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43章 风知道就够了

那是一种从体制内部轰然响起的巨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试图将所有散乱的溪流规入同一条宏伟的河道。

清明刚过,市文明办的文件便如春雷般炸响,正式宣布将“声音接力角”这一自发模式,提升为全省范围内的标准化工程,并冠以一个响亮而沉重的名字——“新时代群众心声工程”。

文件末尾,一纸诚挚的聘书递向了苏霓,邀请她出任该工程的总顾问,意图用她的名字为这艘即将启航的巨轮压舱。

苏霓的回函礼貌而疏离。

她婉拒了“总顾问”这一足以让无数人趋之若鹜的头衔,笔锋一转,只提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暗藏机锋的建议:增设一项“反命名条款”。

条款内容简单得近乎戏谑——任何站点,在连续运营满一年之后,必须由其使用者自发进行一次更名,且新名称不得采用任何官方推荐的样板。

这封回函在内部引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有人觉得她不识抬举,有人则嗅到了一丝熟悉的、不合作的气息。

但最终,这项条款还是作为一种“尊重首创精神”的姿态,被附加进了推行细则。

文件下发的第三天,省内第一个响应号召建立的新站点,在一片“和谐之声”“时代强音”的备选名单中,赫然挂出了自己的名字——《今天我说了算》。

几乎在同一时间,陆承安的办公桌上,也多了一份名为《社会情绪疏导白皮书》的初稿。

他作为主要撰稿人之一,翻到第七章时,眉头瞬间锁紧。

原本探讨社区自愈能力的章节,被一个陌生的标题取代——《平台标准化建设指南》。

字里行间充斥着“统一技术接口”“内容分级审核”“正向舆论引导”等字眼,一股冰冷的、试图将所有鲜活声音都纳入统一规制的意图扑面而来。

他没有当场发作,只是在那天深夜,办公室只剩下他一人时,不动声色地打开文档,在附录三“特殊案例研讨”中,轻敲键盘,增补了一段不起眼的注释。

“案例3.7:某地儿童自发录制‘噩梦交换计划’音频系列,内容包含大量与年龄不符的暴力幻想与死亡意象。该系列在初期引起家长恐慌,并收到大量投诉,险遭平台强制下架。后经社会心理学者介入调查发现,该录音的忠实听众与参与者,正是三名在学校遭受孤立、有潜在自伤倾向的学生。通过交换‘噩梦’,他们获得了隐秘的同伴支持,并在后续干预中成功回归正常社交。结论:危险的话语未必带来危险的结果,而安全的沉默,往往埋藏着更深的危机。”

写完最后一句,陆承安将文档保存,关闭电脑。

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沉默的安全,他给不起。

风暴的另一端,林晚正颠簸在前往西北牧区的路上。

她此行的目的,是考察一个新生的站点。

那里的青年没有先进设备,只用几台老式的录音机,走遍了方圆百里的草场,收集那些上了年纪的牧羊人哼唱的、濒临失传的古老谣曲。

他们给这个计划起了个诗意的名字——“羊群听过的话”。

然而,麻烦也随之而来。

当地文化局嗅到了政绩的味道,打算将这些录音整理成册,并将“羊群听过的话”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已经开始物色“官方指定传承人”。

林晚找到那个皮肤黝黑、眼神清亮的年轻发起者,没有谈大道理,只是在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私下劝他主动放弃申报。

“一旦戴上‘非遗’这顶帽子,就得按官方的规矩唱了。调子不能错,词不能改,甚至连唱的人,都得是‘认证’过的。”

年轻人

林晚看着他的眼睛,只轻声问了一句:“是你想唱,还是别人要你唱?”

这一问,仿佛草原上的风,瞬间吹散了他心头的迷雾。

当晚,这群年轻人没有再碰录音机。

他们围着篝火,就着烈酒与烤肉,玩起了即兴的歌谣接龙。

一首歌由几十个人唱完,每个人都添上了自己的词,调子在古老与现代之间肆意游走。

歌声混着酒气和草香,随风散入无垠的草原深处,无人记录,亦无人命名。

这股自由的风,似乎也吹回了江城。

一个周末的午后,苏霓散步时路过一所中学,墙内忽然传出一阵熟悉的旋律。

她脚步一顿,侧耳倾听,心脏漏跳了半拍。

那竟是她多年前主持那档深夜电台节目时,用了整整十年的开场曲。

只是,此刻的旋律被改编得更加激昂,填上了全新的歌词,激越的少年音高唱着:“三长一短就选短,三短一长就选长!蒙的全对,写的都通,今夜我们就是光!”

歌名,被他们命名为《考试周宣言》。

苏霓站在老旧的梧桐树下,像一个无意间闯入别人青春的过客。

她没有走近,没有现身,甚至没有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她只是静静地听着,直到那首歌循环播放了三遍,脸上露出一抹发自内心的、无人察觉的微笑。

返程的路上,她让司机特意绕道去了一家几乎快要倒闭的老式音像店,买下了货架上最后一盘空白磁带。

回到家,她没有录下任何话语,只是将录音机放在窗边,录了整整五分钟的环境音。

窗外的鸟鸣,马路上偶尔经过的车流,邻居家小孩背诵古诗时跑调的声音,全都成了这盘磁带的内容。

她将磁带托人送到了那所中学的广播站,没有署名,只在标签上用清秀的字迹写了一行小字:“这是你们的世界,我只是一个听众。”

与此同时,在虚拟世界的深处,一个早已被遗忘的角落也泛起了涟漪。

许文澜那个尘封了近十年的技术论坛旧账号,突然收到了一条刺眼的私信。

信息很短,只有五个字和一个署名:“E00119重启了。”

发信人Id:“曾经卡住的人”。

E00119,是“声音接力角”最初那个开源协议的内部代号,一个早就被迭代废弃的古老版本。

而“曾经卡住的人”,是当年社区里一个传说中的Id,据说他曾因一个底层逻辑bUG被困在系统里,后来神秘消失。

许文澜盯着那行字,手指悬在键盘上,却没有回复,也懒得去验证真伪。

她直接登录了全球最大的开源社区,在“脉搏协议”(“声音接力角”的正式技术名称)的讨论区里,发起了一个全新的话题。

标题是:“如果你发现一个古老的系统正在自我复活,请不要试图修复它。让它自己活。”

帖子发出后,如同一滴水落入滚油。

沉寂的讨论区瞬间被引爆,数百条留言在几小时内涌现。

有人激动地上传了自己基于旧协议修改的变体代码,分享它如何在自己的电脑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回响”;有人讲述了自己误触某个废弃端口,竟听到一段陌生人梦呓的奇遇。

其中最热门的一条评论写道:“我们都以为我们在使用系统,现在看来,或许系统也在学习我们该如何呼吸。”

当线上世界因“复活”而狂欢时,一场真正的暴雨突袭了江畔。

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狠狠砸向那座已经成为城市地标的“声音接力角”初代纪念碑。

在一声沉闷的巨响后,纪念碑的金属支架发生倾斜,部分外壳受损,核心的话筒装置也暴露在风雨中,岌岌可危。

应急管理部门迅速反应,拉起警戒线,准备连夜对纪念碑进行拆除维修。

然而,他们的工程车却被一群自发赶来的市民拦住了。

他们什么也没喊,只是撑着伞,默默地在警戒线外围成一个不规整的圆圈。

接着,一个、两个、十几个……人们开始轮流上前,隔着警戒线,对着那个已经损坏、不再能发出声音的话筒低声诉说。

雨声太大,没人听得清他们在说什么。

但那执着的姿态,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祷告。

这个画面被路人拍下,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标题大多耸人听闻——《圣地崩塌》《一个时代的落幕》。

苏霓在深夜看到这些视频时,只是淡淡一笑。

然而到了凌晨四点,当暴雨渐歇,城市最为寂静的时刻,她却独自一人撑着伞,悄然出现在了现场。

她没有参与围观,也避开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镜头,只是像个普通的夜归人,走到了纪念碑的残骸旁。

在无人注意的角落,她从随身的旧皮包里,摸出了一枚外壳已经磨损的老旧电池,熟练地撬开话筒底座一个隐秘的盖子,将它放了进去。

那正是她早年主持直播时,为了以防万一,永远会随身携带的备用电源。

做完这一切,她没有丝毫留恋,转身便汇入黎明前的黑暗中。

就在她转身离去的那一刻,身后那个饱经风雨、早已沉默的话筒里,忽然传来一阵极其微弱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电流声。

滋……

那声音断断续续,仿佛一句未完的问候,又像一个沉睡许久的生命,正艰难地睁开双眼。

远在千里之外,正在整理十年巡访笔记的林晚,忽然停下了笔。

她看着电脑屏幕上那段市民围住破损纪念碑的视频,又想起了草原上那场随风而逝的歌谣。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击中了她。

她猛地转过头,望向身后那排装满了原始录音备份的硬盘阵列。

那些被她视若珍宝、记录了无数真实心声的数据,在这一刻,仿佛变成了无数沉重的枷锁。

她第一次感到,自己引以为傲的不是一个宝藏的守护者,而更像一个巨大陵墓的看守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