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八零飒爽女主持,开局惊艳全场 > 第332章 话说到一半才最真

林晚蹲在倾听亭旁,看着嫩绿色顶篷被朝霞染成金红色时,手里的保温杯还冒着热气。

首站试点定在八点,可七点半不到,晨练的老人们就拎着菜篮围过来,有个戴鸭舌帽的大爷举着半导体收音机问:“闺女,这亭子能录我唱的《洪湖水浪打浪》不?我家那口子在医院住着,就爱听这个。”

“能!您想录啥都行。”林晚起身帮大爷扶了扶帽檐,余光瞥见队伍末尾有个穿深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

他缩着脖子,双手插在裤袋里,工装领口磨得发白,像被洗过几十遍。

八点整,电子屏亮起“请进”二字。

第一位阿姨录完孙子背《咏鹅》,眼睛亮晶晶地出来:“我孙女在上海读研,这录音发过去,保准她掉金豆子。”第二位是送孙子上学的爷爷,举着小书包说:“乖孙,爷爷今天没忘带你的小黄鸭水杯。”轮到工装男人时,林晚注意到他在门口站了三分钟,手指反复抠着衣角,喉结动了又动,才低头钻进去。

玻璃门合上的瞬间,监控屏里的他坐在木凳上,双手交叠放在腿间,盯着红色录音键。

一分钟,两分钟,五分钟……背景音只有他微微发颤的呼吸声。

直到倒计时提示音“滴”地响起,他突然开口:“爸,我不是不想回——”尾音被切断,录音自动保存。

工作人员小周凑过来,眉头皱成川字:“林姐,这算有效内容吗?要不咱们换个示范音频?”林晚盯着监控里男人快步离开的背影,他工装后襟沾着机油渍,在晨光里泛着暗黄:“就用这个。未说完的话,才最戳人心窝。”

三天后的清晨,林晚刚到倾听亭就看见那个工装男人。

他手里提着个粗陶茶杯,杯沿有圈茶渍,像被摸过千百回。

这次他没犹豫,直接推门进去。

监控屏里,他坐直身子,喉结滚动两下:“您走那天我没赶上见最后一面,但我每天都给您烧水泡茶。”声音沙哑,却字字清晰,“昨天那句没说完,是因为今天才能说。”

离开时,他把茶杯轻轻放在亭子窗台,朝林晚笑了笑。

那笑容里有释然,像压在胸口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林晚摸着茶杯上的温度,对小周说:“把两段录音剪在一起,就叫《未完成的答案》。”

同一时刻,三十公里外的老城区老宅里,苏霓正翻看着档案馆移交回执。

实习生小陈在交接单右下角用楷体写:“已接收全部资料,包括您留在桌角的那页主持心得。”她指尖拂过“主持心得”四个字,忽然听见抽屉“咔嗒”一声轻响——那是她上周特意清空的老榆木抽屉。

凑近一看,笔筒后面躺着张淡蓝色折纸。

展开时,折痕簌簌作响,露出歪歪扭扭的铅笔字:“主持不是表演,是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眼睛。”正是她二十年前写在笔记本扉页的话。

落款“小满”二字,横撇捺都带着孩子的生硬,像刚学写字的小学生。

苏霓坐在藤椅上,阳光透过纱窗落在纸页上。

她想起上个月来档案馆参观的小学生们,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总扒着玻璃看她的旧话筒,眼睛亮得像星子。

“小满”,她默念这个名字,把纸小心夹进新买的牛皮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写下:“最好的传承,是让人忘了你是源头。”

傍晚,许文澜的电脑屏幕突然跳出红色预警。

西南某县“夜读声库”里,用户“支教的阿月”连续七晚朗读《月光曲》,每次都卡在“月光照进窗子”那句末尾。

她调出环境音,第七晚的录音里,背景突然响起婴儿啼哭,接着是男人不耐烦的抱怨:“大半夜读啥书,娃都被吵醒了!”

许文澜没急着联系,只是给“阿月”的账号设置了“轻声模式”。

两周后,预警提示变成绿色,阿月的新录音里,她的声音比以往更清透:“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读到最后一句时,背景传来轻轻的哼唱声,像是有人在哄婴儿。

阿月留言:“以前怕家人嫌烦,现在他们说,孩子听着听着就不哭了。”

许文澜点开后台,把七段中断的录音拖进新建文件夹。

鼠标悬在“删除”键上三秒,最终点击“合并”,输入标题:《那些被迫暂停的声音》。

合集中,第七段的婴儿啼哭与第八段的哼唱声重叠,像一首未完成的协奏曲。

暮色渐浓时,陆承安在书房整理旧案卷。

窗外的玉兰树被风刮得沙沙响,茶几上的座机突然响起。

他接起电话,听筒里传来急促的男声:“陆律师,我们工地有个兄弟摔断了腿,包工头说没签合同不管赔……”

陆承安放下案卷,指节抵着太阳穴闭了闭眼。

二十年前他在法院旁听农民工讨薪案时,也是这样的焦躁与无力。

他伸手摸了摸西装内袋——那里装着苏霓今早塞给他的薄荷糖,糖纸窸窣作响。

“地址发我。”他拿起车钥匙,玄关的镜子里,五十岁的律师眉目依旧沉稳,只是鬓角添了几缕白。

夜风卷着玉兰香涌进来,吹得茶几上的案卷哗哗翻页,最后一页停在“工伤索赔”四个大字上。

法院候审室的吊扇转得很慢,带起的风里飘着铁锈味。

陆承安把案卷推到农民工老周面前时,注意到老周的指甲缝里嵌着黑泥,指节因长期握钢筋而变形——这样的手,连翻开A4纸都要使力。

“大兄弟,我......我嘴笨。”老周喉咙里发出闷响,像砂纸磨过铁皮。

他儿子周浩突然站起来,校服袖口还沾着工地的水泥灰:“我来说!

那天下午三点,搅拌机皮带断了,我爸爬上去修,脚踩在锈蚀的横梁上......“话音未落,他的声音突然发颤,”横梁‘咔’地一声断了,我爸摔下来时,我就在十米外搬砖。

他躺在地上直喘气,我跑过去扶,他第一句是’别告诉恁妈‘......“周浩的肩膀开始发抖,”他从来不说疼,去年手被钢筋划开个大口子,用破布缠两圈接着干;上个月发烧39度,喝了碗姜汤继续上工......“他突然捂住脸,抽噎声像漏风的风箱。

陆承安没动。

他看着少年后背剧烈起伏,想起二十年前在法院旁听时,那个跪在被告席前、只会重复“俺要工钱”的农民工。

那时他攥着钢笔想记关键点,笔尖在纸上戳出一个个洞——因为对方说的方言,他根本听不懂。

“需要补充陈述吗?”休庭时,法官敲了敲法槌,目光扫过陆承安。

老周慌忙摇头,周浩还在抽纸巾擦脸。

陆承安却轻轻按住案卷:“不用了。

刚才那句话,就是全部证据。“他想起苏霓说过的”主持不是表演,是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眼睛“——此刻少年破碎的哽咽里,藏着比任何合同都有力的证词。

判决结果出来那天,老周父子没跟他说谢谢。

老周用缠着纱布的手拍了拍他肩膀,周浩红着眼眶把书包带攥得发白。

三个月后的清晨,村委会主任扛着一面锦旗冲进律所,锦旗边角卷着毛边,用红漆歪歪扭扭写着:“你说的话,我们听懂了。”陆承安摸着锦旗上凹凸不平的字迹,突然想起少年在庭上那句“他从来不说疼”——有些话不需要说全,就足够滚烫。

同一时间,三十公里外的广电大厦会议室内,投影仪的光打在林晚脸上。“我反对评选‘最具感染力录音’。”她把评估表推回圆桌中央,“我们做声音驿站,不是为了收集完美的故事。”

“可观众就爱听完整的。”市场部的张主任推了推眼镜。

林晚调出后台数据:“上周有个口吃的大哥,录了十七次,每次都在’我想‘之后卡住。

但后台显示,有两千三百人反复听他的录音。“她点开其中一段,电流声里传来模糊的”我...我...“,然后是急促的呼吸。

会议室突然安静。

大屏幕切换到颁奖环节,获奖者是个戴圆框眼镜的姑娘,镜头扫过她时,她的手指正绞着衣角。

主持人递过话筒:“您还想继续吗?”

画面外传来一声清浅的“嗯”,带着点鼻音,却比任何完整的句子都清晰。

林晚看着台下有人悄悄抹眼睛,想起那个在倾听亭说“昨天那句没说完,是因为今天才能说”的工装男人——有些开始,本身就是勋章。

立秋清晨的江风带着凉意。

苏霓踩着青石板往江边走,陆承安落后半步,手里提着她的薄外套。

石栏边的三角梅开得正艳,她正想摘朵别在鬓角,忽然瞥见水面漂来个透明密封袋。

“承安,帮我捞一下。”她踮脚够着,指尖刚碰到袋子,陆承安已俯下身,西装裤管沾了点水,稳稳把袋子递到她手里。

密封袋里躺着枚微型存储卡,系着半片枯叶,叶脉里还凝着晨露。

“像是孩子的手系的。”苏霓把袋子凑到鼻尖,有股淡淡的青草香。

她想起上个月在档案馆,那个扒着玻璃看旧话筒的羊角辫小姑娘,想起那张写着“主持是让别人看见自己眼睛”的淡蓝色折纸。

许文澜的工作室亮着暖黄的灯。

她接过存储卡时,指腹蹭到袋口的褶皱——是用指甲仔细压过的,像小朋友认真完成的手工作业。

读取进度条跳到99%时,她突然屏住呼吸。

“各位观众晚上好,我是小满......”青涩的声音从音箱里冒出来,带着点紧张的颤音,“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我想被听见’。”

“滴”的一声,录音戛然而止。

许文澜盯着时间轴上那个突兀的断点,鼠标悬在“循环播放”键上。

她想起自己合并过的《那些被迫暂停的声音》,想起阿月的婴儿啼哭与哼唱重叠的协奏曲。

手指轻轻按下播放键,青涩的“我是小满”再次响起时,她忽然注意到源点基站的监控屏上,代表声音活跃度的波形图微微起伏,像在回应什么。

她调出权限设置,把E00119号录音的命名栏空出来。

笔尖悬在纸页上方三秒,最终写下《她说》。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有片叶子飘到窗台上,叶脉的走向竟和密封袋上的枯叶分毫不差。

许文澜把耳机重新戴上。

当“我想被听见”的尾音再次消散时,她突然眯起眼——在电流杂音里,似乎混着极轻的一声“嗯”,像春风吹过麦克风,又像某个遥远的声音,终于等到了回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