无数媒体和网红团队蜂拥而至,想要拍摄“原生态纪录片”。

地方政府也嗅到了政绩的味道,正紧急筹备会议,准备介入进行“规范化管理”。

电话那头,是站点负责人的焦急求助。

林晚听完汇报,既没有回应任何媒体的采访请求,也没有以官方身份发布任何声明。

她挂断电话,直接联系上了当地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青年骑手团体,只给出了一个建议。

“主动发起‘静音周’。”

七天之内,所有声音站点关闭拾音功能。

取而代之的,是在每个站点旁,张贴巨大的空白留言板和笔。

命令下达的第二天清晨,当第一批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制组赶到牧区驿站时,看到的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篝火与歌舞。

只有一片广袤的寂静。

和驿站门口木板上,用黑色马克笔写下的第一张卡片,墨迹未干:

“别来找我们了,我们一直都在。”

镜头尚未抵达,这场由声音掀起的运动,已悄然转向了新的形态。

与此同时,京城某间安保森严的办公室内,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刚刚结束了一场高级别闭门会议。

会议的核心议题,正是如何应对和引导这些层出不穷、无法用传统方式定性的“**型社会现象”。

他的秘书将一份报告轻轻放在桌上,低声说:“这是我们梳理出的几个关键节点人物的背景资料。”

长者没有去看林晚和苏霓那两份厚厚的档案,而是直接抽出了最薄的那一份。

他的指尖在“陆承安”三个字上停顿了片刻,然后翻到了附页,那张被红笔圈出的判决书复印件上。

他凝视着那句“但心声存在”,久久不语。

良久,他抬起头,对秘书说:“去联系法制办,就说我有个提议。我们需要一位……能听到不同声音的人。”

那份关于陆承安的单薄档案,被他郑重地放在了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